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ē
piān

朝代:魏晋作者:曹植浏览量:3
jiē
zhuǎn
péng
shì
rán
cháng
běn
gēn
shì
宿
xiū
xián
dōng
西
jīng
nán
běi
yuè
jiǔ
qiān
huí
fēng
chuī
yún
jiān
wèi
zhōng
tiān
rán
xià
chén
yuān
jīng
biāo
jiē
chū
guī
zhōng
tián
dāng
nán
ér
gèng
běi
wèi
dōng
ér
fǎn
西
dàng
dàng
dāng
wáng
ér
cún
piāo
yáo
zhōu
lián
piān
shān
liú
zhuǎn
héng
chù
shuí
zhī
jiān
yuàn
wéi
zhōng
lín
cǎo
qiū
suí
huǒ
fán
miè
tòng
yuàn
gēn
gāi
lián

译文

唉!这飘转的蓬草啊,为何在世间独受这般漂泊之苦。长久远离故土而去,日夜奔走不得安宁。东西穿越七里小径,南北跋涉九条大道。突然遭遇狂风回旋,将我卷入九霄云端。原以为能直上青天之路,转眼却坠入无底深渊。猛烈风暴又将我抛下,迫使我回归荒芜田园。本欲向南却忽改向北,刚说向东却转向西。漂泊无定能依靠什么,忽而消亡又复现形。飘荡流离走遍八处沼泽,辗转飞越五座高山。四处漂泊没有固定居所,谁能知晓我的艰难。甘愿作深林中的野草,秋天任凭野火焚烧。粉身碎骨难道不痛苦,唯愿与草根同灭长存。

逐句剖析

"吁嗟此转蓬":唉!这飘转的蓬草啊,

# 吁嗟此转蓬:“吁嗟”两句:以秋天的蓬草离去本根,随风飘荡,比喻曹植的屡次迁徙封邑。转蓬:随风而动的蓬草花。蓬属菊科植物,秋日花朵干枯,“遇风辄拔而旋(转)”(《埤雅》),与人们离乡漂泊的景况很相像,因此常被诗人所歌咏。曹操《却东西门行》,就曾以它的“随风远飘扬”,抒写过“何时返故乡”的感情。但曹植之瞩目于转蓬,却与他政治上的坎坷遭际有关。

"居世何独然":为何在世间独受这般漂泊之苦。

# 居世:生在世上。

"长去本根逝":长久远离故土而去,

# 长去本根逝:言永失根茎,久远。去:往,去。长去:永远离开

"宿夜无休闲":日夜奔走不得安宁。

# 宿夜:同“夙夜”,从早到晚。

"东西经七陌":东西穿越七里小径,

# 七陌:与下句九阡同指东西南北广大地区。陌:田间东西的通道。

"南北越九阡":南北跋涉九条大道。

# 九阡:与上句七陌同指东西南北广大地区。阡:田间南北的通道。

"卒遇回风起":突然遭遇狂风回旋,

# 回风:旋风。,卒:与“猝”相通,突然。

"吹我入云间":将我卷入九霄云端。

"自谓终天路":原以为能直上青天之路,

# 自谓终天路:自以为能始终在高空中。终天路:飞到天尽头。终,用作动词。

"忽然下沉渊":转眼却坠入无底深渊。

# 沉渊:一作“沉泉”。

"惊飙接我出":猛烈风暴又将我抛下,

# 惊飙:自下而上的暴风。

"故归彼中田":迫使我回归荒芜田园。

# 故归彼中田:岂能回到原来生长的田中。彼:仍旧。中田:即田中。故:一说同“顾”,犹“岂”。

"当南而更北":本欲向南却忽改向北,

"谓东而反西":刚说向东却转向西。

"宕宕当何依":漂泊无定能依靠什么,

# 宕宕:通“荡荡”,流荡无依的样子。

"忽亡而复存":忽而消亡又复现形。

"飘飖周八泽":飘荡流离走遍八处沼泽,

# 八泽:古代的八个大泽(湖),鲁有大野,晋有大陆,秦有杨污,宋有孟渚,楚有云梦,吴越有具区,齐有海隅,郑有圃田。,周:遍。,飘飖:一作飘飘。飞动不定。

"连翩历五山":辗转飞越五座高山。

# 五山:指五岳。

"流转无恒处":四处漂泊没有固定居所,

"谁知吾苦艰":谁能知晓我的艰难。

"愿为中林草":甘愿作深林中的野草,

# 中林草:指林中草。中林:即林中。

"秋随野火燔":秋天任凭野火焚烧。

# 燔:烧。

"糜灭岂不痛":粉身碎骨难道不痛苦,

# 糜灭:指被烧尽。糜:碎烂。

"愿与根荄连":唯愿与草根同灭长存。

# 根荄:一作根荄。荄:草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吁嗟篇》是汉末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植以乐府旧题《苦寒行》为蓝本创作的抒情诗。全诗以随风飘转的蓬草为意象,既抒发了诗人远离政治本根、辗转流离的痛苦,也暗含对曹魏宗室政策的不满——尤其影射其兄曹丕、其子曹叡两代君主对宗室成员的猜忌与打压。诗中映射出曹魏统治集团内部因权力倾轧导致的严重政治裂痕。《吁嗟篇》正是其立足个人遭际,对曹魏政权压制宗室、强权统治的尖锐控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三国时期魏国诗人

曹植(192~232),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因富于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及曹丕、曹叡相继为帝,备受猜忌,郁郁而死。曹植与曹操、曹丕合称“三曹”。前期的文学创作多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如《白马篇》;后期作品,或诉说骨肉相残、屡遭疑忌之苦痛,或抒发有志不能施之悲愤,多忧患之辞和慷慨之音,语言风格上趋向沉郁内敛。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辞采华茂,对五言诗的发展有显著影响。也善辞赋、散文,《洛神赋》尤著名,代表建安辞赋创作最高成就。代表作品有《泰山梁甫吟》《赠白马王彪》《七步诗》《野田黄雀行》《与杨德祖书》等。著有《曹子建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是曹植在魏明帝太和三年(229年)写的,也就是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此时的曹植已过创作巅峰,正处于人生低谷。曹丕当上皇帝后,对他进行严酷打压,把他软禁起来,生死难料。曹植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摆脱政治束缚,重获自由。据《三国志》记载,他多次想找机会向皇帝陈述政见,但始终没能实现,最后只能失望而归。历史学家裴松之补充说,曹植为了排解苦闷,弹琴唱歌,其中一首歌的歌词就是《吁嗟篇》。这首诗借“转蓬”比喻自己像随风飘荡的蓬草,既表达了对命运无常的无奈,也暗含对骨肉相残的痛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咏物抒怀诗。通过“多次上表求效忠”与“终不得回应”的强烈对比,揭露皇权对宗室政治参与的系统性压制,折射出士族文人的仕途困局,揭示曹魏政权以“法制”之名行“皇权猜忌”之实的本质,表达了作者对曹魏皇权对宗室系统性迫害的憎恶。

2. 写作手法

拟人:“吁嗟此转蓬,居世何独然”,诗人将转蓬拟人化,用“居世”一词将转蓬当作人来写,仿佛转蓬也有自己的身世和感慨,“自谓终天路,忽然下沉渊”也是如此,赋予转蓬“自谓”这一心理活动,让它像人一样有对命运的自我认知和感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转蓬命运的起伏,也暗示了诗人自己人生的跌宕。

3. 分段赏析

此诗以首二字“吁嗟”为题,为全篇蒙上了忧悒的色彩。第一段“吁嗟此转蓬”到“南北越九阡”:“吁嗟此转蓬”以“转蓬”起兴,奠定全诗漂泊无依的基调。“长去本根逝,夙夜无休闲”直指曹植被迫远离洛阳、骨肉分离的惨痛现实,暗示诗人昼夜难安的精神状态。又通过“东西七陌”“南北九阡”的夸张数字,暗合曹植十余年间辗转鄄城、雍丘等七地的史实。“卒遇回风起,吹我入云间”句,“卒遇回风”比喻政治突变的不可预测,“入云间”以虚写实,既写飞蓬升腾之景,亦暗含短暂重返权力中心的幻灭感。第二段“自谓终天路”到“忽亡而复存”:“自谓终天路,忽然下沉渊”句中“​自谓”与“忽然”形成强烈转折,刻画希望与绝望的瞬息交替,映射曹植对复位抱有幻想却屡遭打压的历程。“天路”与“深渊”的意象对比,强化命运落差的戏剧性。“惊飙接我出,故归彼中田”句中“​惊飙”象征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如曹丕的猜忌),将诗人从短暂高位抛回原点。“故归”暗含宿命论色彩,暗示诗人对自身无力掌控命运的清醒认知。“当南而更北,谓东而反西”句中​​“当南更北”“谓东反西”以方向错乱隐喻政治决策的反复无常,如曹植多次被徙封至雍丘、东阿等地。动词“更”“反”强化命运的无序与失控感。“宕宕当何依,忽亡而复存”句中​​“宕宕”(漂泊不定)与“忽亡忽存”直写生存状态的极端不确定性,呼应曹植在《求自试表》中“常恐先朝露,填沟壑”的生命焦虑。第三段“飘飘周八泽”到“谁知吾苦艰”:“飘飘周八泽,连翩历五山“句中​​“八泽五山”以地理空间的广阔象征漂泊的漫长,化用《山海经》地理意象,暗含对故土的思念。“连翩”强化流徙的频次,凸显身心俱疲之态。“流转无恒处,谁知吾苦艰”句中“流转无恒”总结全诗漂泊主题,呼应曹操《却东西门行》“冉冉老将至,何时反故乡”的悲叹。“谁知”以反问收束,将个人苦难升华为对曹魏政权冷酷本质的控诉。第四段“愿为中林草”到“愿与株荄连”:“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宁愿在痛苦中死去,只求与根相连,不再奔波。中林草为了结束“流转无恒处”而情愿燔于野火而靡灭,反映了诗人对于命运操控于人的忿忿不平。他只能通过这样低微的幻想来转移自己的痛苦。“糜灭岂不痛,愿与根荄连”句,像转蓬这样离根飘荡,就是活着,也要比中林草受野火的烧灼痛苦百倍。表面写“糜灭之痛”,深层痛斥制度对人性的异化——唯有彻底毁灭,方能实现精神归根。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运用比拟手法,”转蓬“不仅是物理漂泊的载体,更是诗人主体性的呈现。既通过植物视角解构皇家权利,又借自然循环反讽政治秩序的混乱。这种​​物我互文的抒情策略​​,既延续乐府诗”感物吟志“传统,又开创文人诗以自然意象为批判的先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痛心之言。伤同根而见灭也。

清丁晏《曹集诠评》

# 全诗通篇运用比兴,貌似咏物,实为咏怀,两相交融,契合无间。

现代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孙绰《碧玉歌(其二)》

下一篇:魏晋·潘安《西征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