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ī
shǒu

朝代:魏晋作者:曹植浏览量:2
gāo
tái
duō
bēi
fēng
zhāo
zhào
běi
lín
zhī
zài
wàn
jiāng
jiǒng
qiě
shēn
fāng
zhōu
ān
nán
rèn
yàn
fēi
nán
yóu
guò
tíng
cháng
āi
yín
qiáo
yuǎn
rén
yuàn
tuō
yīn
xíng
yǐng
jiàn
piān
piān
shāng
xīn

译文

高台上常常吹着悲风,早晨的太阳照着北林。我怀念的人在万里外,大江大湖很远很深。这舟船哪能顺利到达,这离别的愁思实在让人难以承受。一只孤独的大雁向南飞去,飞过庭院时发出长长的哀鸣。我翘首思念,深深怀念着远方的人,我在想——托你带个信给远地的人。可它的身影转眼间就消失不见,飞动的影子更使我伤心。

逐句剖析

"高台多悲风":高台上常常吹着悲风,

"朝日照北林":早晨的太阳照着北林。

# 北林:泛指树林。《诗经·秦·晨风》有“郁彼北林”句,作为怀念君子的起兴。

"之子在万里":我怀念的人在万里外,

# 之子在万里:“之子”四句:是说我所怀念的那个人远在万里之外,中间隔着大江大湖,连远航的方舟也难以到达,离别的愁苦真是使人难于承受。之子:那个人,指所怀念的人。

"江湖迥且深":大江大湖很远很深。

# 迥:很远。

"方舟安可极":这舟船哪能顺利到达,

# 极:至,到达。,方舟:两船并在一起。

"离思故难任":这离别的愁思实在让人难以承受。

# 难任:难以承担。

"孤雁飞南游":一只孤独的大雁向南飞去,

"过庭长哀吟":飞过庭院时发出长长的哀鸣。

"翘思慕远人":我翘首思念,深深怀念着远方的人,

# 翘思慕远人:这句是说:很想托南飞的孤雁给他带个音信。翘:思仰头而思,形容思念之切。

"愿欲托遗音":我在想——托你带个信给远地的人。

"形影忽不见":可它的身影转眼间就消失不见,

# 形影:指孤雁的形影。影:通景。

"翩翩伤我心":飞动的影子更使我伤心。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杂诗七首(其一)》是魏晋诗人曹植创作的五言诗。诗的头两句以写景开篇,字里行间隐含“望”的动作。次四句由“望”引发思绪,抒发对万里之外“之子”的深切思念,直言相见之难与离情之深重。最后六句又以“望”牵出孤雁南飞的意象,诗人欲托雁传信却不可得,进一步渲染了远别后的苦思与难耐的离情。全诗以“望”为线索贯穿,情感层层递进,其对离别之痛的描摹具有典型性与现实性,极易引发读者共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三国时期魏国诗人

曹植(192~232),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因富于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及曹丕、曹叡相继为帝,备受猜忌,郁郁而死。曹植与曹操、曹丕合称“三曹”。前期的文学创作多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如《白马篇》;后期作品,或诉说骨肉相残、屡遭疑忌之苦痛,或抒发有志不能施之悲愤,多忧患之辞和慷慨之音,语言风格上趋向沉郁内敛。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辞采华茂,对五言诗的发展有显著影响。也善辞赋、散文,《洛神赋》尤著名,代表建安辞赋创作最高成就。代表作品有《泰山梁甫吟》《赠白马王彪》《七步诗》《野田黄雀行》《与杨德祖书》等。著有《曹子建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怀人诗。诗歌通过描写望远、思亲、托雁寄情等情景,表达了对远别亲友的深切思念,同时反映了汉末魏初动乱年代中离别的普遍性与人们的情感共鸣。

2. 写作手法

起兴:首句“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以高台秋风、朝日北林之景起兴,既营造秋日悲凉氛围,又暗引《诗经・晨风》“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之意,自然过渡到对远方“之子”的思念,奠定全诗怀远基调。比喻:以“孤雁飞南游”比喻兄弟曹彪流放吴地的孤苦境遇,同时自喻漂泊心境,“雁行”典故与孤雁形象结合,既切兄弟情谊,又借雁疾飞难驻,喻指离思难寄、相聚无期的无奈。化用:次句“朝日照北林”化用《诗经·秦风·晨风》“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以“北林”意象暗藏“未见君子”的忧思,使写景与怀人自然勾连,增强诗句古典意蕴与情感厚度。景物描写:通过“高台”“悲风”“朝日”“北林”“江湖”“孤雁”等意象,构建秋日登高望远的空间场景。“江湖迥且深”极写距离阻隔,“孤雁南游”“形影忽不见”以动态景物强化孤独感,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诗人登台,高台秋风凄厉,晨光洒北林,借秋景营造悲凉氛围,烘托内心因思念远人而产生的悲愁。

3. 分段赏析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开篇这两句,初看纯粹是景语,并无影射、比喻的意味。“高台多悲风”描绘的是秋景。古人登高,往往是为了眺望远方,这背后其实蕴含着对远方之人的思念。在秋意萧瑟的时节,亭台建得越高,风就越发凄厉。而登亭台之人,也会因这急骤的风,心情愈发沉重、悲哀。这短短五字,言简意赅又凝练深沉,为后世诗人开拓了无数创作思路。甚至可以说,有人将这一句衍化成了五十六字的长诗。曹植的这五个字能成为千古名句,原因就在于它看似只是写景之语,实则饱含深情。第二句“朝日照北林”,原本同样是景语,但它化用了《诗·秦风·晨风》的首章。曹植在《种葛篇》中描写思妇时就有“徘徊步北林”的句子,而此篇以“朝日照北林”起兴。在古代,人们常用夫妇关系来比喻兄弟关系,这种表现手法源自《诗三百篇》,在曹植的诗集中也多次出现。上句提到“北林”,其实暗暗隐含了《诗》中“未见君子,忧心钦钦”的意思,所以作者紧接着就写道“之子在万里”。这里表达的是自己所思念的人远在万里之外。而“江湖迥且深”这一句寓意更加深远,情韵悠长。一方面,江湖的阻隔使得彼此消息不通;另一方面,“之子”要历经如此遥远而艰难的路程前往万里之外,其身心所遭受的摧残和折磨可想而知;再者,对方身在远方,以后想要回来并非易事,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这份担忧又更深了一层。“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这两句紧紧承接“江湖”句。将“离思”刻画得极为沉重压抑,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心中那无尽的愁苦和幽怨。虽然这只是从作者自身的角度来表述,但实际上也能看出,所思之人同样也被愁苦幽怨所笼罩。“孤雁飞南游”,表面上看是作者登高望远时看到孤雁向南飞去的写实之景,实际上蕴含着多层含义。在古代,人们常用“雁行”来比喻兄弟,曹彪被封到吴地,如同被流放一般,这和孤雁南游的情景很相似;同时,作者也觉得自己就像这只孤雁,所以在入朝时,会像“过庭”的人一样“长哀吟”。“过庭”虽然用的是《论语·季氏篇》中“鲤趋而过庭”的字面意思,但实际上是借喻自己入朝的情景。最后的四句“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李善注解道:“翘,悬也。”“翘思”可以理解为“悬念”;“慕”则有念念不忘的意思。作者不仅看到孤雁就思念远方之人,还把希望寄托在这只雁身上,希望它能为自己捎个信。然而,雁飞得极快,转眼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这让作者更加黯然神伤。“翩翩”形容鸟快速飞行的样子。连孤雁都迅速飞走了,意味着作者的怨怀无处寄托。结语看似意犹未尽,却让人不忍读下去,可见作者是真正擅长写情的高手。

4. 作品点评

此诗笔法看似浅直实则意涵深曲,前六句以赋体为主却兼具比兴之妙,后六句以比兴为主反近赋体。可见作者深悟《诗三百篇》精髓,以五言新体裁创作,堪称建安以来诗人作品中的绝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刘履:“子建远处藩邦,兄弟乖隔,而情念不得以通,故赋此诗。言‘高台悲风’、‘朝日被林’,以比朝廷气象阴惨,远君子而近小人也。由小人之谗蔽日深,故兄弟之乖离日远,如江湖万查,方舟安可极乎?夫既失爱于兄,而常责躬自博,正犹孤罹之失群而哀鸣也。故因其过庭,欲就托遗音以达之于彼,庶其能感悟焉。而形影忽已不见,则使我心翩翩不定,而至于忧伤也。”

不详聂文郁《曹植诗解译》

# 吴淇:“首章清丽悲淡,令人读之眩然心邈。此即《骚》之《思美人》也。首二句喻君门之远。‘之子’即美人。《高台》望美人之处也。此处只有悲风,不见朝日。盖朝日只照北林,不照此高台也。‘孤雁’六句,全从原词‘因归鸟而致辞兮,羌迅高而难托’之词意脱化而出,以喻下情之难达也。”

不详聂文郁《曹植诗解译》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下一篇:魏晋·曹植《杂诗七首(其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