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ái
piān

朝代:魏晋作者:曹植浏览量:1
bái
shì
jīn
lián
piān
西
běi
chí
jiè
wèn
shuí
jiā
yōu
bīng
yóu
xiá
ér
shào
xiǎo
xiāng
yáng
shēng
shā
chuí
宿
bǐng
liáng
gōng
shǐ
cēn
kòng
xián
zuǒ
yòu
cuī
yuè
zhī
yǎng
shǒu
jiē
fēi
náo
shēn
sàn
jiǎo
jié
guò
hóu
yuán
yǒng
piāo
ruò
bào
chī
biān
chéng
duō
jǐng
shuò
qiān
cóng
běi
lái
dēng
gāo
cháng
dǎo
xiōng
zuǒ
líng
xiān
bēi
shēn
fēng
rèn
duān
xìng
mìng
ān
huái
怀
qiě
yán
míng
biān
zhuàng
shì
zhōng
juān
guó
nàn
shì
guī

译文

白马带着那金怖的络头,奔腾跳跃着向西北飞驰。要问这马上是谁家少年?原是那幽并的游侠子弟。他少小离开自己的故乡,在沙漠边上把威名传扬。常秉持着精弓扬鞭跃马,身挂良箭显露高强武艺。把弓向左张能射透箭靶,向右张便能将靶心穿击。抬手可迎射奔跑的飞猱,俯身能射碎作靶的马蹄。灵巧敏捷足以赛过猿猴,又如同豹螭般勇猛轻疾。眼下边城的军情很严重,入侵之寇在频繁地迁移。火急的情报从北方传来,侠士又催马登上了高堤。长驱踏入了匈奴的军营,回身又击退了鲜卑侵袭。他置身刀枪中毫不畏惧,哪会将自已的生命顾惜?他连老父母都无暇照管,更何谈家中的儿女娇妻?名字已编入壮士的名册,便不能再来把私事顾及。为奔赴国难愿献身疆场,他视死如归有满腔正气!

逐句剖析

"白马饰金羁":白马带着那金怖的络头,

# 金羁:金饰的马笼头。

"连翩西北驰":奔腾跳跃着向西北飞驰。

# 连翩:连续不断,原指鸟飞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白马奔驰的俊逸形象。

"借问谁家子":要问这马上是谁家少年?

"幽并游侠儿":原是那幽并的游侠子弟。

# 游侠儿:行侠仗义之人。,幽并:幽州和并州。在今河北、山西、陕西一带。

"少小去乡邑":他少小离开自己的故乡,

# 去乡邑:离开家乡。

"扬声沙漠垂":在沙漠边上把威名传扬。

# 垂:同“陲”,边境。,扬声:扬名。

"宿昔秉良弓":常秉持着精弓扬鞭跃马,

# 秉:执、持。,宿昔:早晚。

"楛矢何参差":身挂良箭显露高强武艺。

#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何:多么。,楛矢:用楛木做箭杆的箭。

"控弦破左的":把弓向左张能射透箭靶,

# 的:箭靶。,控弦:开弓。

"右发摧月支":向右张便能将靶心穿击。

# 月支:箭靶的名称。,摧:毁坏。

"仰手接飞猱":抬手可迎射奔跑的飞猱,

# 飞猱:飞奔的猿猴。猱,猿的一种,行动轻捷,攀缘树木,上下如飞。,接:接射。

"俯身散马蹄":俯身能射碎作靶的马蹄。

# 散马蹄:射碎作箭靶的马蹄。一说是使马蹄散开来,即俯下身让马儿疾跑起来。

"狡捷过猴猿":灵巧敏捷足以赛过猿猴,

# 狡捷:灵活敏捷。

"勇剽若豹螭":又如同豹螭般勇猛轻疾。

# 螭:传说中形状如龙的黄色猛兽。,勇剽:勇敢剽悍。

"边城多警急":眼下边城的军情很严重,

"虏骑数迁移":入侵之寇在频繁地迁移。

# 数迁移:指经常进兵人侵。数,经常。,虏骑:指匈奴、鲜卑的骑兵。一作胡骑。

"羽檄从北来":火急的情报从北方传来,

# 羽檄:用于征召的军用文书,插鸟羽以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

"厉马登高堤":侠士又催马登上了高堤。

# 厉马:扬鞭策马。

"长驱蹈匈奴":长驱踏入了匈奴的军营,

# 蹈:践踏。,长驱:向前奔驰不止。

"左顾陵鲜卑":回身又击退了鲜卑侵袭。

# 鲜卑:中国东北方的少数民族,东汉末成为北方强族。,陵:压倒,这里有踩或踏的意思。一作“凌”。,顾:看。

"弃身锋刃端":他置身刀枪中毫不畏惧,

# 弃身:舍身。

"性命安可怀":哪会将自已的生命顾惜?

# 怀:爱惜。

"父母且不顾":他连老父母都无暇照管,

"何言子与妻":更何谈家中的儿女娇妻?

"名编壮士籍":名字已编入壮士的名册,

# 籍:名册。,编:一作“在”。

"不得中顾私":便不能再来把私事顾及。

# 中顾私:心里想着个人的私事。中,内心。

"捐躯赴国难":为奔赴国难愿献身疆场,

# 赴:奔赴。,捐躯:献身。

"视死忽如归":他视死如归有满腔正气!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白马篇》乃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前期诗作代表。这首诗凭借跌宕起伏的情节,生动刻画了边塞游侠儿舍生忘死、奋勇赴难的果敢行为,成功塑造了一位于边疆地带武艺精湛、一心渴望为国效力,甚至不惜舍弃生命的少年游侠形象,充分彰显了诗人急切想要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开篇两句笔锋奇崛、灵动飞扬,勾勒出一位纵马疾驰、奔赴西北战场的英雄身姿,让人仿佛能感受到军情的十万火急,瞬间抓住读者的心。随后以“借问”作为引领,运用铺陈的手法,补充交代了英雄的身世背景。“边城”以下六句,与开篇紧密呼应,详细阐述了英雄奔赴西北战场的缘由,尽显其英勇无畏、直面强敌的豪迈气概。诗的最后八句,则深刻展现了英雄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高尚精神境界。整首诗风格豪迈奔放,氛围炽热浓烈,语言精巧优美,可谓情韵与格调俱佳。诗中的英雄形象,既是诗人自身的真实写照,也集中体现并闪耀着那个时代的独特光芒。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三国时期魏国诗人

曹植(192~232),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因富于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及曹丕、曹叡相继为帝,备受猜忌,郁郁而死。曹植与曹操、曹丕合称“三曹”。前期的文学创作多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如《白马篇》;后期作品,或诉说骨肉相残、屡遭疑忌之苦痛,或抒发有志不能施之悲愤,多忧患之辞和慷慨之音,语言风格上趋向沉郁内敛。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辞采华茂,对五言诗的发展有显著影响。也善辞赋、散文,《洛神赋》尤著名,代表建安辞赋创作最高成就。代表作品有《泰山梁甫吟》《赠白马王彪》《七步诗》《野田黄雀行》《与杨德祖书》等。著有《曹子建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东汉建安至曹魏黄初时期(196-226年)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辉煌阶段。在曹氏家族主导文坛的推动下,汉乐府"缘事而发"的写实传统得到延续与升华。众多亲历战乱流离、目睹民间疾苦且秉持现实关怀的文人,不仅将时代图景融入创作,更倾注了强烈的主观情感。此时期最具思想深度的作品,既包含反映社会动荡与民生疾苦的纪实诗作,也涵盖展现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之作。其中典范之作包括曹操的《龟虽寿》与曹植的《白马篇》,前者如同沙场宿将的慷慨壮歌,后者恰似少年英杰的壮志宣言,后者通过塑造精于骑射、赤诚卫国的游侠形象,彰显了崇高的精神境界。此阶段的曹植正值政治抱负高涨期,尚未遭遇后期的政治倾轧,因而创作呈现出雄健豪迈、意气风发的艺术特质。建安文人的这种"雅好慷慨"的文学气质,既源于乱世中激发的济世情怀,也得益于对乐府民歌艺术手法的创造性转化。他们在五言诗体式上的突破,以及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张扬,共同铸就了"建安风骨"这一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美学范式。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白马篇》是曹植创作的一首五言乐府诗,题材聚焦于边塞征战与英雄人物的塑造。诗歌以铺陈手法描绘了一位武艺超群的幽并游侠形象,通过对其精湛骑射技艺(控弦破左的、仰手接飞猱)、沙场征战功绩(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及内心独白(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多维度刻画,完整展现了主人公的成长轨迹与精神境界。全诗以边城战事为叙事背景,采用详写武艺训练、略写战场杀敌的剪裁方式,最终揭示出“忠勇报国”的核心主题,既歌颂了游侠儿舍身忘私的爱国精神,也寄寓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全篇结构跌宕,起调壮阔,通过动作性动词与比喻修辞的密集运用,强化了人物形象的动态感染力。

2. 写作手法

铺陈:“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诗人故设问答,补叙来历。以“借问”作为引领,运用铺陈的手法,补充交代了英雄的身世背景。烘托:“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白马”“金羁”,色彩鲜明。从表面看,只见马,不见人,其实这里写马,正是为了写人,用的是烘云托月的手法。就像是一个电影特写镜头,表现出壮士豪迈的气概。

3. 分段赏析

《白马篇》以精湛笔触刻画了一位武艺卓绝的爱国志士形象,通过其捐躯报国的壮烈事迹,彰显了视死如归的崇高气节,寄托着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金络白马疾驰向西北"的起笔极具视觉冲击力。金银二色的强烈对比中,战马的动态描写实则暗含双重艺术匠心:既以物衬人展现骑者精湛的驭术,又以马蹄声碎暗示边关告急的紧张态势。这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恰如电影中的运动长镜头,将豪迈之气贯穿全篇。沈德潜所言曹植"起调如惊雷"的评价,在此处得到完美印证。通过"借问谁家子"的设问手法,诗人将叙事视角转向侠客的成长轨迹。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幽并游侠"对《史记·游侠列传》的侠义精神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司马迁笔下"解人危难,济人困顿"的民间义士,在此升华为"矢志报国"的英雄典范。这种身份重构使四句补叙成为全诗重要转折,既避免平铺直叙的单调,又为后文的家国情怀埋下伏笔。在武艺铺陈部分,诗人运用"良弓楛矢"的器物描写与"左控右发"的动作特写,构建出多维度的武术图谱。"仰接飞猱"与"俯散马蹄"的上下对仗,"过猿猴"与"胜豹螭"的比喻层叠,不仅形成铿锵音韵,更通过"破、摧、接、散"等精准动词,将静态武学修为转化为动态战斗画面。这种详略得当的描写策略,既避免赘述又凸显重点,为后文沙场建功做好铺垫。当边关告急的羽书传来,诗人却以"长驱踏匈奴,左顾镇鲜卑"的简笔收束战场描写。如此艺术处理暗含深意:前文详写的武艺修为在此转化为摧枯拉朽的实战能力,虚实相生的笔法既保持叙事张力,又突出人物精神境界的升华。诗末八句通过层层递进的情感剖白,完成人物形象的最后塑造。从"锋刃不避"到"亲眷不顾",从"壮士籍册"到"视死如归",四个情感维度环环相扣,将武艺(技)、勇气(胆)、忠孝(德)、生死(魂)熔铸为完整的英雄人格。这种由外至内的塑造手法,使侠客形象既具沙场征伐的壮美,又含人性抉择的深度,最终实现武学境界与精神境界的完美统一。

4. 作品点评

《白马篇》作为曹植早期诗歌代表作,其创作手法明显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叙事传统。该作品通过"少年游侠"形象的塑造,展现了曹植诗歌特有的三个艺术特征:一是语言层面的"辞藻华美",注重工整对仗与形式修饰;二是情感层面的“雅好慷慨;三是思想境界的崇,这在主人公舍身报国的精神品格中得到集中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子建《名都》《白马》《美女》诸篇,辞极瞻丽,然句颇尚工,语多致饰,视东、西京乐府天然古质,殊自不同。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

# “参差”,字活。“左的”、“右发”,变宕不板。“仰手”、“俯身“,状貌生动如睹,而“俯身”句尤佳。“散马蹄”,“散”字活甚,有声有势,历乱而去,而马上人身容飘忽,轻捷可知。缀词序景,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 “白马”者,见乘白马而为此曲。言人当立功、立事,尽力为国,不可念私也。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

# (首四句)此类盛唐绝句。

明谢榛《四溟诗话》

# 前半辐敷衍处是赋体,人可能之。至“俯身散马蹄”以下,少陵前后《出塞》数语足以该之。且辞藻精警,结勺一语未完复作一语,何等力量!

清宝香山人《三家诗·曹集》

# 此寓意于幽并游侠,实自况也。子建《自试表》云:昔从武皇帝,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伏见所以用兵之势,可谓神妙。而志在擒权馘亮,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篇中所云‘捐躯赴难,视死如归’,亦子建素志,非泛述矣。

清朱乾《乐府正义》卷十二

# 言人当立功、立事,尽力为国,不可念私。

唐李善《六臣注文选》

# 此即所谓“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者也。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下一篇:魏晋·曹植《铜雀台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