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中不能寐":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
# 夜中不能寐:“夜中”二句:此句化用王粲《七哀诗》诗句:“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意思是因为忧伤,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就起来弹琴。夜中,中夜、半夜。
"起坐弹鸣琴":就坐起来弹琴。
"薄帷鉴明月":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
# 薄帷鉴明月: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薄帷,薄薄的帐幔。鉴,照。
"清风吹我襟":清风吹着我的衣襟。
"孤鸿号外野":失群的大雁在野外哀号,
# 号:鸣叫、哀号。,孤鸿:失群的大雁。
"翔鸟鸣北林":飞翔盘旋着的鸟在北林鸣叫。
# 北林:《诗经·秦风·晨风》:“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后人往往用“北林”一词表示忧伤。,翔鸟:飞翔盘旋着的鸟。鸟在夜里飞翔正因为月明。一作:朔鸟。
"徘徊将何见":这时徘徊会看到些什么呢?
"忧思独伤心":不过是独自伤心罢了。
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思想家,“竹林七贤”之一
阮籍(210~263),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思想家。字嗣宗,曾为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陈留尉氏(今河南)人,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他与嵇康等人并称“竹林七贤”。阮籍在政治上倾向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不满,常用醉酒的办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在哲学上,他主张把“自然”和封建等级制度相结合,做到“在上而不凌乎下,处卑而不犯乎贵”。其诗长于五言,风格隐晦,多表现人生的孤独与苦闷;情调郁暗而富于哲理性,对社会现实亦多有讥刺。著有《大人先生传》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抒怀言志的五言诗,借深夜难眠、起坐弹琴,以及明月薄帷、清风拂面、孤鸿哀号、翔鸟悲鸣等景象,写出了诗人身处魏晋乱世,面对政治黑暗与人生困境时内心的孤独、苦闷、忧思与绝望。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动衬静,“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孤鸿在旷野哀鸣、翔鸟于北林悲鸣,这些动态声响非但未打破夜的沉寂,反而以声音的穿透力反衬出环境的极致幽静,同时将诗人内心的孤独忧思融入其中,使“静”的氛围更添悲怆之感。情景交融:以“薄帷”“明月”“清风”勾勒出清冷孤寂的氛围,映照其内心的落寞;“孤鸿”于荒野哀号,“翔鸟”在北林惊飞,这些萧瑟之景,进一步渲染出凄怆、不安之感,与诗人心中无处排遣的忧思融为一体。化用:“起坐弹鸣琴”化用古曲中以琴音抒怀的传统意象,借抚琴这一行为,暗含诗人借音乐排解愁绪之意;“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化用古诗中以鸟兽悲鸣烘托哀伤氛围的手法,赋予孤鸿、翔鸟以人的情感色彩。
3. 分段赏析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诗歌开篇,便直截了当地点明诗人于夜半时分无法入眠的状态。“夜中”一词,明确了时间,那是万籁俱寂、本该沉睡的时刻,可诗人却被搅得无法安睡。“不能寐”三字,将诗人内心的不平静展露无遗。紧接着,“起坐弹鸣琴”,诗人难以忍受这份深夜的孤寂与内心的烦忧,索性起身,端坐于琴前,拨弄琴弦。此句化用王粲《七哀三首》(其二)“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但阮籍的忧思远超王粲。阮籍生活在魏晋交替之际,政治局势波谲云诡,司马氏与曹氏激烈夺权,血腥屠杀异己,恐怖氛围笼罩。在这样的环境下,阮籍即便想有所作为,也因恐惧祸患而处处受限,只能将满腔忧思借琴音抒发。这里通过“不能寐”“起坐”“弹鸣琴”一系列动作,将诗人内心的苦闷具象化,读者仿佛能看到在昏黄烛火下,诗人眉头紧锁、指尖在琴弦上徘徊的身影。“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诗人没有继续直白诉说内心忧思,而是笔锋一转,描绘起眼前之景。月光如水,透过轻薄的帷幔,洒落在室内,“鉴”字生动地写出月光的澄澈,仿佛一面镜子,照亮了诗人所处的空间。与此同时,一阵带着丝丝凉意的清风,轻轻拂过诗人的衣襟。乍看,这只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可细细品味,景中有人。月光之下,那孤独徘徊的身影正是诗人;被清风撩动的,也是诗人的心绪。此景看似宁静美好,实则暗藏着清冷与孤寂。诗人借景抒情,以这种含蓄的方式,让读者自己去体会他内心的复杂情感,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诗人的笔触从室内延伸至室外,继续写景。一只离群的孤鸿,在荒郊野外凄厉地哀号着,声音划破寂静的夜空;盘旋飞翔的鸟儿,也在北面的树林间发出阵阵鸣叫。前两句侧重于诗人的视觉所见,而这两句则聚焦于听觉所闻。清风、明月,是无声之景,孤鸿号叫、翔鸟悲鸣,是有声之象,动静结合,愈发衬托出夜晚的寂静与凄清。在这幽冷的环境中,孤鸿、翔鸟的孤独无依,何尝不是诗人自身处境的写照?它们在黑暗中寻觅栖息之所,正如诗人在动荡的时代里,寻求心灵的慰藉却不可得。景与情在此处紧密交融,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被烘托得淋漓尽致。“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在月光的映照下,清风依旧吹拂,诗人独自徘徊于室内室外,孤鸿和翔鸟也在空中徘徊。此时,夜色深沉,月光朦胧,眼前一片苍茫。诗人不禁发问,这般徘徊,究竟能看到什么呢?答案是,除了无尽的黑暗,一无所有。这黑暗,既是现实中黑夜的具象,也是诗人所处时代的隐喻,象征着社会的腐朽、政治的黑暗。正因如此,诗人满心的忧思,无人倾诉,无人理解,只能独自黯然神伤。这两句诗,直抒胸臆,将诗人内心的孤独、失望、愁苦和痛苦毫无保留地宣泄出来,也为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奠定了情感基调,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在那个时代的无奈与悲哀。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作于魏晋动荡之际,诗人借景抒情,将政治高压下的忧思与孤独表现得淋漓尽致。诗歌开篇以弹琴抒怀起笔,暗合乱世文人的无奈与苦闷;继而以月、风、鸿、鸟等意象构建清冷意境,月光的清寒、夜风的萧瑟、孤鸿的哀鸣、翔鸟的悲鸣,皆为诗人心境的外化,以动写静、情景交融,含蓄勾勒出时代的压抑氛围。诗末直抒胸臆,将徘徊无依的绝望与无人理解的悲怆倾泻而出,既奠定了《咏怀八十二首》深沉悲怆的情感基调,也展现出阮籍诗歌隐晦曲折、言近旨远的独特艺术魅力。
# “其源出于《小雅》。无雕虫之功。而《咏怀》之作,可以陶性灵,发幽思。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洋洋乎会于《风》、《雅》,使人忘其鄙近,自致远大,颇多感慨之词。厥旨渊放,归趣难求。颜延注解,怯言其志。”
南北朝钟嵘《诗品》
# 《咏怀》诸篇,文隐指远,定哀之际多微辞,盖斯类也。履朝右而谈方外,羁仕宦而慕真仙。大人先生一传,岂《子虚》亡是公耶?
明张溥《阮步兵集题辞》
# 阮公咏怀,反覆零乱,兴寄无端,和愉哀怨。虽集于中。令读者莫求归趣。此其为阮公之诗也。必求时事以实之,则凿矣。其原自离骚来。
清沈德潜《古诗源》
# “说者谓阮籍在晋文代。常虑祸患,故发此咏。”看来诸咏非一时所作。随兴寓言。有说破者。有不说破者。忽哀忽乐。俶诡不羁。十九首后,复有此种笔墨,文章一转关也。咏怀诗当领其大意。不必逐章分解。
清沈德潜《古诗源》引颜延年注
# 阮旨遥深。
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 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南北朝钟嵘《诗品》
# 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
唐李善《文选》(卷二十三)
# 比也,此嗣宗忧世道之昏乱,无以自适,故托言夜半之时起坐而弹琴也。所谓薄帷照月,已见阴光之盛,而清风吹衿,则又寒气之渐也。况贤者在外,如孤鸿之哀号于野,而群邪阿附权臣,亦犹众鸟回翔,而鸣于阴背之林焉。是时魏室既衰,司马氏专政,故有是喻。其气象如此,我之徘徊不寐复将何见邪?意谓昏乱愈久,则所见殆有不可言者。是以忧思独深,而至于伤心也。
明刘履《选读补注》
# 起何彷徨,结何寥落,诗之致在意象而已。
明陆时雍《古诗镜》卷七
# 结二句委折深隐,以下数十章千端万绪,皆出于此。
清张琦《宛邻书屋古诗录》
# 晴月凉风,高云碧宇之致见之吟咏者,实自公始。但如此诗,以浅求之,若一无所怀,而字后言前,眉端吻外,有无尽藏之怀,令人循声测影而得之。
明末清初王夫之《古诗评选》
# 阮公殿魏诗之末,而绰有汉音,非邺下诸子所可步趋也。……总之,步兵《咏怀》诸作,寄愁天上,埋忧地下,其胸次非复人间机轴。
清王士禛《师友诗传录》
# 此是八十一首发端,不过总言所以咏怀不能已于言之故。而情景融合,含蓄不尽,意味无穷。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一
上一篇:魏晋·干宝《宋定伯捉鬼》
下一篇:魏晋·曹植《杂诗七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