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日大难":未来的灾祸难以预料,
# 来日:未来的日子。明日,次日。
"口燥唇干":人们将陷入焦渴困苦的境地。
# 口燥唇干:辩论讲理以至如此。
"今日相乐":今日相聚应当尽情欢乐,
"皆当喜欢":每个人都该展露笑颜。
# 皆当:都应当。
"经历名山":遍历名山大川,
"芝草翩翩":灵芝仙草随风轻摇。
# 翩翩:一作翻翻。飘动貌;翻腾貌。翻飞;飞翔貌。,芝草:灵芝草。仙草。
"仙人王乔":仙人王子乔,
# 王乔:传说中的仙人。周灵王太子晋,即王子乔。
"奉药一丸":赠我灵药一粒。
# 奉药:奉上仙药。
"自惜袖短":自惭衣袖太短难以掩手,
# 袖短:衣袖短,能力不够。藏不住。,自惜:自行怜惜。
"内手知寒":手心寒凉方知自身贫寒。
# 内手:犹敛手。收收。谓不敢与争高低。
"惭无灵辄":惭愧自己没有灵辄之恩,
# 灵辄:《左传·宣公二年》载:灵辄饥困于翳桑时,受食于赵盾,盾并以箪食与肉遗其母。后辄为晋灵公甲士,灵公伏甲欲杀盾,辄倒戈相救。盾问其故,曰:“翳桑之饿人也。”遂自逃去。后遂成为有恩不忘报的文学典型。
"以报赵宣":无法报答主人的厚待。
# 赵宣:赵宣公赵盾。,以报:有说“以救”。
"月没参横":夜深月落星移,
# 参横:参星横斜。指夜深。参:星宿名。,没:沉没。
"北斗阑干":北斗横斜天将破晓。
# 阑干:横斜貌。纵横散乱貌;交错杂乱貌。借指北斗。,北斗:北斗星。
"亲友在门":亲友临门欢聚,
# 亲友:亲戚旧交。亲近之友,知交。
"饥不及餐":激动得忘了饥餐。
# 及餐:赶上餐食。没有餐食。
"欢日尚少":欢乐时光如此短暂,
"戚日苦多":忧愁岁月却如此漫长。
# 苦多:苦于很多。,戚日:戚苦之日。
"何以忘忧":如何排遣忧愁,
"弹筝酒歌":唯有弹琴饮酒放声高歌。
# 酒歌:劝酒之歌。对酒当歌也。
"淮南八公":淮南八公修仙得道,
# 淮南八公:汉淮南王刘安门客,有苏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八人,称“八公”。他们奉刘安之招,和诸儒大山、小山相与论说,著《淮南子》。魏晋以来,《神仙传》、《录异记》等道家著作以刘安好方术,遂附会八公为神仙。
"要道不烦":其法精要而不繁杂。
# 要道:遮道;迎候于路上。重要的道理。重要的道教教义。
"参驾六龙":他们驾驭六龙飞升,
# 六龙:皇帝驾六马,神仙驾六龙。,参驾:配有副马的车。参,通“骖”。
"游戏云端":逍遥嬉戏于云霄之间。
# 云端:云的端头。云间。
三国时期魏国诗人
曹植(192~232),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因富于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及曹丕、曹叡相继为帝,备受猜忌,郁郁而死。曹植与曹操、曹丕合称“三曹”。前期的文学创作多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如《白马篇》;后期作品,或诉说骨肉相残、屡遭疑忌之苦痛,或抒发有志不能施之悲愤,多忧患之辞和慷慨之音,语言风格上趋向沉郁内敛。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辞采华茂,对五言诗的发展有显著影响。也善辞赋、散文,《洛神赋》尤著名,代表建安辞赋创作最高成就。代表作品有《泰山梁甫吟》《赠白马王彪》《七步诗》《野田黄雀行》《与杨德祖书》等。著有《曹子建集》。
1. 分段赏析
第一段(主人的开场白)开头两句“来日大难,口燥唇干”,是说世事艰难,日子不好过。这两句语气急促,透着一股对人生无常的担忧。接着语气一缓,“今日相乐,皆当喜欢”,点明主题——既然人生苦短,就该及时行乐。主人劝客人尽情饮酒,有酒就醉,但享受快乐的前提是要有健康长寿的身体。第二段(主人继续劝酒,借用神仙典故)接下来四句,主人提到古代传说中的仙人王子乔。王子乔本是太子晋,后来修炼成仙,骑着白鹤飞升而去。主人借用这个故事,含蓄地祝福客人长寿,像仙人一样福寿绵长。第三段(客人的回应)客人谦虚地回应。前两句“自惜袖短,内手知寒”,用袖子太短护不住手来比喻自己的寒微;后两句“惭无灵辄,以救赵宣”,借用春秋时期灵辄报恩赵宣子的典故,意思是自己无以为报,无法像灵辄那样救主人的大恩。第四段(主人再次致辞)主人接着说“月没参横,北斗阑干”,意思是夜深了,时间不早了;“亲友在门,忘寝与餐”,表示自己因为朋友到来而兴奋得忘了吃饭睡觉,真情流露。最后两段(客人的回应与祝福)最后两段,客人再次回应主人。第五段感叹人生苦乐参半,应当珍惜当下,及时行乐,弹琴唱歌,开怀畅饮,气氛非常热闹。第六段,客人用“淮南八公”的典故祝福主人。传说淮南王刘安和八位门客一起成仙骑龙升天,客人借这个故事祝主人健康长寿,就像淮南王一样逍遥自在。这首诗是四言体,语言古朴。通过主客对答,不仅展现了魏晋时期宴饮的风俗,也能看出当时人们既担忧世事无常,又追求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2. 作品点评
此诗采用四言体例,风格古拙浑朴,自有一番独特韵味。诗中描绘的宴乐饮酒场景,犹如一幅生动鲜活的风俗画,从中我们得以窥见当时社会的交际风俗,洞察世人微妙的心态。
上一篇:魏晋·曹植《言志诗》
下一篇:魏晋·曹丕《燕歌行二首(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