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ài
shān
liáng
xíng

朝代:魏晋作者:曹植浏览量:2
fāng
qiān
shū
fēng
zāi
biān
hǎi
mín 
shēn
cǎo
xiàng
qín
shòu
xíng
zhǐ
lín
chái
mén
xiāo
tiáo
xiáng

译文

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同。艰难啊边地的人民,他们寄身在荒野之中。妻子儿女像禽兽一样,奔走正息在山林险阻之地。柴门内外多么萧条,狐免在我屋里自在地行走。

逐句剖析

"八方各异气":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

# 异气:气候不同。

"千里殊风雨":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同。

# 殊:不同。

"剧哉边海民":艰难啊边地的人民,

# 剧:艰难。

"寄身于草野":他们寄身在荒野之中。

# 草野:野外、原野。一作草墅。,寄身:居住,生活。

"妻子象禽兽":妻子儿女像禽兽一样,

# 象禽兽:形容极其贫困落后的非人生活。象:类似;好像。后作“像”。,妻子:妻子儿女。

"行止依林阻":奔走正息在山林险阻之地。

# 林阻:山林险阻之地。,行止:行动的踪迹。

"柴门何萧条":柴门内外多么萧条,

# 萧条:冷清。,柴门:以柴木为门,喻居处穷困。这句感叹边海民居处荒凉,很少有人来往。

"狐兔翔我宇":狐免在我屋里自在地行走。

# 宇:房屋。,翔:自在地行走。这里是形容孤兔之类在边海民住处窜来窜去,极其自在,竟像鸟儿在空中任意飞翔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梁甫行》是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植创作的一首乐府诗。此诗开篇以描绘自然景象为引,实则暗含深意,意在委婉劝谏最高统治者应广施仁政,泽被苍生。中间四句,诗人以质朴无华之笔触,直抒胸臆,真实再现了百姓因战乱或天灾而流离失所、苦不堪言的悲惨境遇,字字血泪,无丝毫雕琢之痕。末尾两句,诗人以景结情,借家园荒废、狐兔横行之荒凉景象,与前文遥相呼应,进一步抒发了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与感慨,使全诗主题得以深化,更深刻地揭示了边地人民在恶劣环境中生存的艰难与内心的恐惧、凄楚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三国时期魏国诗人

曹植(192~232),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因富于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及曹丕、曹叡相继为帝,备受猜忌,郁郁而死。曹植与曹操、曹丕合称“三曹”。前期的文学创作多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如《白马篇》;后期作品,或诉说骨肉相残、屡遭疑忌之苦痛,或抒发有志不能施之悲愤,多忧患之辞和慷慨之音,语言风格上趋向沉郁内敛。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辞采华茂,对五言诗的发展有显著影响。也善辞赋、散文,《洛神赋》尤著名,代表建安辞赋创作最高成就。代表作品有《泰山梁甫吟》《赠白马王彪》《七步诗》《野田黄雀行》《与杨德祖书》等。著有《曹子建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梁甫行》出自《曹植集校注》卷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梁甫,乃泰山脚下的一座小山。在古代迷信观念中,人们笃信人死后魂魄会归于泰山、梁甫之地。诗人曹植与曹丕同为曹操之子,他自幼才华横溢,早年深受曹操的宠爱。然而,曹丕称帝之后,对曹植严加防范,曹植的政治处境愈发艰难。彼时,正值三国乱世,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有家难归,只能被迫逃往荒山野岭,与野兽相伴为生。曹植在被贬至贫困边地之际,目睹了下层人民困苦不堪的生活惨状,内心深受触动,感慨万千,遂挥笔写下了这篇慷慨激愤的诗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反应社会现实的诗。通过写边地百姓面容的憔悴枯槁、居住之处的破败荒芜,表现出边地人民生活环境的荒凉以及内心的恐惧与凄楚。

2. 写作手法

正面描写:“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寥寥数语,道尽“边海民”之悲苦。他们栖身于荒草野地,过着野人般生活,生食野果、宿于简陋洞穴,形貌举止皆如禽兽。终日藏于山林,不敢稍离。白天于林间小心翼翼寻觅食物;夜晚不敢生火照明,只能在黑暗中瑟瑟发抖。行止皆依山林险阻,以此藏身避祸。这般生活,毫无尊严与希望可言,唯有在恐惧与凄苦中,日复一日地艰难挣扎,苟延残喘。正面描写了百姓生活的艰难。侧面烘托:“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此句描绘出地域差异下气候的万千变化。然而,在这广袤天地间,最令人揪心的当属“边海民”的处境。其他地方纵有不同状况,或旱或涝、或冷或热,可边海之地,恶劣环境更甚。作者不直接言说边海民之苦,而是先以各地气候差异作铺垫,从侧面烘托出,即便天地气象多变,边海民所承受的艰难困顿依旧是超乎寻常的,他们在这极端环境里挣扎求生,苦不堪言。白描:诗人以白描之法,仅用四十字,便全方位展现出边海人民的苦难生活。诗中“草野”“禽兽”“柴门”“狐兔”等意象,皆源于现实,生动且极具特色。诗人未直言边海贫民生活何等艰苦,初看似有夸张之嫌,实则真实可感。那些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蓬头垢面的边海人民,用“禽兽”比喻,极为贴切。此比喻不仅生动描绘出他们的生存状态,更蕴含着诗人对苦难者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社会动乱的悲观失望。在简洁的文字中,诗人将边海人民的苦难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

3. 分段赏析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此句开篇便展现出宏大的时空格局,“八方”与“千里”极言地域之广袤。诗人以“各异气”“殊风雨”描绘出不同地域气候的巨大差异,为全诗奠定了宏大的背景基调。从写作意图看,这是对边海地区特殊环境的侧面铺垫,暗示着在如此复杂的气候条件下,边海民的生活必然面临诸多艰难,为后文具体刻画其困苦生活埋下伏笔,引发读者对边海民生存状态的关注与好奇。“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剧哉”二字直抒胸臆,强烈地表达出诗人对边海民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与悲叹。“寄身于草野”则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边海民的居住状态,他们没有安稳的住所,只能像无根的浮萍般寄居在荒草丛生的野外。此句不仅描绘出边海民生活的艰难,更流露出诗人对他们凄惨处境的痛心,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边海民生活的困苦与无奈。“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妻子象禽兽”一句极具冲击力,运用形象的比喻,将边海民的妻子儿女比作禽兽,生动地展现出他们生活状态的原始与野蛮。他们生吞活剥、巢息穴居,完全失去了正常人的生活模样。“行止依林阻”进一步说明他们的行动完全依赖于山林险阻,因为害怕被抓捕迫害,只能躲藏在山林之中,足见其生活的恐惧与不安。这两句诗从生活状态和行为方式两方面,深刻揭示了边海民生活的悲惨。“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柴门何萧条”描绘出边海民家园的破败景象,柴门本就简陋,如今更显萧条,凸显出家园的荒芜与凄凉。“狐兔翔我宇”则将这种荒凉推向极致,曾经属于人类的家园如今却成了狐兔自由嬉戏的场所,这种强烈的反差令人痛心疾首。此句不仅表现出边海民家园的荒废,更暗示了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民生活的困苦无依。从艺术效果上看,它以景结情,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4. 作品点评

曹植于《谏伐辽东表》中,曾诚恳劝谏曹叡“省徭役薄赋敛,勤农桑”,尽显其对百姓生活的深切关怀。而后,他又以诗歌这一文学形式,直接为饱受民生疾苦的百姓振臂高呼。在建安时期的诗人群体中,鲜少有人将创作视角聚焦于下层人民的生活,这使得曹植的这首诗愈发显得弥足珍贵,宛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那个时代百姓生活的苦难与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泰山梁甫行》对那些“妻子像禽兽,行止依林阻”的灾难深重的人民寄以深切的同情,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与关怀人民疾苦的精神。

近现代中国文学史研究学者任访秋《任访秋文集·古代文学研究》

# 《泰山梁甫行》原是挽歌,此篇是曹植借用旧题写荒远地区贫民的困苦生活。全诗八句,是一首叙事短歌。诗中具体形象地描写了海边贫民的艰苦穷困生活。他们寄身于草野,过着如同禽兽一般的野人生活。这是曹植唯一的直接描写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值得重视。

不详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殷义祥《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三曹诗选译》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陆机《猛虎行》

下一篇:魏晋·曹植《薤露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