"朝登百丈峰":早上登上百丈峰,
# 百丈峰:山名,在今甘肃武威。敦煌集本作“百尺烽”。彭兰认为百丈峰即河州凤林县石门山中高峰,谓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霍去病出陇右至皋兰即到此地。若为“百尺烽”则指武威郡的烽火台。
"遥望燕支道":远眺那燕支山道。
# 燕支:山名,祁连山支脉,又作“焉支”或“胭脂”,在今甘肃省山丹县东南。《太平御览》卷五十引《凉州记》:“焉支山在西郡界,东西百馀里,南北二十里。”汉武帝元狩二年,年轻将领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西进,过焉支山,击败匈奴,夺得河西地区,打通了中原与西域交往的通道,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自此,焉支山成为胜利的象征而载入史册。
"汉垒青冥间":高山上,汉兵遗留下来的堡垒高耸入云天,
# 青冥:形容青苍幽远。指苍天。《楚辞·九章·悲回风》:“据青冥而摅虹兮,遂倏忽而扪天。”王逸注:“上至玄冥,舒光耀也。所至高眇不可逮也。”,汉垒:汉军营垒。
"胡天白如扫":胡地的天空旷远苍茫。
# 胡天:指胡人地域的天空;亦泛指胡人居住的地方。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忆昔霍将军":遥想当年霍将军,
# 霍将军:指西汉抗击匈奴的名将霍去病。据《史记·卫青骠骑列传》载,汉武帝元狩二年,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出陇西击匈奴,过焉支山一千余里,元狩四年(前119)又接连出击。霍,敦煌集本作“卫”,误。
"连年此征讨":连年在此征讨匈奴。
# 此:一作“北”。
"匈奴终不灭":匈奴终究没能灭绝,
# 不灭:《史记·骠骑列传》:“天子为治第,令骠骑(霍去病)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此反用其意,谓武力征讨徒劳无益。,匈奴: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此代指唐时突厥等北方民族。
"寒山徒草草":这孤寒的高山空自承受着这些纷乱的事实。
# 草草:骚扰不安的样子。《魏书·外戚传上·贺泥》:“太祖崩,京师草草。”,寒山:敦煌集本作“塞下”。
"唯见鸿雁飞":如今只见大雁高飞而过,
# 飞:敦煌集本作“来”。,唯见:一作“唯有”。
"令人伤怀抱":此情此景更令人感慨伤怀。
"晋武轻后事":晋武帝轻忽继承人的培养和选拔之事,没有废除惠帝,
# 晋武:指晋武帝司马炎。据《晋书·武帝纪》,司马炎代魏建晋后,大封宗室,酿成“八王之乱”;又除去州郡武备,造成日后“五胡乱华”的局面。因其即位之初尚能作为,后来荒于政事,留下政治危机,故曰“轻后事”。
"惠皇终已昏":惠帝登基后,晋朝终于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 惠皇:指晋惠帝司马衷。晋惠帝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据《晋书·惠帝纪》,他在位期间,“政出群下,纲纪大坏,货赂公行”,权贵横暴,天下荒乱。“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都是他在位时发生的事情。
"豺狼塞瀍洛":中原地区豺狼当道,
# 瀍洛:瀍水和洛水,都在河南。此指西晋京城洛阳一带,洛阳正在两水汇合处。此句指晋惠帝永康元年(300)开始的“八王之乱”。
"胡羯争乾坤":胡人常常南下入侵。
# 胡羯:指五胡,包括匈奴、羯、鲜卑、氐和羌五族。此句指晋惠帝永兴元年(304)至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之间,西部与北部的少数民族先后建立十六个政权,割据混战,侵扰中原,史称“五胡十六国”。
"四海如鼎沸":全国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 鼎沸:比喻形势纷扰混乱。
"五原徒自尊":胡人们妄自称尊。
# 自尊:指叛离自行割据。,五原:关塞名,即汉五原郡之榆柳塞,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汉书·武帝纪》:“太初三年,遣光禄勋徐自为筑五原塞外列城。”敦煌集本作“五凉”,“徒”作“更”。五凉,则指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所据之地在今甘肃武威、张掖酒泉及青海海东一带。
"而今白庭路":现在白庭地区,
# 白庭:匈奴单于之庭。《史记·匈奴列传》:“单于之庭,直代、云中。”索隐:“案谓匈奴所都处为庭。”敦煌集本作“白亭”。白亭在甘肃民勤县北,唐时本白亭守捉,大足元年(701),郭元振为凉州都督,为巩固凉州防务,于北界碛中置白亭军,为大唐拓州境一千五百里。联系此诗写作背景,此处应为“白亭”。
"犹对青阳门":还冲着青阳门的方向。
# 青阳门:晋宫门名。《太平御览》卷一八三:“晋宫门又有大夏门、长春门、朱明门、青阳门。”《读史方舆纪要》“凉州卫姑臧”条:“宫门南曰端门,东曰青角门。中城之门,曰广厦门,北曰洪范门,南日凉风门,东曰青阳门。”
"朝市不足问":朝廷市朝已不足问,
# 朝市:朝廷,都城。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王利器集解:“朝市,犹言朝廷。”
"君臣随草根":且看那晋朝的君臣,无非都与草根同朽罢了。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南)人。安史之乱起,奔赴行在,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终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或高渤海。高适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现实关怀。高适尤其擅写边塞军旅生活,所作边塞诗,对边地形势和士兵疾苦均有反映,《燕歌行》为其代表作。代表作品有《燕歌行》《塞上》《塞下曲》等。著有《高常侍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五言古诗,也是边塞怀古诗。描绘了诗人登上百丈峰所见的塞外营垒、胡天等雄壮苍凉景象,通过联想昔日战争及晋朝灭亡史实,借古伤今、借古讽今,表达了对边患未除的忧虑,以及对当朝统治者应重视内政外交、以保长治久安的深切期望。
2. 写作手法
用典:“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一句,巧用霍去病征讨匈奴的典故。霍去病是西汉名将,他多次率汉军出征匈奴,战功卓著,曾封狼居胥。作者在此处回忆霍去病连年在此(或向北)征讨匈奴的事迹,借霍去病的英勇善战和赫赫战功,与当下唐朝边患未除的现实形成对比,委婉地表达出对唐朝边疆军事局势的担忧,以及对能有良将平定边患的期盼。联想:第一首诗描写了诗人登上百丈峰所见到的营垒、胡天雄壮苍凉的景象,并联想到昔日的战争以及这些战争对边塞的意义。“朝登百丈峰,遥望燕支道”,诗人登山第一眼看到的不是百丈峰的山景,而是曾经为匈奴长期占据、汉兵多次征讨的燕支山,可见诗人醉翁之意不在酒,不是为了游览,而是想要观察边疆关隘的地势,思索文治武功的才略。借景抒情:目睹“鸿雁飞”之景,诗人囿于积极用世的功利心态的枷锁,并没能体悟到顺其自然的妙处,只是陷入更艰苦的徘徊和思索之中。回首当年的几多征伐,如今纷扰依然,诗人不禁感慨万千。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诗描写了诗人登上百丈峰所见到的营垒、胡天雄壮苍凉的景象,并联想到昔日的战争以及这些战争对边塞的意义。“朝登百丈峰,遥望燕支道”,诗人登山第一眼看到的不是百丈峰的山景,而是曾经为匈奴长期占据、汉兵多次征讨的燕支山,可见诗人醉翁之意不在酒,不是为了游览,而是想要观察边疆关隘的地势,思索文治武功的才略。“汉垒青冥间,胡天白如扫”感慨昔日战阵已不在,如今胡兵仍猖獗。“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诗人思前想后,对霍去病征伐匈奴的赫赫功勋不由感慨良多。“匈奴终不灭,寒山徒草草”思接千古,诗人看到北方继匈奴而后,又有羌、突厥等为祸中原,非兵戈所能平,因此诗人认为多少征战都是徒耗国力而已。“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面对自然界的从容与亘古不变,诗人更感到那几多征讨,几多纷扰,如今都湮没了,顶多留下记载。全诗先写登山所见,遂由故垒胡天中联想到昔日的战争,诗人自然而然地想到这些战争对边塞的意义,追今抚昔后,结论是:“徒草草”而已。最后面对永恒的自然,诗人更感到困惑,只能在一片疑虑中,悲哀地结束诗章。诗人在《塞上》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并充满信心地提出“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可以是解决边境问题的方法之一。如今诗人面对“霍将军”的“连年此征讨”而“匈奴终不灭”的现实,不由陷人了新的彷徨。目睹“鸿雁飞”之景,诗人囿于积极用世的功利心态的枷锁,并没能体悟到顺其自然的妙处,只是陷入更艰苦的徘徊和思索之中。回首当年的几多征伐,如今纷扰依然,诗人不禁感慨万千。诗人久居塞外,与边疆人民有过密切接触,因而对边疆事务体察入微,往往更能觉人所未觉。这首诗堪称是诗人怎样对处理边疆纠纷,以求长治久安之策的深深思考,因此此诗的政治意义与其文学意义一样光耀诗坛,横亘边塞。第二首诗由上文对边疆守御的思考写到晋朝在胡人的入侵中灭亡的史实,分析了晋朝破灭的原因和过程,诗人深深感叹内政不修则外虏入侵,并以此讽喻时局。前两句“晋武轻后事,惠皇终已昏”,诗人对晋国国灭、遭逢大难,感到痛惜。三四句“豺狼塞瀍洛,胡羯争乾坤”,前一句是后一句的原因,正是因为内政混乱,才导致了国力衰微,游牧民族才得以长驱直入。五六句“四海如鼎沸,五原徒自尊”,诗人指出政权衰弱则人民如待宰的羔羊,任由人侵者宰割。这是胡人入侵所造成的悲惨现实。七八句“而今白庭路,犹对青阳门”诗人居安思危,告诫当局者。后两句“朝市不足问,君臣随草根”通过总结晋朝灭亡的教训,指出那些只顾一味争名夺利者的可鄙可悲的下场。
4. 作品点评
这两首诗主题一致,但写法不同。第一首前四句写边地风景,大笔勾勒,雄浑苍凉,中间四句怀古,忧虑重重,思绪深沉,结尾两句由景入情。第二首诗前六句怀古,七、八句回到眼前之景,最后两句依然伤古,隐隐表达了对现实的忧虑。
# (其一)此叹苦战之无益也。言登高而望边境,见汉垒而想去病之北征,其时以为必灭匈奴面后已,然终果灭乎?狼居胥之封徒草草耳,既无足称,然睹鸿雁之飞而独伤怀抱者,窃有感于传书之事也。夫去病伪功而取封,子卿守节而薄赏,适盖有慨于当时矣。
明末清初唐汝询《唐诗解》
上一篇:唐·贯休《洛阳尘》
下一篇:唐·薛涛《十离诗·竹离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