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秋夜长":漫长的秋夜格外悠长,
"烈烈北风凉":凛冽的北风透着寒凉。
# 烈烈:风吹过之声。
"辗转不能寐":躺在床上辗转不能睡,
# 寐:入睡。,辗转:展同辗,指睡觉时翻来覆去。
"披衣起彷徨":披衣而起徘徊在前堂。
# 彷徨:徘徊,犹豫不决,心神不定。
"彷徨忽已久":徘徊不定时光忽已久,
"白露沾我裳":白露渐渐浸湿我衣裳。
"俯视清水波":俯视池中清水起微波,
"仰看明月光":仰看空中皎皎明月光。
"天汉回西流":心星噣星排列呈纵横,
# 西流:指银河由西南转而向正西流转,表示已是夜深时分。,天汉:指银河。
"三五正纵横":银河转而流向正西方。
# 三五:指星。三指心星,五指噣星。
"草虫鸣何悲":草虫的叫声多么可悲,
"孤雁独南翔":鸿雁孤独地向南飞翔。
"郁郁多悲思":内心闷闷不乐忧愁多,
# 郁郁:苦闷忧伤。
"绵绵思故乡":连续不断地思念故乡。
"愿飞安得翼":想要高飞何处得双翅,
"欲济河无梁":想要渡河河面无桥梁。
# 梁:桥。,济:渡。
"向风长叹息":面对长风而微微叹息,
"断绝我中肠":忧思不尽断我腹中肠。
# 中肠:谓腹中之肠,喻愁苦之甚。中,同“衷”。
"西北有浮云":西北天空有一朵浮云,
# 浮云:漂浮的云。
"亭亭如车盖":耸立无依形状如车盖。
# 车盖:车蓬。,亭亭:耸立而无所依靠的样子。
"惜哉时不遇":可惜浮云没遇好时机,
# 不遇:没遇到好时机。
"适与飘风会":恰巧与突起的暴风遇。
# 适:正值,恰巧。
"吹我东南行":暴风吹我飘行到东南,
"行行至吴会":南行来到吴郡会稽郡。
# 吴会:指吴郡与会稽郡,今江、浙一带。,行行:走了又走,这里是极言漂泊之远。
"吴会非我乡":吴会二郡不是我故乡,
"安得久留滞":如何能够在此久停留。
# 留滞:停留。,得:一作能。
"弃置勿复陈":抛开忧愁不必说其他,
# 陈:叙说。,弃置:放在一边。
"客子常畏人":客子身居异乡畏人欺。
# 畏人:言客子力单,怕被他人所欺。
三国时魏国君主,文学家
曹丕(187~226),魏文帝,三国时魏国的建立者,文学家。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次子。在位期间,行九品中正制,确立和巩固士族门阀政治特权,得到世家大族支持。后代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建元黄初。曹丕与父曹操、弟曹植并称“三曹”。其工诗,长于写情,文风清丽婉约。诗作内容多为个人的喜怒哀乐,仅有的几首记事作品,抒发了“惆怅窃自怜,相痛惜”的凄凉感受。形式上受民歌影响,语言通俗,描写细致,其中《燕歌行》是文人七言诗的优秀之作。著有《魏文帝集》《典论·论文》。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游子行旅诗。全诗以秋夜萧瑟之景为背景,描绘了游子辗转难寐、披衣彷徨的孤独情,将游子内心的无奈与愁绪展现得淋漓尽致。
2. 写作手法
对比:“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以“愿飞”“欲济”的强烈归乡愿望,和“无翼”“无梁”的现实阻碍,通过愿望与困境的对比,突出游子欲归不得的无奈。这种反差将乡思推向更深层次,结尾“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以行动收束,让无奈与悲愁更具感染力。比喻:“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诗人以“草虫悲鸣”“孤雁南飞”的景象作喻,将游子的孤独愁绪投射到景物中。秋虫的悲鸣如愁思萦绕耳畔,失群孤雁的南飞轨迹暗喻游子漂泊无依的处境,二者通过环境描写间接传递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寂与乡思。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诗的核心特色在于娴熟运用赋笔,以白描手法层层铺陈情感。诗人开篇未直抒主题,而是以十二句(占全诗三分之二篇幅)细致勾勒主人公夜不能寐、徘徊徬徨的情态。他将人物置于秋夜背景中,借环境描写拓展抒情空间,使画面情景相生,氛围浓郁。首二句看似纯然写景,实则已暗含愁绪,与三、四句中主人公辗转难眠的状态浑然一体,达到了人未现而神已至的艺术效果,全凭诗句酝酿的氛围传递情感,虽未明言却真切可感。五、六句进一步刻画主人公思绪深沉,因专注怀乡而不觉时光流逝,直至露水沾湿衣裳,寥寥数语便将其痴想之态展现得淋漓尽致。七至十句笔笔写景却句句关情,主人公百无聊赖的孤寂之感从字里行间溢出,与开篇写景一样颇具以景传情之妙。“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两句,秋虫悲鸣、孤雁南飞的景象恰在此时闯入眼帘,更添游子的愁绪。这一大段以舒缓笔调层层描绘,情景如在目前,情感氛围愈发浓厚。经过前文的精妙铺垫,主人公思深忧重的形象已跃然纸上,诗人此时才引入主题:“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这两句的力量并非源于直白的表述,而是来自前文的渲染——那寝食难安、孤寂无聊的形象已将乡思推至顶点,使得这两句平淡的叙述成为画龙点睛之笔,与前文情景相互映衬。诗人并未就此收束,而是从欲归不得的角度进一步拓展:“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强烈的归乡愿望反衬出乡思的深沉,而还乡无望则让主人公陷入更深的悲哀,最终只能“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结尾余味悠长,情感绵长。第二首诗虽同为游子题材,风格却大相径庭,侧重表现游子身处异乡的不安之感。为契合这一主题,前六句以比兴手法巧妙揭示游子身不由己流落他乡的境遇,比兴运用得贴切传神,韵味十足。开篇“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便不同凡响,飘摇的浮云本就与游子处境相似,而浮云形似车盖,更添漂泊之感。随后每两句一层,层层递进地描绘游子流落他乡的遭遇:“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以浮云遭遇狂风比喻游子为情势所迫背井离乡,形象贴切;“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虽无感叹之词,却暗含千里漂泊的怨愤。这六句表面写浮云,实则句句指向游子,意象鲜明,意蕴深沉。前六句中蕴含的命运哀怨,不仅源于游子的漂泊感,更源于他乡难留的愤懑,这为后文写游子的异乡不安感埋下伏笔。前文情感的铺垫使得下文“吴会非我乡,安能久留滞”的表述水到渠成,虽只是态度坚决的宣告,背后却蕴含着无尽的怨苦。更妙的是,千言万语涌到嘴边,最终只化作这一句决绝的话语,将复杂情感表现得含蓄而耐人寻味。末二句“弃置莫复陈,客子常畏人”亦是如此,游子在异乡人地生疏、孤立无援的复杂感受,仅以“畏人”二字概括,却有无穷的蕴含。
4. 作品点评
全诗抒发了客居异乡的惶惑不安,这也是游子题材中常见的情感主题。诗人以高度凝练的笔触,巧妙运用虚笔手法——不直接铺陈具体境遇,而是通过“客子常畏人”等概括性表达,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孤苦、寄人篱下的卑微,以及对故土的深切眷恋,都熔铸于含蓄的笔墨之中,在留白处让情感更显深沉蕴藉。
# (“漫漫秋夜长”篇)景中情长。(“西北有浮云”篇)二诗独以自然为宗。言外有无穷悲感,若不止故乡之思。寄意不言,深远独绝,诗人上格也。
明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
# (“西北有浮云”篇)风回云合,缭空吹远。子桓《论文》云“以气为主”,正谓此。
明末清初王夫之《船山古诗评选》卷四
上一篇:魏晋·徐干《室思六首》
下一篇:魏晋·曹植《送应氏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