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树多悲风":高高的树木不幸时常受到狂风的吹袭,
# 悲风:凄厉的寒风。
"海水扬其波":平静的海面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
# 扬其波:掀起波浪。此二句喩环境凶险。
"利剑不在掌":宝剑虽利却不在我的手掌之中,
# 利剑:锋利的剑。这里比喻权势。
"结友何须多":无援助之力而结交很多朋友又有何必。
# 何须:何必,何用。,结友:交朋友。
"不见篱间雀":你没有看见篱笆上面那可怜的黄雀,
"见鹞自投罗":为躲避凶狠的鹞却又撞进了网里。
# 罗:捕鸟用的网。,鹞:一种非常凶狠的鸟类,鹰的一种,似鹰而小。
"罗家得雀喜":张设罗网的人见到黄雀是多么欢喜,
# 得:一作见。,罗家:设罗网捕雀的人。
"少年见雀悲":少年见到挣扎的黄雀不由心生怜惜。
"拔剑捎罗网":拔出利剑对着罗网用力挑去,
# 捎:挥击,削破,除去。
"黄雀得飞飞":黄雀才得以飞离那受难之地。
# 飞飞:自由飞行貌。
"飞飞摩苍天":振展双翅直飞上苍茫的高空,
# 摩苍天:是形容黄雀飞得很高。摩,接近、迫近。
"来下谢少年":获救的黄雀又飞来向少年表示谢意。
三国时期魏国诗人
曹植(192~232),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因富于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及曹丕、曹叡相继为帝,备受猜忌,郁郁而死。曹植与曹操、曹丕合称“三曹”。前期的文学创作多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如《白马篇》;后期作品,或诉说骨肉相残、屡遭疑忌之苦痛,或抒发有志不能施之悲愤,多忧患之辞和慷慨之音,语言风格上趋向沉郁内敛。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辞采华茂,对五言诗的发展有显著影响。也善辞赋、散文,《洛神赋》尤著名,代表建安辞赋创作最高成就。代表作品有《泰山梁甫吟》《赠白马王彪》《七步诗》《野田黄雀行》《与杨德祖书》等。著有《曹子建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抒情诗。诗中借高树悲风、黄雀投罗等景象,展现了曹植好友遭曹丕残害,自己无力相救的困境,表达出他内心的悲愤以及渴望反抗、解救受难者的壮烈情怀。
2. 写作手法
起兴:以“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发端,借高树遭悲风侵袭、大海起汹涌波涛之景,兴起对险恶政治环境与自身悲愤忧惧之情的抒发,使抽象情感有了具象依托,引发读者联想,为后文“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的感慨做铺垫,让情感表达更自然流畅、深沉厚重。对比:在持剑少年救雀故事里,将凶恶的鹞鹰、可怜的黄雀、卑劣的罗家进行对比,鹞鹰张牙舞爪与黄雀楚楚可怜反差强烈,罗家的丑恶与黄雀无害对比鲜明,突出掌权者的狠毒、弱小者的无辜,不着褒贬却尽显爱憎。想象:诗人想象“拔剑捎罗网”的英俊少年放走黄雀,黄雀感恩绕少年飞鸣。借这一想象,塑造出理想中能解救危难的自我化身,以黄雀“飞飞摩苍天”的轻快,抒发自己渴望助人脱险后的愉悦。现实无力,只能于幻想求心灵解脱,虽可悲,却也借想象宣泄对布罗网者的愤怒与反抗,拓展诗意,深化情感。象征:诗中“高树”“悲风”“海水”“扬波”构成的恶劣自然景象,象征着现实中波谲云诡、险象环生的政治气候。高树在狂风侵袭下飘摇,大海被恶浪翻搅,恰似正直之士在宦海之中饱受打击、举步维艰。而“利剑不在掌”象征着诗人失去权势、无力庇护友人的处境,借这些自然与物象的呈现,隐晦而深刻地反映仕途挫折,使抽象政治境遇具象化,强化情感表达。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前四句自成一段,“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起势突兀,以比兴手法开篇,瞬间抓住人心。仅一个“悲”字加诸“风”前,便赋予自然之风浓烈的个人情感,仿若这风也在为诗人的遭遇哀号。极目远眺,大海浩瀚无垠,惊涛骇浪如山般涌起,狂风呼啸之下,船只的桅杆折断,船桨损毁。这般狂风肆虐高树、恶浪冲击舟楫的恶劣景象,绝非单纯的自然描绘,实则是对当时现实政治气候的生动隐喻,隐晦地折射出仕途的重重险阻、宦海的汹涌暗流,以及政治失意给诗人内心带来的深沉悲愤与无尽忧惧。在如此压抑、险恶的政治环境里,诗人历经磨难,痛彻心扉后反复斟酌,最终满怀激愤地喊出“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此论堪称惊世骇俗,完全背离了传统认知与世俗常理。儒家经典《论语》中,一则强调“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倡导广结良朋;一则宣扬“四海之内皆兄弟”,推崇友善待人。从《诗经·伐木》里的“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渴望知音相伴,到民间代代相传的“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无一不是在强调朋友多多益善,人脉越广越好。然而,诗人这句违背常情的话语,恰似一记重磅炸弹,正因其打破常规,反而爆发出更为强劲的情感冲击,将他内心的愤懑、委屈、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他在仕途困境中的切肤之痛。自“不见篱间雀”起进入全诗第二段。不得不说,“无权无势就不必交友”这样的论断,绝非诗人的肺腑之言,而是在极端悲愤情绪下的过激牢骚。毕竟,这一观点既难以获得读者的认同,又无法从经典古籍中寻得理论支撑,让诗人难以引经据典地阐释。于是,诗人别出心裁,采用寓言手法,借“不见”二字巧妙引出一个持剑少年救雀的故事。乍看之下,这个故事像是在从反面印证“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这一饱受争议的观点,可实际上,它与上段紧密相连,层层递进,是诗人进一步抒发内心悲愤的精妙设计。你看那黄雀,本是生性温驯的小鸟,“篱间”二字更是点明它的平凡与安分,不过是在篱笆间跳跃、嬉戏,消磨时光,毫无凌云壮志,更不会对他人、他物构成丝毫威胁。然而,就是这样一只人畜无害的小生灵,却依然无法逃脱厄运的笼罩。有人暗中设下罗网,放出凶猛的鹞鹰,只为将其捕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在这场残酷的捕猎中,那为罗网驱使、凶狠扑食的鹞鹰是何等残暴,张牙舞爪,让人心惊;那见到鹞鹰便惊恐万分、慌不择路投入罗网的黄雀是何等可怜,楚楚无助,令人心疼;而那设下罗网、看到黄雀落网便面露喜色的捕雀人又是何等卑劣,丑恶嘴脸,尽显无遗。诗人虽未直白地对这些角色进行褒贬评判,但字里行间饱含的情感早已汹涌澎湃,对掌权作恶之人的切齿痛恨,对无辜蒙难弱小者的深切同情,无需赘言,读者自能于词句之外深刻体悟。
4. 作品点评
曹植诗歌特色,常以钟嵘《诗品》“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概括,不过就《野田黄雀行》来讲,其思想内容“骨气”颇高,辞采却难称“华茂”,总体散发汉乐府民歌的质朴韵味。一方面,诗中拔剑救雀、黄雀感恩情节,显然受汉乐府寓言类作品启迪,像西汉《铙歌》里《艾如张》“山出黄雀亦有罗,雀已高飞奈雀何”,为该篇构思提供灵感。另一方面,诗句大多质朴平实,“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宛如日常口语,“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里的叠字与顶真修辞,也是乐府民歌惯用手法。这些朴实词句契合诗歌表意,若过度雕琢,感染力恐大打折扣,足见曹植向民歌学习的斐然成效。
# 格高才劲,且长于讽谕。
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隐秀》
# 建安之间朝廷衰乱,而群雄竞起,天下贤才往往失身自陷,不获遂其所志。思王于此时欲收纳以为己辅,惜乎有所扼腕,而权力不足以拯拔之,故作此以自见。观其词气纵逸,几失古雅遗韵。稽之性情,颇有任侠之偏,本非可取。然其间亦有感动人者,故特存之而并著其说,以为学诗者之鉴。
元末明初刘履《选诗补注》
# 其辞意言重友义,而救其急难。以雀见鹞投罗为喻。若萧毂止咏雀而已,汉铙歌曲亦有《黄雀行》,不知与此同否。《谈艺录》曰:“气本尚壮,亦忌锐逸。魏祖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犹暧暧也。陈王《野田黄雀行》譬如锥出囊中,大索露矣。”
明梅鼎祚《古乐苑》卷二十
# 无君子心肠,无仙佛行径,无少年意气,而长于风雅者,未之有也。
明谭元春《古诗归》
# “罗家得雀喜”二语,偷势设色,尤妙在平叙中入转一结,悠然如春风之微歇。
明末清初王夫之《古诗评选》
# 此应自比黄雀,望援于人,语悲而调爽。或亦有感于亲友之蒙难,心伤莫救。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 此叹权势不属,有负知交望救之诗。首四,以树高多风,海大扬波,比起有权势之易于为力,即折到既无权势,空说结交之羞,点醒作意。而无权势只借剑不在掌作隐语,露而不露。“不见”六句反顶“利剑”句,将少年救雀,指出锄强扶弱作用,文势展拓。末二,以雀知感谢,为人必知恩写影,而己之不能如此,更不缴明,最为超脱。
清张玉榖《古诗赏析》卷九
# 自悲友朋在难,无力援救而作。犹前诗(《箜篌引》)“久要不可忘”四句意也。前以望诸人,此以责己也。风波以喻险患,利剑以喻济难之权。
清朱乾《乐府正义》
# 这种爱自由,思解放的心理,是曹植的诗的一个中心意境。
现代胡适《白话文学史》
上一篇:魏晋·曹丕《善哉行(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