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夫蝉之清素兮":那个蝉身体清白,
# 清素:指蝉体清白。,蝉:一种昆虫,又名知了,亦作“蜘蟟”。
"潜厥类乎太阴":潜藏在土泥之中。
# 太阴:指地。此二句言蝉体清洁,潜藏在泥土之中。,潜:藏。
"在盛阳之仲夏兮":在阳光炎热的仲夏五月,
# 仲夏:农历五月。《礼记月令》:“五月之节…夏至之日后五日,蜩始鸣。”,盛阳:指热气最盛的季节。
"始游豫乎芳林":开始游乐于芳林。
# 芳林:即指树林。,游豫:即游乐。
"实澹泊而寡欲兮":它的本性恬静而与世无争,
# 澹泊:安适恬静,与世无争。
"独怡乐而长吟":独自快乐而长鸣。
# 长吟:即长鸣。言蝉独自喜乐而长鸣。,怡:喜。
"声皦皦而弥厉兮":鸣声噭噭,一声响似一声,
# 弥厉:指蝉的鸣叫声越来越高响。,皦皦:蝉鸣声。丁本原作“皦皦”,今依宋本改。
"似贞士之介心":如同贞士的正直之心。
# 介心:耿介的性格。,贞士:指坚守节操之人。
"内含和而弗食兮":内心恬淡寡欲而无以为食,
# 内含和而弗食兮:内怀阴阳中和之气,无与为食,与众物结交而无所求。和:指阴阳之气。
"与众物而无求":与万物结交而一无所求。
"栖高枝而仰首兮":仰首栖于高高的枝头,
"漱朝露之清流":渴饮晨露的清流。
# 清流:指清液。快闲居以闲居为快乐。,漱朝露:谓吸饮朝露。
"隐柔桑之稠叶兮":隐身在柔软桑枝的密叶间,
"快啁号以遁暑":以闲居为乐又可避暑。
# 快啁号以遁暑:快闲居以闲居为快乐。遁暑:避暑。
"苦黄雀之作害兮":苦于黄雀为害,
# 作害:为害。,苦:患也。
"患螳螂之劲斧":又担心螳螂的利斧。
# 螳螂:昆虫名。其虫前足形状似镰刀,举足好像人执斧之状,故称劲斧。《尔雅》《正义》:“螳螂捕蝉而食,有臂若斧,奋之当轶不避。”
"冀飘翔而远托兮":希求展翅高飞托身远方,
# 远托:谓托身远方。,飘翔:疾飞貌。
"毒蜘蛛之网罟":又痛恨蜘蛛的网罟。
# 网罟:即网,指蜘蛛网。,毒:恨。
"欲降身而卑窜兮":想要飞落地上潜藏,
# 卑窜:指由树上飞落到地上潜藏。
"惧草虫之袭予":又怕草虫伤我身躯。
# 袭予:伤害我。
"免众难而弗获兮":逃过众难不为天敌所获,
# 弗获:不被天敌所获。,众难:指各种灾难。
"遥迁集乎宫宇":只好远远飞到屋宇。
# 宫宇:指屋檐。,遥迁:远徙。
"依名果之茂阴兮":依附果树的绿荫而藏身,
# 茂阴:即茂荫,茂密的树阴。阴,通“荫”。修干高大的树干。,名果:即果树。,依:依托。
"托修干以静处":托身高高的树干而闲居。
"有翩翩之狡童兮":有一个风度翩翩的美少年,
# 狡童:谓美少年。,翩翩:形容狡童体态轻捷。
"步容与于园圃":步履安逸来到果园。
# 容与:安闲之态。
"体离朱之聪视兮":依凭离娄那样明亮的目光,
# 离朱:即离娄,古代的明目者。《孟子离娄篇》上赵岐注曰:“离娄者,古之明目者,盖以为黄帝时人。黄帝亡其玄珠,使离朱索之。离朱即离娄也,能视于百步之外,见秋毫之末。”
"姿才捷于狝猿":他的攀爬之术胜过猴猿。
# 姿才捷于狝猿:此言少年凭借他那明亮的眼睛,攀援的技能超过猴猿。姿才:指攀援之术。狝猿:宋本作“猿猴”。
"条罔叶而不挽兮":枝叶被他一一拉摇,
# 条罔叶而不挽兮:言果园里果树的枝叶都被他牵拉,爬遍了每棵树干。罔:无。
"树无干而不缘":果树任他一棵棵攀援。
"翳轻躯而奋进兮":遮蔽轻捷的身形而疾速前进,
# 奋进:快速前进。,翳:遮蔽。
"跪侧足以自闲":侧身跪足刻意遮掩。
# 跪侧足以自闲:此二句言树枝遮蔽他轻捷的形体,侧身跪地隐蔽行进。余身蝉自谓。闲:隐蔽。
"恐余身之惊骇兮":唯恐发出声响使我受到惊吓,
# 余身:蝉自谓。
"精曾睨而目连":注视我的目光一刻不转。
# 目连:指注视的目光不动。,曾睨:谓目不转睛地注视。,精:谓眼睛。
"持柔竿之冉冉兮":手持细细的竹竿一点点向上伸,
# 冉冉:渐渐地。,柔竿:细的竹竿。
"运微粘而我缠":用小小的胶体把我缠粘。
# 运微粘而我缠:此言少年手持细竹干渐渐地向上伸,用竹竿顶端的胶缠住我。我缠:即缠我。
"欲翻飞而逾滞兮":正想高飞却越挣越紧,
# 逾滞:越挣扎粘的越紧。,翻飞:谓高飞。
"知性命之长捐":自知生命永远不再。
# 长捐:指生命终结。
"委厥体于膳夫":把我的身体给了厨师。
# 膳夫:厨师。,厥体:自己的身体。,委:付给。
"归炎炭而就燔":投入红红的炭火而被炙燔。
# 归炎炭而就燔:此二句言把自己的身体交付给厨师,放入火炭中烧炙。燔:烧。
"秋霜纷以宵下":夜晚的秋霜纷纷降落,
"晨风洌其过庭":早晨的风儿吹过庭院格外寒冷。
# 洌:丁本原作“烈”,今依《艺文类聚》改。冽,寒冷。
"气憯怛薄躯":情绪忧伤侵袭着我的身躯,
# 薄:谓衣服单薄。,憯怛:忧伤痛苦。
"足攀木而失茎":脚爪攀援树木却下坠悬空。
# 失茎:失足从树上掉下来。
"吟嘶哑以沮败":鸣声嘶哑而接近死亡,
# 沮败:指接近死亡。
"状枯槁以丧形":身形枯槁而最终丧生。
# 丧形:指死亡。
"乱曰":乱辞说:
# 乱:治理。指对全篇进行总结。
"诗叹鸣蜩":《诗经》感叹鸣蝉,
# 鸣蜩:《诗经·小雅·小弁》:“菀彼柳斯,鸣蜩嘒嘒。”
"声嘒嘒兮":因为它的叫声嘒嘒,
# 嘒嘒:蝉鸣声。
"盛阳则来":鸣蝉感受炎炎夏日而来临,
"太阴逝兮":遭遇冽冽冬日而长逝。
# 逝:死亡。
"皎皎贞素":它洁白正直的品格,
# 皎皎:洁白貌。
"侔夷节兮":可比伯夷的气节。
# 侔夷节兮:此二句言蝉洁白正直的品格,与伯夷的气节相等。侔:齐、等。夷:即伯夷,商孤竹君的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君。其父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继位,先后都逃到周。周武王伐纣灭商后,他们因耻于食周粟,逃到深山。后人常把他们作为高尚节操的典型。节:气节。
"帝臣是戴":士大夫们在帽子上绘蝉纹,
# 是戴:即戴是。古代大夫在帽子上绘蝉文。董巴《服志》:“侍中、中常侍冠武弁大冠,加金铛,附蝉为文。”
"尚其洁兮":用来崇尚鸣蝉高洁的品行。
三国时期魏国诗人
曹植(192~232),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因富于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及曹丕、曹叡相继为帝,备受猜忌,郁郁而死。曹植与曹操、曹丕合称“三曹”。前期的文学创作多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如《白马篇》;后期作品,或诉说骨肉相残、屡遭疑忌之苦痛,或抒发有志不能施之悲愤,多忧患之辞和慷慨之音,语言风格上趋向沉郁内敛。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辞采华茂,对五言诗的发展有显著影响。也善辞赋、散文,《洛神赋》尤著名,代表建安辞赋创作最高成就。代表作品有《泰山梁甫吟》《赠白马王彪》《七步诗》《野田黄雀行》《与杨德祖书》等。著有《曹子建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蝉赋》是一首为咏物体裁的赋。该赋描绘了蝉的生活习性与艰难处境,体现了蝉正直清高、与世无争的品格,同时抒发了作者自身遭受排挤、无力反抗的凄苦情感。
2. 分段赏析
“唯夫蝉之清素兮,潜厥类乎太阴。在盛阳之仲夏兮,始游豫乎芳林。”这两句开篇点题,点明所咏之物为蝉,并描述其初始的生存环境。“唯夫蝉之清素兮”直接表明蝉具有清高素洁的特质,“清素”二字为蝉的形象定下了高洁的基调。“潜厥类乎太阴”写蝉在阴暗之处潜藏孕育,“太阴”点明其生长环境的特性。“在盛阳之仲夏兮,始游豫乎芳林”则笔锋一转,到了盛夏时节,蝉开始在芬芳的树林中游乐。此句通过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从蝉的孕育到活跃于林间,描绘出蝉的生命历程开端,为后文进一步刻画蝉的形象做铺垫。“实澹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声皦皦而弥厉兮,似贞士之介心。”这两句着重刻画蝉的内在品质和声音特点。“实澹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写出蝉性情淡泊、清心寡欲,独自快乐地长声吟唱,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得、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声皦皦而弥厉兮,似贞士之介心”以蝉清晰且越发响亮的声音,比作正直之士坚定的内心,将蝉的外在声音与内在精神紧密相连,赋予蝉以人的高尚品格,赞颂了蝉如贞士般的耿介之心。“内含和而弗食兮,与众物而无求。栖高枝而仰首兮,漱朝露之清流。”这几句继续深入描绘蝉的生活习性与高洁品性。“内含和而弗食兮,与众物而无求”强调蝉内心平和,不与其他生物争食,突出其淡泊无求的特质。“栖高枝而仰首兮,漱朝露之清流”描绘蝉栖息在高枝之上,仰头承接清晨的露水作为饮食,“高枝”显示出蝉的高洁姿态,“朝露之清流”则进一步映衬出蝉生活的纯净与高雅,强化了蝉的清高形象。“隐柔桑之稠叶兮,快啁号以遁暑。苦黄雀之作害兮,患螳螂之劲斧。”前两句“隐柔桑之稠叶兮,快啁号以遁暑”写蝉在炎热的夏日,隐藏在柔桑茂密的叶子间,欢快地鸣叫以躲避暑气,展现出蝉在自然环境中的一种生存状态。而后两句“苦黄雀之作害兮,患螳螂之劲斧”笔锋突变,描绘出蝉所面临的生存危机。黄雀的侵害、螳螂如斧般的威胁,让蝉陷入艰难的处境,通过这种对比,凸显出蝉生存环境的恶劣和生命的脆弱。“冀飘翔而远托兮,毒蜘蛛之网罟。欲降身而卑窜兮,惧草虫之袭予。”这两句进一步渲染蝉的困境。“冀飘翔而远托兮,毒蜘蛛之网罟”蝉希望能展翅远飞寻找安身之所,却遭遇毒蜘蛛的网罗,体现出蝉即使想逃离危险也困难重重。“欲降身而卑窜兮,惧草虫之袭予”蝉想要降低身姿躲避灾祸,却又害怕草虫的袭击,生动地表现出蝉在各种威胁面前的恐惧和无奈,无处可逃的悲惨境遇跃然纸上。“免众难而弗获兮,遥迁集乎宫宇。依名果之茂阴兮,托修干以静处。”前面描述了蝉面临诸多灾难,此句“免众难而弗获兮”强调蝉终究未能逃脱种种厄运。“遥迁集乎宫宇”无奈之下蝉只能迁往远处的宫宇。“依名果之茂阴兮,托修干以静处”蝉在宫宇中依靠名果繁茂的树荫,寄托于高高的树干安静栖息,这里的“静处”看似安宁,实则隐含着蝉历经磨难后的疲惫与无奈,以及对平静生活的一丝渴望。“有翩翩之狡童兮,步容与于园圃。体离朱之聪视兮,姿才捷于狝猿。”这几句引出了新的威胁——“狡童”。“有翩翩之狡童兮,步容与于园圃”描绘出一个举止轻快的狡童在园圃中悠然行走。“体离朱之聪视兮,姿才捷于狝猿”强调狡童视力如同古代传说中视力极佳的离朱一样敏锐,身姿比猕猴还要敏捷,为下文狡童对蝉的捕捉埋下伏笔,突出了蝉即将面临的又一强大且难以躲避的危险。“条罔叶而不挽兮,树无干而不缘。翳轻躯而奋进兮,跪侧足以自闲。”这几句细致刻画了狡童为捕捉蝉所做的举动。“条罔叶而不挽兮,树无干而不缘”写狡童不放过任何一片枝叶,不放过任何一根树干,努力寻找蝉的踪迹。“翳轻躯而奋进兮,跪侧足以自闲”描绘狡童隐蔽自己的身躯,小心翼翼地前进,时而停下以调整姿态,整个过程充满了狡黠与专注,生动地展现出狡童对蝉追捕时的紧张氛围。“恐余身之惊骇兮,精曾睨而目连。持柔竿之冉冉兮,运微粘而我缠。”这几句从蝉的视角来写其惊恐的状态和狡童的捕捉行为。“恐余身之惊骇兮,精曾睨而目连”生动地表现出蝉察觉到危险临近时的极度惊恐,眼神中满是恐惧与绝望。“持柔竿之冉冉兮,运微粘而我缠”写狡童手持柔软的竹竿,慢慢移动,用微小的粘物将蝉缠住,细腻地描绘出蝉被捕捉时的无助和狡童捕捉手段的巧妙与残忍。“欲翻飞而逾滞兮,知性命之长捐。委厥体于膳夫。归炎炭而就燔。”这几句写蝉最终的悲惨命运。“欲翻飞而逾滞兮,知性命之长捐”蝉想要奋力飞逃却愈发迟缓,意识到自己即将失去性命。“委厥体于膳夫。归炎炭而就燔”可怜的蝉最终被交给厨师,放在炽热的炭火上烧烤,至此,蝉的生命以一种极其悲惨的方式结束,让人深感惋惜与同情。“秋霜纷以宵下,晨风烈其过庭。气憯怛而薄躯,足攀木而失茎。吟嘶哑以沮败,状枯槁以丧形。”这几句描绘了在秋天的肃杀环境中,蝉愈发艰难的处境。“秋霜纷以宵下,晨风烈其过庭”夜晚秋霜纷纷落下,清晨凛冽的风刮过庭院,渲染出一种寒冷、凄凉的氛围。“气憯怛而薄躯,足攀木而失茎”此时的蝉身体单薄,在寒风中气息忧伤,连攀附树木的力气都没有,只能从树枝上掉落。“吟嘶哑以沮败,状枯槁以丧形”蝉的叫声变得嘶哑,身形枯槁,失去了原本的模样,彻底展现出蝉生命走向衰败的悲惨景象,令人心生怜悯。“乱曰:诗叹鸣蜩,声嘒嘒兮,盛阳则来,太阴逝兮。皎皎贞素,侔夷节兮。帝臣是戴,尚其洁兮。”“乱曰”部分通常是对全篇的总结与升华。“诗叹鸣蜩,声嘒嘒兮,盛阳则来,太阴逝兮”以诗歌感叹蝉的一生,蝉在盛夏时出现,发出微弱的声音,随着季节变化,生命也走向终结,简单几句概括了蝉的生命历程。“皎皎贞素,侔夷节兮”再次强调蝉具有皎洁、坚贞、清高的品质,可与古代的贤士夷齐的气节相媲美。“帝臣是戴,尚其洁兮”表明君子推崇蝉的高洁品格,如同爱戴帝王之臣一般,升华了主题,赞颂了蝉的高尚品质,同时也寄寓了作者自身对高洁品格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的感慨。
3. 作品点评
《蝉赋》为曹植所作的咏物名篇。以蝉为喻,寄托了作者对自身境遇的哀怨与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全赋细腻地描绘了蝉的生活习性与环境,展现了其面临多重威胁的悲惨命运,这恰恰是曹植自身处境的写照。赋中的“实淡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等句,不仅刻画了蝉的君子形象,更抒发了作者对高洁品质的追求。整篇作品语言丰赡,构思巧妙,情感深沉。
# 赋笔咏蝉,始于东汉班昭与蔡邕的同题《蝉赋》,惜皆残篇,不成章句。而曹植此赋,于“蝉”之形象的描绘,情感的发抒,意境的构设,浑然整体,实为相同题材赋创作之翘楚。赋中“蝉”之降身卑窜、惧袭免难的境遇与心态,“蝉”之清素澹泊、贞心尚洁的秉性与情怀,已成为后世“咏蝉”作品的典范。
不详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许结《读有所得》
# 辞赋中借物自喻之作,以屈原的《橘颂》和祢衡的《鹦鹉赋》最为著名。曹植的《蝉赋》在蝉的性格刻画上不如《橘颂》所写橘树之坚贞,在感情的抒发上不如《鹦鹉》之酣畅淋漓。但《蝉赋》仍有其独特之处。
不详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志伟《历代赋评注》
上一篇:魏晋·左思《招隐二首》
下一篇:魏晋·徐干《室思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