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第一首
"步登北邙阪":一步步登上北邙山山坡,
# 阪:同“坂”,山坡。,北邙:山名,在洛阳东北。
"遥望洛阳山":远远望见洛阳四周群山。
"洛阳何寂寞":洛阳城显得多么的寂寞,
"宫室尽烧焚":昔日的宫室全都被烧焚。
# 宫室尽烧焚: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挟汉献帝迁都长安,把洛阳的宗庙宫室全部焚毁。
"垣墙皆顿擗":随处可见的是残垣断壁,
# 擗:分裂。,顿:塌坏。
"荆棘上参天":荆棘高高仿佛上与天齐。
# 参天:上高至天。荆棘参天,形容十分荒凉。
"不见旧耆老":再也寻不见旧时的老人,
# 耆老:犹言德高之老年人。耆:六十岁以上的人。
"但睹新少年":看到的尽是些小伙少年。
"侧足无行径":踏足地面觅不出条路径,
"荒畴不复田":荒芜了的土地谁来耕田。
# 田:动词,耕种。,畴:田亩。
"游子久不归":游子已经多年没有归来,
"不识陌与阡":再也认不得交错的陌阡。
"中野何萧条":原野是何等的萧条,
"千里无人烟":千里地见不到人烟。
"念我平常居":想起平日一道生活的人,
# 念我平常居:这句是代久不归的游子(即应氏)设词,应氏曾居家于洛阳。平常居,一作“平生亲”。
"气结不能言":伤心哽咽竟无片语只言。
"其二":第二首
"清时难屡得":太平的盛世百年难见,
# 清时:太平之时,黄河变清,叫清时。
"嘉会不可常":欢乐的聚会不可常逢。
# 嘉会:欢会。
"天地无终极":天地之悠悠无穷无尽,
# 终极:穷尽。
"人命若朝霜":人生之寿命短如晨霜。
"愿得展嬿婉":愿我的好友诸事顺利,
# 嬿婉:欢乐。
"我友之朔方":平安抵达邺城的北方。
# 朔方:北方,指邺之冀州。,之:去,往。,我友:指应氏。
"亲昵并集送":亲密的友人聚首相送,
# 亲昵:朋友。
"置酒此河阳":设宴饯行在名都洛阳。
# 河阳:孟津渡,在河南省孟县南。
"中馈岂独薄":难道是酒宴不够丰盛?
# 中馈:酒食。这句说:难道是预备的酒食不够吗?是因为在此离别之际,饮一千杯酒都还觉得不够罢了。
"宾饮不尽觞":是宾客觥酬不够欢畅。
"爱至望苦深":情谊越深则离别越苦,
# 爱至望苦深:犹言朋友之间情谊越深,离别时的悲苦就越深。
"岂不愧中肠":怎能不使我心愧难当?
"山川阻且远":此去的山川既阻且长,
"别促会日长":离别时匆匆会面更难。
# 别促会日长:离别的时间过得很快,再见面却遥遥无期。
"愿为比翼鸟":我多希望化成比翼鸟,
"施翮起高翔":与你们展翅一同飞翔。
# 施翮:展翅。翮:鸟翎的茎,代指鸟的翅膀。
三国时期魏国诗人
曹植(192~232),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因富于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及曹丕、曹叡相继为帝,备受猜忌,郁郁而死。曹植与曹操、曹丕合称“三曹”。前期的文学创作多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如《白马篇》;后期作品,或诉说骨肉相残、屡遭疑忌之苦痛,或抒发有志不能施之悲愤,多忧患之辞和慷慨之音,语言风格上趋向沉郁内敛。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辞采华茂,对五言诗的发展有显著影响。也善辞赋、散文,《洛神赋》尤著名,代表建安辞赋创作最高成就。代表作品有《泰山梁甫吟》《赠白马王彪》《七步诗》《野田黄雀行》《与杨德祖书》等。著有《曹子建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也是一首送别诗,介绍了曹植送别友人应氏时所见的洛阳荒凉残破之景,描绘了战后洛阳城垣断壁、荆棘丛生、人烟稀少的凄惨景象,体现了战争给社会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营造出一种萧条、悲凉、哀伤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对战争造成生灵涂炭的痛心疾首,以及对社会动荡不安的深切忧虑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同时也流露出诗人自身壮志未酬的淡淡忧伤。
2. 写作手法
铺垫:“清时难屡得,嘉会不可常。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这几句为后文抒发离别之情和对友人的牵挂做了铺垫。诗人先感慨清平之时难以多次遇到,美好的聚会也不能常常举行,强调相聚的难得;接着以天地永恒与人命短暂作对比,指出人生如同早晨的霜露般转瞬即逝。通过这些内容营造出一种时光易逝、聚散无常的氛围,让读者更能体会到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不舍和无奈,也为后文表达希望与友人再相聚的情感奠定基础。比喻:“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诗人和友人比作“比翼鸟”。比翼鸟是一种传说中雌雄并翅双飞的鸟,象征着爱情的忠贞和伴侣的相伴同行。在这里,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希望与友人像比翼鸟一样,能够携手并肩、共同前行。“施翮起高翔”进一步描绘了他们一起展翅高飞的情景,生动形象地体现出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对未来共同经历的期待,即便面临山川阻隔、分别短暂的现实,也希望能像比翼鸟一样相互陪伴、共同追求理想。虚实相生:“游子久不归”是实写眼前游子长久漂泊在外未能归家的现实状态。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战乱频繁,许多人背井离乡,长久不能回归故土,这一句真实地反映了社会动荡给人们带来的离乱之苦,描绘出一种客观存在的生活场景。“不识陌与阡”则是虚写。由于游子长久离家,对家乡的道路已经陌生“陌与阡”代表着家乡田间纵横交错的小路,这里并非是游子当下亲眼所见的情景,而是他想象中或者记忆里对家乡道路的模糊认知,通过这种虚写,将游子对家乡既熟悉又陌生的复杂情感表现出来。实写的游子久不归的现实与虚写的对家乡道路的陌生感相互映衬,既让读者感受到战乱给人们带来的漂泊之苦,又深刻地传达出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因久离而产生的物是人非之感,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力度。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送应氏二首》其一,是一首借送别友人抒发深沉情感的佳作。曹植创作此诗时,董卓之乱已过去二十年,但社会景象依旧满目疮痍,可见当时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何等深重。首联“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诗人的脚步迈向北邙阪,站在那里,洛阳周边的群山尽收眼底。北邙山位于洛阳城北,是曹植送应瑒的必经之路。这两句诗既点明了诗人观察洛阳的立足点,又为后续描绘洛阳的荒凉之景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以“登”与“望”引领全诗,自然且真切地勾勒出画面。颔联“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昔日繁华的洛阳城已然一片死寂,宫殿建筑皆被焚烧殆尽。这残破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董卓焚烧洛阳的历史事件。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为躲避关东联军讨伐,挟持汉献帝西迁长安,临行前纵火焚烧宫庙、官府以及百姓住房,致使方圆二百里内屋舍尽毁,不见鸡犬踪迹,给百姓带来无尽灾难。诗人以“何寂寞”引出下文,为细致描绘洛阳的破败做铺垫。颈联“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破碎的墙壁断裂倾颓,杂乱的荆棘高耸入云。画面尽显衰败荒芜,短短十字,便生动地勾勒出一幅动乱后的凄惨景象,为前文所描述的现实提供了有力的形象说明。颔联“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诗人满含热泪,痛心地诉说着眼前所见:曾经的长辈老人们都已离世,如今在这洛阳城中只能看到陌生的年轻面孔。寥寥数语,深刻揭示了社会动乱给百姓生活带来的沉重打击。“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田园荒芜,杂草丛生,连行走的小路都难以辨认,只能拨开杂草侧身前行。这进一步凸显了荒芜程度之深。“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诗中的“游子”指的是应氏,他曾居住洛阳,因董卓之乱漂泊在外,长久未归,故而面对家乡的荒凉,连田间小路都难以辨认。“中原何萧条,千里无人烟”,诗人直抒胸臆,以“何萧条”的慨叹,概括出千里平原的荒芜寂寥,让诗歌的意境得到升华。末联“念我平常亲,气结不能言”,诗人代应氏表达内心情感。想到即将离开洛阳,与亲人再难相聚,应氏内心的忧愁郁结,竟至无法言语,充分体现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此诗在写作技巧上有诸多独特之处。它虽是送别诗,却未局限于送行场景的描写,而是通过描绘洛阳的衰败,揭示社会背景,使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与广度上超越了一般送别诗。同时,诗人的艺术构思匠心独运。第二首着重抒发惜别之情。诗人由清平之时难以常遇、美好聚会不会频繁谈起,引发对人生短暂的感慨,接着叙述欢送宴会的情景,最后以比翼鸟展翅高翔作结,表达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与慰勉。首联“清时难屡得,嘉会不可常”,政治清明的时代难以多次出现,美好的聚会也无法常常举行。这两句诗对仗工整,既将嘉会比作清平之时,强调其难得,又体现出因果关联。正是因为社会动荡不安、国家尚未统一,清明的时世还未到来,朋友间的聚会自然难以频繁。此句流露出诗人对当时国家局势的不满,以及对聚会的珍视,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展现出诗人高超的运笔技巧。颔联“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天地永恒无尽,而人的寿命却似清晨的霜露般短暂。与曹操在酒宴歌舞中感慨人生短暂进而渴望贤才、积极进取不同,曹植由天地的无止境,联想到人生如朝霜般转瞬即逝,既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感叹,更蕴含着劝慰朋友珍惜相聚时光之意。两相对比,表面写人生苦短,实则强调对这次相聚的珍惜,进一步呼应“嘉会不可常”,暗示诗人壮志未酬的忧伤。“愿得展嬿婉,我友之朔方”,应瑒曾随曹操西征马超,路过洛阳,后受命担任五官将文学,不得不离开曹植前往邺城投奔曹丕。曹植送别时,真诚地祝愿朋友诸事顺遂,平安抵达北方。“亲昵并集送,置酒此河阳”,为了给应氏饯行,亲朋好友欢聚在河阳。诗人并未直接描写离别的悲伤,而是以询问“中馈岂独薄,宾饮不尽觞”(意思是酒宴是否不够丰盛,为何宾客没有尽情畅饮),含蓄地表达出离别的忧伤,体现出对应氏及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爱至望苦深,岂不愧中肠”,诗人的情感进一步升华,跳离对宴会的描述,表达出因对朋友的期望深厚却无力满足,而内心感到愧疚。这种复杂的情感,可能与他当时复杂的家庭处境有关,比如他的兄长曹丕此时被汉献帝任命为五官中郎将及副丞相事等。“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山川险阻,路途遥远,而离别匆忙,再次相聚的日子却遥遥无期。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离别的依依不舍,又强调了相聚的珍贵,提醒人们应当珍惜当下,同时也与“中馈岂独薄,宾饮不尽觞”相呼应,带有劝酒之意。尾联“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比翼鸟是古人用来比喻爱情的鸟,此处诗人借此比喻朋友间深厚的情谊。他满含激情地期许能与朋友携手同行,憧憬美好的未来,读来令人动容。
4. 作品点评
全诗虚写宴会相聚,实写送别时的惜别之情,虚实结合,情感细腻婉转。此外,诗中大量运用对偶句,自然精湛,为诗歌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 《送应氏二首》,赋也。……既伤洛阳被焚,荆棘荒秽,则清时之难得可知。复言游子久不归,念我平生居,则嘉会之常不可知矣。故于此叹人生之脆促,愿得常相欢洽,而今亲友远游北方,则其情念当何如哉!
元刘履《选诗补注》卷二
# 曹植诗中所见对友情如此强烈的赞美,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性质。……在曹植之后,友情成为中国诗歌最为重要的主题,它所占有的地位,如一男女爱情之于西洋诗。这个创始者就是曹植。换言之,是曹植发现了友情对于人生的价值。
不详日本吉川幸次郎《中国诗史》
上一篇:魏晋·曹丕《杂诗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