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áng
huáng
jīng
luò
xíng

朝代:魏晋作者:曹丕浏览量:2
yāo
yāo
yuán
táo
kōng
zhǎng
měi
nán
jiǎ
piān
lún
xíng
huái
yīn
xíng
niǎo
jìn
gōng
cáng
bǎo
shēn
quán
míng
yǒu
fáng
fèn
shōu
bāo
dài
duō
yán
guǎ
chéng
lìng
shì
bài
qín
zhī
shuì
liù
guó
wáng
qīng
mài
zhǔ
chē
liè
dāng
xián
chén
zhěn
zhōng
ér
yǒu
móu
chǔ
huái
怀
cóng
huò
jiù
huò
zhì
xiǎo
móu
西
jiàn
shī
liè
jiē
guō
shēng
zhī
rén
zhì
yàn
zhāo
wèi
chén
é
é
zhòng
lián
zhī
gāo
shì
běi
qiān
jīn
dōng
dǎo
cāng
hǎi

译文

满园桃花美丽茂盛,没有结桃算是白生。虚有其表难以依赖,就像只有一个轮子的车辆无法行走一样。齐王韩信遭受五刑而死,那可是鸟尽弓藏的下场。能够功成身退远祸全名,只有那汉代的名臣张良。深仇大恨不能约束根除,如同衣袍宽大没有束带。空洞的话太多没有诚心,最后只会导致事情失败。苏秦身佩相印游说六国,六国从此以后走向灭亡。他因反复无常卖主求荣,最终逃不掉车裂的祸殃。陈轸不愧是个贤良的人,既忠心耿耿又富于谋略。楚怀王不听从他的劝告,终于国破家亡不可救药。吴起一生都和灾祸伴搭,明明没有什么智慧,却要谋划大事。做河西守将时多么强健,他伏在楚悼王尸体上被杀死,又是多么地卑劣啊。感叹那聪明智慧的郭隗,他可是古代少有的人才。燕昭王亦具有远见卓识,君臣相得彼此没有猜疑。伟大而又义气的鲁仲连,他具有高瞻远瞩的胸怀,有了功劳不收千金封赏,隐居在茫茫的大海中。

逐句剖析

"夭夭园桃":满园桃花美丽茂盛,

# 园桃:《诗·大雅》云:“人之云亡,邦国殄瘁。”意为人才凋零,国家倾亡。汉室灭矣,园桃无子,所为作也。

"无子空长":没有结桃算是白生。

"虚美难假":虚有其表难以依赖,

"偏轮不行":就像只有一个轮子的车辆无法行走一样。

"淮阴五刑":齐王韩信遭受五刑而死,

# 淮阴:指淮阴侯韩信。“汉初三杰”之一,为汉朝开国立下汗马功劳,后被吕雉杀害。

"鸟尽弓藏":那可是鸟尽弓藏的下场。

"保身全名":能够功成身退远祸全名,

"独有子房":只有那汉代的名臣张良。

# 子房:即张良,“汉初三杰“之一,功成隐退,身名全保。

"大愤不收":深仇大恨不能约束根除,

# 大愤不收:此指三大愤不收:何进欲尽诛宦官而败,何进被杀;袁绍发兵捕诸宦者,无长幼,皆杀之,得一时之快而至董卓得肆其毒;王允既诛董卓,使皇甫嵩领其众,因李傕等求赦而赦,终至兵连祸结。愤:疑为“帻”字之误,指包发的头巾,和下文的“衣”相对。

"褒衣无带":如同衣袍宽大没有束带。

# 褒衣:褒,大裾,言著褒大之衣、广博之带。

"多言寡诚":空洞的话太多没有诚心,

"抵令事败":最后只会导致事情失败。

"苏秦之说":苏秦身佩相印游说六国,

# 苏秦:战国人,合纵六国,为纵约长。《战国策》记载,苏秦封武安侯,相燕,阴与燕王谋破齐,共分其地,乃佯有罪出奔,入齐,齐王受而相之,居二年而觉,齐王大怒,车裂苏秦于市。

"六国以亡":六国从此以后走向灭亡。

"倾侧卖主":他因反复无常卖主求荣,

"车裂固当":最终逃不掉车裂的祸殃。

"贤矣陈轸":陈轸不愧是个贤良的人,

# 陈轸:战国时期楚国人。秦王使张仪说楚王,秦愿以商於六百里地与楚国交好,使楚与齐绝交。楚怀王非常高兴地答应了。群臣皆贺喜楚王,唯独陈轸看出这是秦的反间计,不主张接受秦商於之地。楚王不听。后秦齐共攻楚国,楚大败,不得已割两城以求和。此处暗喻陈琳。

"忠而有谋":既忠心耿耿又富于谋略。

"楚怀不从":楚怀王不听从他的劝告,

"祸卒不救":终于国破家亡不可救药。

"祸夫吴起":吴起一生都和灾祸伴搭,

# 吴起:战国时期法家、军事家。初事鲁,后事魏。魏武侯即位后,吴起因不受信任又投奔楚国,被楚悼王任用为相,仅一年便创造了“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的显赫成就。楚悼王刚死,吴起便被众多宗室大臣追杀。尽管他临危仍显智谋,趴在按礼教神圣不可侵犯的故王遗体上,还是死于雨点般射来的乱箭之下。此处暗指何进,参考曹操薤露行。

"智小谋大":明明没有什么智慧,却要谋划大事。

"西河何健":做河西守将时多么强健,

"伏尸何劣":他伏在楚悼王尸体上被杀死,又是多么地卑劣啊。

"嗟彼郭生":感叹那聪明智慧的郭隗,

"古之雅人":他可是古代少有的人才。

"智矣燕昭":燕昭王亦具有远见卓识,

"可谓得臣":君臣相得彼此没有猜疑。

"峨峨仲连":伟大而又义气的鲁仲连,

# 仲连:即鲁仲连,齐国高士。帮助田单攻下聊城却拒绝田单给他封爵,遂逃隐于海上。

"齐之高士":他具有高瞻远瞩的胸怀,

"北辞千金":有了功劳不收千金封赏,

"东蹈沧海":隐居在茫茫的大海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煌煌京洛行》是魏晋时期曹丕创作的乐府诗,借评述韩信、张良、苏秦、吴起等历史人物事迹,阐发对处世智慧与人生哲理的思考。全诗以“虚美难假”开篇,警示徒有虚名者终将败亡,强调真才实学的重要性;继而通过韩信功成被诛与张良功成身退的对比,凸显审时度势、明哲保身的处世之道,并以“多言寡诚”“大愤不收”等警句批判极端与冒进。诗中借苏秦合纵失败、陈轸忠谋未果等典故,揭示智小谋大、违逆时势的祸患,又以鲁仲连义不帝秦、轻财重义的高洁品格收束,形成对德行与智慧的双重礼赞。诗人运用典故层递、对比映衬等手法,将历史评述与人生感悟交织,结尾对鲁仲连的称扬既呼应开篇“保身全名”之旨,亦暗含对超然物外、功成不居人格的向往,展现了曹丕对政治权谋与士人气节的深刻洞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三国时魏国君主,文学家

曹丕(187~226),魏文帝,三国时魏国的建立者,文学家。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次子。在位期间,行九品中正制,确立和巩固士族门阀政治特权,得到世家大族支持。后代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建元黄初。曹丕与父曹操、弟曹植并称“三曹”。其工诗,长于写情,文风清丽婉约。诗作内容多为个人的喜怒哀乐,仅有的几首记事作品,抒发了“惆怅窃自怜,相痛惜”的凄凉感受。形式上受民歌影响,语言通俗,描写细致,其中《燕歌行》是文人七言诗的优秀之作。著有《魏文帝集》《典论·论文》。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出自《乐府诗集》,收录了汉魏至南北朝时期民间歌谣的精华。其内容包罗万象,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面貌,主要辑录了汉魏至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并兼收先秦至唐末的各类歌谣,总计超过5000首。该诗集分类明确,各门类均有总序说明,每首曲目还附有题解考据。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咏史诗,通过评述韩信、张良、苏秦、吴起等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探讨了处世智慧与人生哲理。

2. 分段赏析

“夭夭园桃,无子空长。虚美难假,偏轮不行。”:开篇以“夭夭园桃”为喻,表面写桃树繁茂却无果实,实则暗讽东汉末年洛阳表面繁华却无贤才支撑的政治现实。曹丕借“虚美难假”直指统治者若沉迷虚名,忽视实际才能,如同“偏轮”般难以行稳致远。此段奠定了全诗批判基调,呼应后文对历史人物的褒贬。“淮阴五刑,鸟尽弓藏。保身全名,独有子房。”:以韩信功高震主终遭诛杀与张良功成身退形成鲜明对比。韩信的悲剧揭示了君臣猜忌的残酷,而张良的隐退则彰显了明哲保身的智慧。曹丕借此批判汉末权臣争斗的乱象,同时暗示为臣者需审时度势,不可恃功自傲。此段亦影射曹魏政权对功臣的忌惮,暗含对自身统治合法性的思考。“大愤不收,褒衣无带。多言寡诚,抵令事败。苏秦之说,六国以亡。倾侧卖主,车裂固当。”:“大愤不收”以衣袍无带为喻,批评何进、袁绍等人在诛杀宦官时意气用事,导致局势失控。苏秦“倾侧卖主”的下场则被用来抨击袁绍等权臣的反复无常与卖国行径。曹丕强调“多言寡诚”的危害,主张治国需务实而非空谈,呼应其父曹操“乱世用重典”的实用主义。“贤矣陈轸,忠而有谋......北辞千金,东蹈沧海。”:借陈轸谏言未被采纳的典故,批评统治者刚愎自用(暗指何进拒谏),导致祸患。以吴起“智小谋大”自取灭亡,警示权臣需量力而行,不可僭越本分。燕昭王以郭隗为师招揽贤才,成就霸业。此段借古喻今,赞颂曹操不拘一格用人的政治智慧,亦暗示曹丕对人才的重视。鲁仲连助齐却拒封赏,以“蹈沧海”明志,与张良的隐退形成呼应。曹丕借此表达对功名利禄的超越,追求“不慕荣利”的士人风骨,暗含自身对政治斗争的疏离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嵇康《赠秀才入军(其十四)》

下一篇:魏晋·曹丕《与吴质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