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ān
xíng
èr
shǒu
èr

朝代:魏晋作者:曹丕浏览量:2
bié
huì
nán
shān
chuān
yōu
yuǎn
màn
màn
táo
jūn
wèi
gǎn
yán
shēng
yún
wǎng
huán
líng
miàn
huǐ
róng
yán
shuí
néng
huái
怀
yōu
tàn
zhǎn
shī
qīng
yǎng
kuān
wǎng
āi
lái
cuī
fèi
gān
gěng
gěng
zhěn
néng
mián
chū
dōng
西
yǎng
kàn
xīng
yuè
guān
yún
jiān
fēi
cāng
chén
míng
shēng
lián
liú
lián
huái
怀
néng
cún

译文

分手之日容易,岂料相见之日如此难,山长路远,天各一方。想念他以致忧思聚集,却不敢说出口,为解相思之情,想托飘荡之浮云寄去问讯的书信,但浮云一去而不见踪影。整日以泪洗面,使得自己的容颜很快老去。百忧在心,谁能不独自感叹。唯有浅吟低唱怀人幽思的《燕歌行》,来聊自宽解一下,可是,欢愉难久,忧戚继之。夜深了,忧思煎熬难以入眠,只有披衣出去,徘徊于中庭。抬头看云间星绕月明,清晨间黄鹂鸣令我哀怜,留恋情眷恋义不堪再念。

逐句剖析

"别日何易会日难":分手之日容易,岂料相见之日如此难,

# 会日:聚会的日期。

"山川悠远路漫漫":山长路远,天各一方。

"郁陶思君未敢言":想念他以致忧思聚集,却不敢说出口,

# 郁陶:忧思聚集的样子。

"寄声浮云往不还":为解相思之情,想托飘荡之浮云寄去问讯的书信,但浮云一去而不见踪影。

# 声:信息,音书。

"涕零雨面毁容颜":整日以泪洗面,使得自己的容颜很快老去。

# 雨面:泪流满面。

"谁能怀忧独不叹":百忧在心,谁能不独自感叹。

"展诗清歌仰自宽":唯有浅吟低唱怀人幽思的《燕歌行》,来聊自宽解一下,

# 清歌:没有伴奏的独唱。,展诗:赋呈或吟唱诗歌。

"乐往哀来摧肺肝":可是,欢愉难久,忧戚继之。

"耿耿伏枕不能眠":夜深了,忧思煎熬难以入眠,

# 耿耿:犹言炯炯,耿耿不寐的意思。总是想着,不能忘怀的样子。

"披衣出户步东西":只有披衣出去,徘徊于中庭。

"仰看星月观云间":抬头看云间星绕月明,

# 云间:指天上。

"飞鸧晨鸣声可怜":清晨间黄鹂鸣令我哀怜,

# 飞鸧:即鸧鹒,在中国常见的黑枕黄鹂。

"留连顾怀不能存":留恋情眷恋义不堪再念。

# 存:存想,思念。,顾怀:眷顾怀念。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燕歌行二首(其二)》是三国魏文帝曹丕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以思妇怀人为题材,抒写女子与丈夫别易会难、山川阻隔的哀怨,主题聚焦于离别之苦与相思之痛。诗中直抒“郁陶思君未敢言”的深挚情愫,通过“涕零雨面”“展诗清歌”等动作层层递进,展现主人公从泪落毁容、长夜难眠到披衣望月的心理轨迹,情感从隐忍渐至肺肝摧裂的爆发。此诗结构紧密,人物形象生动,刻画细微,既状其外形,又写其心理变化。全诗语言清丽,情致委婉,音节和谐,把人物情感表现得缠绵绯恻,凄婉动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三国时魏国君主,文学家

曹丕(187~226),魏文帝,三国时魏国的建立者,文学家。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次子。在位期间,行九品中正制,确立和巩固士族门阀政治特权,得到世家大族支持。后代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建元黄初。曹丕与父曹操、弟曹植并称“三曹”。其工诗,长于写情,文风清丽婉约。诗作内容多为个人的喜怒哀乐,仅有的几首记事作品,抒发了“惆怅窃自怜,相痛惜”的凄凉感受。形式上受民歌影响,语言通俗,描写细致,其中《燕歌行》是文人七言诗的优秀之作。著有《魏文帝集》《典论·论文》。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燕”是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北京市、河北北部及辽宁西南部一带。这里自古就是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接壤地带,秦汉以来战事频繁,历代统治者多派重兵镇守。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伐乌桓之战,正发生在古燕国北部,即今辽宁兴城一带。 关于这一地区战争与徭役之苦的文学反映,早在秦代便有“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骨相撑拄”的悲怆民歌,至汉代更有著名的《饮马长城窟行》一诗。 曹丕的《燕歌行》,从思想内容上看,正是对这一传统文学题材的继承与发展。郭茂倩《乐府诗集》引《乐府解题》称:“魏文帝《秋风》《别日》二曲,言时序迁换,行役不归,妇人怨旷无所诉也。”又引《乐府广题》言:“燕,地名也。言良人从役于燕,而为此曲。”《燕歌行》在先秦乐府中并无古辞,此曲调很可能由曹丕首创。 《燕歌行》所描绘的,既是秦汉以来四百年间戍边战争的历史现象,也反映了曹丕亲历的建安时期社会现实。至于这两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已不可确考,但其深厚的历史积淀与现实关怀,足见其不朽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闺怨的七言古诗​​,诗中描写了少妇因山川阻隔与丈夫别易会难的困境,刻画了她辗转难眠、以泪洗面、寄声浮云却音讯杳然的孤苦形象,表达了离乱时代征人妇的深切思念与无望等待。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实衬虚。“涕零雨面毁形颜,谁能怀忧独不叹”两句,运用反衬手法强化了思妇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前句直写她因终日以泪洗面而容颜憔悴,表现了她内心忧思;后句用“谁能怀忧独不叹”进行反衬,点出她明知忧伤伤人却无法自拔的沉溺状态。这种“前抑后扬”的笔法,将哀伤层层推进,尤显思妇衷情无处倾诉的无助与哀怨,进一步突出其柔弱却深情的怨妇形象。反问:“谁能怀忧独不叹”,运用反问句式“谁能……不……”,暗示无人能免于这种忧思的煎熬,更突出了哀思无所倾诉的怨妇形象。

3. 分段赏析

开篇“别日何易会日难”一句,看似脱口而出,实则含义深远、情绪复杂。联系前篇“念君客游多思肠”“忧来思君不敢忘”两句,可见此句浸润着深切的思念之情。“念”与“忧”在此句中进一步翻覆为困惑与感慨——“会日难”,即“会日何难”,承接“何”字而略去,意在强调“相会之难”。人生在世,生计所迫,奔波四方,久别重逢殊为不易;对于钟情一人的室中思妇而言,更是郁结成一腔哀怨牢骚。此句在上篇“念”“思”情感基础上承接推进,不加雕饰,直抒胸臆,真挚自然。其一,从眼前“会日难”生出对当初“别日易”的懊悔,隐含“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情绪;其二,当初仓促分别,以为不日重逢,谁料归期渺茫,反衬出今朝相会的难能可贵;其三,“会日何难”一语中,忧思与期待、懊悔与失落、怨情与惆怅交织翻涌,带出无尽的心绪波澜。次句“山川悠远路漫漫”,从空间上的阻隔具体申述“会日难”的原因。三、四句写山长路远、天各一方的客观现实,思妇孤处,自然要“思君”,思至“郁陶”,积郁成疾。如此深忧,理应排遣倾诉,然而却“未敢言”。“郁陶思君未敢言”中的“未敢言”,正是“不能言”,与前篇“忧来思君不敢言”一脉相承,暗示情意无从表达、内心郁结难解。思妇欲言又止、念念不忘,却无法传达心意。“寄声浮云往不还”一句,有人解为寄出的问讯如浮云飘荡,一去无踪;也可视为“浮云”象征远方游子——若是如此,则为寄语游子,而回音杳然,无从回应。“寄声往不还”积聚了思妇内心诸多疑虑和困惑。“未敢言”之中,不安忧虑早已潜伏其下,令人倍感沉重。五、六句“涕零雨面毁容颜”,写思妇外貌因忧而改、愁容满面,是内心郁结的外在表现。接着以“独不叹”回应“未敢言”——有满腔心事却难以启齿,只能长吁短叹,以叹代言。明知忧伤损人,却仍无法排遣,百感交集、满怀苦衷,愁绪愈加难解。此两句前抑后扬,以情思之波折跌宕反衬加倍的忧愁。自首句至此,从内心世界的展现出发,层层推进,细致刻画出一个哀思难诉的怨妇形象。七、八句“展诗清歌”,写思妇吟诵《燕歌行》以寄幽思,是排遣情绪的方式之一。然而欢愉短暂,忧思如潮再度袭来。思苦难解,歌声转为哀调,恰如前篇所写“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凄苦琴音与无伴清唱皆使人更添孤寂与哀伤。九、十句“耿耿伏枕不能眠”,写思妇彻夜难眠的痛苦。“耿耿”即“炯炯”,形容目不交睫的彻夜清醒。此处点明“夜”是忧思者最苦的时刻,也是“摧肺肝”的具象体现。“不能眠”既因“怀忧”,又因“哀来”。情绪无法自抑,于是“披衣出户”,独步庭院,寄情月色,试图以步行排解苦闷,这是又一无奈之举。“不眠”——“出户”——“看月”,三句层层递进,刻画出思妇夜半辗转反侧、情难自已的心理过程。“仰看星月观云间”虽语气平静,但联系下句“飞鸧晨鸣”,便可体会其深意——星月西移,长夜将尽,思妇依旧仰望长空,神伤心远。读者仿佛可见她在庭中仰视月华、星光交织之际,低声轻叹的身影,那“谁能怀忧独不叹”的情怀悄然流露。此刻的明月不仅照见思妇仰望的目光,更照见她俯首苦思的神情,光影交织,情感深邃。末两句“飞鸧晨鸣”写破晓之时,晨雾中鸟鸣不绝,于通宵未眠、徘徊庭院的思妇而言,更引发阵阵自怜。此前“展诗清歌”未能宽心,“步立仰望”徒增悲伤。所有排遣哀思的方式终归无效,反加重了她的孤寂与哀愁,整个夜晚被思念与惆怅层层包围,形成情感的高潮。

4. 作品点评

曹丕情感丰厚,善于言情,是魏晋时期抒情诗中的高手。他尤擅以女性口吻写作,诗风柔肠宛转、掩映多姿,自成一种缠绵细腻、婉约含蓄的“女性美”风格。此诗第一、三、四句句法层层推进,结构内涵丰富。以第四句为例,一方面写“寄声”所寄满含希望,另一方面又写“往而不还”的失望,展张与收束之间,情感顿挫跌宕,生动展现出思妇的煎熬与苦楚。第七、八句之间亦见波折转折之妙,情绪隐现之间,愈显婉曲深沉。此外,诗中连用多个否定句式:“未敢言”“往不还”“独不叹”“不能眠”“不能存”,反复铺陈,构成一种“希求排解而不得,再求排解而仍不得”的情感节奏。情绪在不断往复起伏中层层递进,如波浪线般曲折流动、愈转愈深。正是这种层次感与流动感的交融,使诗意宛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悄然渗透人心。流动带来情感的变宕不定,层次增添内在的张力与波折,于“声欲止而情自流,绪相寻而言若绝”之中,自具丰神婉约、含蕴无穷的独特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所思为何者,终篇求之不得。可性可情,乃《三百篇》之妙用,盖唯抒情在己,弗待于物,发思则虽在淫情亦如正志,物自分而己自合也。呜呼!哭死而哀,非为生者,圣化之通于凡心,不在斯乎!(《船山古诗评选》卷一)

明末清初王夫之《船山古诗评选》卷一

# 不及首篇之婉约,然犹不失风韵。(《采菽堂古诗选》卷五)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曹植《善哉行二首》

下一篇:魏晋·陶渊明《和郭主簿(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