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àn
zāi
xíng

朝代:魏晋作者:曹丕浏览量:2
shàng
shān
cǎi
wēi
duō
fēng
shuāng
zhān
zhì
qún
gòu
yuán
hóu
xiāng
zhuī
huán
wàng
xiāng
lěi
lěi
gāo
shān
yǒu
lín
yǒu
zhī
yōu
lái
fāng
rén
zhī
zhī
rén
shēng
duō
yōu
wéi
jīn
suì
yuè
chí
shāng
shāng
chuān
liú
zhōng
yǒu
xíng
zhōu
suí
zhuǎn
yǒu
yóu
liáng
qīng
qiú
zài
chí
zài
liáo
wàng
yōu

译文

白天我们到山上去采野豌豆苗,因为到黄昏的时候会很饿。溪谷中风很大,又有霜露打湿大家的衣裳,真是非常寒冷。野鸡的叫声遍布山野,猿猴在相互追逐。在这样的荒郊野外,不免使人回望故乡,然而,故乡又在哪里,忧郁如石头一般垒积胸中。每座山都有山崖,每棵树都有树枝。可我内心的忧愁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没有人知道。人生不过是暂时寄托于人世,何必如此忧愁呢。我现在不快乐,时光也照样流逝。大江大河流淌不息,河中船只上下飞驶,随波逐浪或停或走,正像游客奔波不止。鞭打我的宝马良驹,披上我轻暖的皮衣。驱车打马放纵前行,忘却这人生的烦恼吧。

逐句剖析

"上山采薇":白天我们到山上去采野豌豆苗,

# 采薇:采集薇蕨。殷末,孤竹君二子伯夷、叔齐,反对周武王伐纣,曾叩马而谏。周代殷而有天下后,他们“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蕨而食,及饥且死,作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兮,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兮。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兮?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后以“采薇”指归隐。

"薄暮苦饥":因为到黄昏的时候会很饿。

# 苦饥:苦于饥饿。,薄暮:薄薄的暮色。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比喻人之将老,暮年。

"溪谷多风":溪谷中风很大,

# 溪谷:有溪水的山谷。山谷;沟壑。

"霜露沾衣":又有霜露打湿大家的衣裳,真是非常寒冷。

"野雉群雊":野鸡的叫声遍布山野,

# 群雊:成群地鸣叫。雊,雉鸡叫。,野雉:野鸡。

"猿猴相追":猿猴在相互追逐。

"还望故乡":在这样的荒郊野外,不免使人回望故乡,

# 还望:回身眺望。环顾,四望。

"郁何垒垒":然而,故乡又在哪里,忧郁如石头一般垒积胸中。

# 垒垒:山垒般。重积貌。,何:多么。,郁:阴郁。忧愁,愁闷。

"高山有崖":每座山都有山崖,

# 崖:边际,界域。

"林木有枝":每棵树都有树枝。

"忧来无方":可我内心的忧愁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 无方:无有方向。无定。谓无所不至。

"人莫之知":没有人知道。

# 之知:知之。知道。

"人生如寄":人生不过是暂时寄托于人世,

# 如寄:好像暂时寄居。比喻时间短促。如,一作若。寄,寄存,暂居。

"多忧何为":何必如此忧愁呢。

# 何为:为何。为什么,何故。干什么,做什么。用于询问。

"今我不乐":我现在不快乐,

"岁月如驰":时光也照样流逝。

# 岁月如驰:时光照样流逝。岁月,有说“日月”。如,助词。加强语气。也会如此。有说“其”。

"汤汤川流":大江大河流淌不息,

# 川流:山川流水。河水。,汤汤:如汤似水翻滚。水流盛大貌。广大貌;浩茫貌。动荡。汤,通“荡”。

"中有行舟":河中船只上下飞驶,

# 行舟:航行中的船。

"随波转薄":随波逐浪或停或走,

# 转薄:回旋停泊。薄,通“泊”。有说“回转”。

"有似客游":正像游客奔波不止。

# 客游:在外寄居或游历。指在外寄居或游历之人。,有似:类似;如同。

"策我良马":鞭打我的宝马良驹,

# 策:鞭策。驱赶。

"被我轻裘":披上我轻暖的皮衣。

# 轻裘:轻暖的皮衣。,被:披。

"载驰载驱":驱车打马放纵前行,

# 载驰载驱:载……载……:一边儿……一边儿……。边……边……。

"聊以忘忧":忘却这人生的烦恼吧。

# 聊以忘忧:聊以,权且。忘忧,忘掉国忧。六解乐府云。右一曲魏晋乐所奏。○《宋书》乐志。《文选》二十七。《乐府诗集》三十六。文章正宗二十九。《诗纪》十二。又《类聚》四十一作苦哉行。引饥、衣、枝、之、驰、舟、游七韵。《文选》十三月赋注引衣一韵。十八怀旧赋注作古乐府。引垒一韵。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善哉行(其一)》是三国时期由曹丕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生动地表达了游子漂泊在外、久居异乡无法归去的忧伤情感。诗中“上山采薇”到“霜露沾衣”的细节,展现了旅途的艰辛;而“野雉群雊”“猿猴相追”的生动描写,则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后文以“高山有崖”比喻人生有限,抒发了及时行乐、排解忧愁的情怀。在这首诗中,作者着重描绘了“忧来无方”的境遇,以行舟比喻游子的漂泊生活,用词精巧,最终以忘却忧愁作结,与开篇的忧愁形成鲜明对比,实为难得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三国时魏国君主,文学家

曹丕(187~226),魏文帝,三国时魏国的建立者,文学家。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次子。在位期间,行九品中正制,确立和巩固士族门阀政治特权,得到世家大族支持。后代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建元黄初。曹丕与父曹操、弟曹植并称“三曹”。其工诗,长于写情,文风清丽婉约。诗作内容多为个人的喜怒哀乐,仅有的几首记事作品,抒发了“惆怅窃自怜,相痛惜”的凄凉感受。形式上受民歌影响,语言通俗,描写细致,其中《燕歌行》是文人七言诗的优秀之作。著有《魏文帝集》《典论·论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游子的乐府诗,表达了对游子客居他乡、久而未归的深深忧伤之情。

2. 写作手法

起兴:“上山采薇”描绘的是忍饥耐寒的凄苦情景,以此作为全诗的开篇。通过“多风”和“霜露沾衣”表现了环境的寒凉,而“薄暮”和“霜露”则强调了不分早晚的艰辛劳作。这些描述不仅生动展现了采薇人的饥苦状况,也深刻隐喻了因乡思而引发的浓重忧伤。比喻:“汤汤川流,中有行舟。随波转薄,有似客游。”这四句巧妙地将人生比作随波逐流的行船。表面上看似以“客游”比喻“行舟”,实则借“行舟”隐喻“客游”。这四句在意义上与前述“人生如寄”相呼应,深刻地反复慨叹并强调了人生飘泊不定的无奈,同时也进一步表达了客子对故乡深切的思念之情,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用典:“上山采薇”化用《诗经·采薇》“载饥载渴”的典故,又饥又渴将先秦戍卒的漂泊之苦转化为魏晋文人的羁旅之思。这一用典不仅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更体现了汉魏诗歌“以古喻今”的创作传统。衬托:正衬,“溪谷多风,霜露沾衣”诗人通过溪谷劲风、霜露沾衣等衰败荒凉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的氛围,诗人以衰败的荒凉衬托游子的孤独凄凉。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共二十四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由四句组成,描绘了“上山采薇”时忍饥挨饿、抵御严寒的凄凉情景,以此作为全诗的引子。诗中用“多风”和“霜露沾衣”来表现寒冷,用“薄暮”和“霜露”来表示“采薇”不分早晚,以此来说明饥寒的程度,并借以比喻因乡思引发的忧伤。第二层包含六句,主要以写景为主。作者首先通过描写禽兽思念群体的情景,如“野雉群雊”和“猿猴相追”,来引发游子的乡思,使他“还望故乡”。仅用寥寥数语,就揭示了游子久别思乡、渴望归返的情感。接着,由“郁何垒垒”的景象转到“高山有崖”和“林木有枝”,再利用“枝”和“知”的谐音,自然过渡到第三层。第三层共有十句,是全诗的核心。首先用“忧来无方,人莫之知”来表达游子思乡的忧伤,并通过“双关”手法,将“人莫之知”的“知”与上一句“林木有枝”的“枝”联系起来。然后,以“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感叹人生无常,以“今我不乐,岁月如驰”感慨生命的短暂,再用“汤汤川流,中有行舟。随波转薄,有似客游”四句将人生比作随波逐流的行船。从字面来看,这四句是以“客游”比喻“行舟”,但实际上是以“行舟”比喻“客游”,进一步强调了游子对故乡深切的思念。最后四句“策我良马,被我轻裘。载驰载驱,聊以忘忧”构成了第四层。这一层在第三层的基础上,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态度,听天由命,随遇而安。通过骑着良马、披着轻裘的生活方式,来聊以慰藉内心的忧愁。这里,作者所表现出的态度是消极的,这反映了封建时代上层社会的没落思想。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在创作上展现出诸多独特的魅力。其一,结构布局分明缜密,起首四句以巧妙的方式引出主题,随后六句着重描绘景色,接着用十句抒写情感,最终以四句收尾,明确传达出作者的立场,层次井然,逐步深入。其二,比喻与抒情的完美融合尤为突出,如第三层中的若干句子,将比喻之物赋予情感,使其生动传神,增添了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其三,诗中引用古书成句却又能推陈出新,例如利用“林木有枝”的“枝”与“人莫之知”的“知”在音律上的谐趣,双关巧思源自古《越人歌》中的“山有崖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但在此基础上注入了全新的意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

下一篇:魏晋·曹植《野田黄雀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