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ī
shǒu
sān

朝代:汉作者:曹植浏览量:2
西
běi
yǒu
zhī
gǎo
bīn
fēn
míng
chén
bǐng
zhù
chéng
wén
tài
zhōng
cháng
bēi
xiào
qīng
yún
qiè
shēn
shǒu
kōng
guī
liáng
rén
xíng
cóng
jūn
sān
nián
guī
jīn
jiǔ
chūn
fēi
niǎo
rào
shù
xiáng
jiào
jiào
míng
suǒ
qún
yuàn
wéi
nán
liú
jǐng
chí
guāng
jiàn
jūn

译文

西北有个纺织的妇女,绢绸织得这样糟糕。早上开始就拨弄织机,到了晚上还未织成一缕丝绡。她叹息了整整一夜,悲声吁气,高出云霄。说自己孤守空房,丈夫从军在外,路远山遥。原希望三年归来,如今已经过了九年还未归来。鸟儿绕着树枝飞翔,为找侣伴而叫声悲伤。我愿变做向南飞驰的月,随光奔驰把夫君瞧瞧。

逐句剖析

"西北有织妇":西北有个纺织的妇女,

# 织妇:织女星。

"绮缟何缤纷":绢绸织得这样糟糕。

# 缤纷:纷乱的样子。,绮缟:有花纹的绢。

"明晨秉机杼":早上开始就拨弄织机,

# 机杼:织布机。,明晨:清晨。

"日昃不成文":到了晚上还未织成一缕丝绡。

# 日昃:太阳偏西。

"太息终长夜":她叹息了整整一夜,

# 太息:出声叹气。

"悲啸入青云":悲声吁气,高出云霄。

"妾身守空闺":说自己孤守空房,

"良人行从军":丈夫从军在外,路远山遥。

# 良人:丈夫。

"自期三年归":原希望三年归来,

"今已历九春":如今已经过了九年还未归来。

"飞鸟绕树翔":鸟儿绕着树枝飞翔,

"噭噭鸣索群":为找侣伴而叫声悲伤。

# 噭噭:指悲叫声。

"愿为南流景":我愿变做向南飞驰的月,

# 南流景:指月光。流景:闪耀的光彩。景:月光。

"驰光见我君":随光奔驰把夫君瞧瞧。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杂诗七首(其三)》是东汉诗人曹植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全诗以织妇的日常劳作开篇,“明晨秉机杼,日昃不成文”的异常举动暗示其心神不宁,制造出悬念。中间六句直抒胸臆,“太息终长夜,悲啸入青云”道出丈夫从军九年未归的哀痛。结尾处笔锋一转,借“飞鸟索群”触发奇思,生出“愿为南流景”的浪漫幻想。全诗从具体动作到内心独白,再到突发奇想,将闺中思妇的情感变化展现得层次分明。诗中或隐含着诗人自身的身世之感,但主要仍是对传统闺怨题材的精彩演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三国时期魏国诗人

曹植(192~232),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因富于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及曹丕、曹叡相继为帝,备受猜忌,郁郁而死。曹植与曹操、曹丕合称“三曹”。前期的文学创作多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如《白马篇》;后期作品,或诉说骨肉相残、屡遭疑忌之苦痛,或抒发有志不能施之悲愤,多忧患之辞和慷慨之音,语言风格上趋向沉郁内敛。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辞采华茂,对五言诗的发展有显著影响。也善辞赋、散文,《洛神赋》尤著名,代表建安辞赋创作最高成就。代表作品有《泰山梁甫吟》《赠白马王彪》《七步诗》《野田黄雀行》《与杨德祖书》等。著有《曹子建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闺怨诗。诗中写了一位织布女子独守空闺,日夜思念远行从军的丈夫。通过她织布时的心不在焉、长夜叹息的细节,以及看到孤鸟索群时的联想,细腻地表现了女子孤独等待的哀愁。全诗由事及情,层层递进,在朴实的叙述中流露出深切的思念之情。

2. 写作手法

想象:“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突然转入浪漫幻想,将无法排遣的相思具象为“化阳逐夫”的奇特意象。

3. 分段赏析

第一节(前四句):诗人以“西北有织妇”起兴,承袭《诗经》传统闺怨题材的典型开篇。“绮缟何缤纷”一句暗藏玄机:表面写丝帛华美繁复,实则暗示织妇心绪紊乱,以致织物杂乱无章。“明晨秉机杼,日昃不成文”形成强烈的时间反差:从清晨到日暮,织妇虽持梭终日,却连最简单的花纹都未能织就。此处巧妙化用《诗经·小雅·大东》“不成报章”与《古诗十九首》“终日不成章”的典故,以反常的劳作状态制造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第二节(中六句):“太息终长夜,悲啸入青云”采用递进式夸张手法:先写长夜叹息的绵长,再将其升华为直冲云霄的悲啸,使无形愁绪获得立体化的艺术表现。随后以“守空闺”与“行从军”的对比,揭示前文悬念。“自期三年归,今已历九春”运用数字的强烈反差:三载之约化作九年等待,将思念的苦痛层层递进——独守已是凄凉,逾期未归更添失望,而三倍于约定的漫长等待,则使痛苦达到极致。第三节(后四句):诗人笔锋陡转,以“飞鸟索群”的意象自然过渡。失群飞鸟的“噭噭”悲鸣,与织妇的处境形成巧妙互喻。结尾“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堪称神来之笔:将抽象的思念具象为可“驰”的阳光,既保留光线普照的物理特性,又赋予其情感投射的功能。这一想象既突兀又合理——九年的刻骨相思已无法用常理表达,唯有化身永恒的阳光,才能突破时空阻隔,实现心灵的相会。曹植这一艺术创造,为后世诗人开辟了新的抒情范式。

4. 作品点评

全诗三节,由动作而太息,由太息而遐想,摹织妇之离愁,层层递进,条理井然,线索分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自言才华之美,而君不见用,如空闺织妇,服饰既成,而良人从军久而不归者也。然则虽秉机杼,实何心于效功,惟终夜悲叹而已。至于感鸣鸟之索群,则其愿见之心为何如哉!张铣日:“日光远近皆同,人无不见,故愿托为此驰往见君以自明也。”

元末明初刘履

# 此作以织女自比。“绮缟”,言己有可用之才。“明晨”,言终日勤劳。“太息”,言己之忧思,君不见察,而时光之易逝也。“飞鸟”下见其绻恋之不忘于君,总自试之意。

清吴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汉·曹操《秋胡行(其一)》

下一篇:汉·嵇康《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其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