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āo
yǐn
shī

朝代:魏晋作者:陆机浏览量:1
míng
xīn
zhèn
liáo
zhí
zhú
zhí
zhú
ān
zhī
yōu
rén
zài
jùn
zhāo
cǎi
nán
jiàn
zǎo
西
shān
qīng
tiáo
xiàng
yún
gòu
chéng
cuì
chǔ
zhù
lán
lín
huí
fāng
xiù
shān
liù
líng
líng
fēi
quán
shù
míng
āi
yīn
líng
tuí
xiǎng
céng
zhì
fēi
yǒu
jiǎ
ān
shì
jiāo
chún
guì
jiǔ
nán
shuì
jià
cóng
suǒ

译文

整夜难眠实在是心烦意乱,天已明穿戴整齐犹豫不安。徘徊思索心中想该去哪里,高士远远隐居那幽谷深山。披晨晖南涧之中采集水藻,到傍晚西山脚下休息安眠。树枝儿枝条交错胜似华厦,树叶儿重叠茂盛堪为帐幔。阵阵清风送凉爽轻摇慢荡,夹杂草木馨香充溢满林间。山间小溪撞山石淙淙鸣响,亮晶晶溅玉飞珠耀人眼帘。顺谷势蜿如游龙叮咚作响,哀音鼻鼻地曲折流向远山。感悟人生寻极乐何必爵禄,又何苦丧我醇朴追逐名利。富与贵如果这样难以求取,抛荣华归隐山林天宽地阔。

逐句剖析

"明发心不夷":整夜难眠实在是心烦意乱,

"振衣聊踯躅":天已明穿戴整齐犹豫不安。

# 踯躅:徘徊不进的样子。

"踯躅欲安之":徘徊思索心中想该去哪里,

# 之:往,去。,安:哪里。

"幽人在浚谷":高士远远隐居那幽谷深山。

# 浚谷:深谷。,幽人:隐士。

"朝采南涧藻":披晨晖南涧之中采集水藻,

"夕息西山足":到傍晚西山脚下休息安眠。

# 山足:山麓。

"轻条象云构":树枝儿枝条交错胜似华厦,

# 云构:比喻壮丽的大厦。,轻条:轻柔的枝条。

"密叶成翠幄":树叶儿重叠茂盛堪为帐幔。

# 翠幄:翠绿的帐子。

"激楚伫兰林":阵阵清风送凉爽轻摇慢荡,

# 兰林:从生的兰草。

"回芳薄秀木":夹杂草木馨香充溢满林间。

# 秀木:秀美的林木。,薄:附着。,回芳:缭绕的香气。

"山溜何泠泠":山间小溪撞山石淙淙鸣响,

# 泠泠:形容声音清澈。,山溜:山间细细的水流。

"飞泉漱鸣玉":亮晶晶溅玉飞珠耀人眼帘。

"哀音附灵波":顺谷势蜿如游龙叮咚作响,

# 哀音:悲切动人的音乐。魏晋有以悲为美之音乐理论。

"颓响赴曾曲":哀音鼻鼻地曲折流向远山。

# 曾曲:曲折幽深之处。曲,曲折隐秘的地方。,颓响:意与“哀音”相近。

"至乐非有假":感悟人生寻极乐何必爵禄,

"安事浇淳朴":又何苦丧我醇朴追逐名利。

"富贵久难图":富与贵如果这样难以求取,

"税驾从所欲":抛荣华归隐山林天宽地阔。

# 税驾:辞却富贵。税通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招隐诗》是魏晋时期陆机创作的一首诗,收录于《文选》《诗纪》等重要文献。诗中围绕招隐主题展开,描绘隐居生活的美好。全诗借山林景致与隐士简朴生活的刻画,抒发诗人对自然宁静的向往。诗中“振衣”“鸣玉”等典故的化用,连同“富贵苟难图,税驾从所欲”等诗句,透露陆机仕途失意时对功名利禄的淡漠,以及面对隐逸抉择的矛盾心境。先写寻访幽人之意,再写幽人生活环境与山林景致,最后抒发对隐逸生活的追求,情感逐层递进。此诗体现了魏晋时期文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与对隐逸生活的憧憬,彰显在玄学思潮影响下对出处问题的思索。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西晋文学家

陆机(261~303),西晋文学家。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祖父陆逊、父亲陆抗,皆是三国名将。曾官任平原内史,故世称陆平原。陆机在两晋及南北朝时期是公认的大作家,文才倾动一时,与弟陆云并称“二陆”。其诗以华美深密见称,繁缛赡密,工巧绮练,重排偶的倾向对后人影响颇大,有较多拟古之作。亦善骈文,《辩亡论》《吊魏武帝文》等较有名。所作《文赋》为古代重要的文学论文。后人辑有《陆士衡集》,今人有《陆机集校笺》。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陆机出身东吴望族,自幼怀揣建功抱负,却因西晋政局动荡与仕途多舛,在对现实深感失望时创作《招隐诗》,字里行间涌动着对隐逸生活的憧憬。诗中“驾言寻飞遁,山路郁盘桓”等句,以细腻笔触勾勒隐士的栖居环境与精神世界,将隐逸之乐展现得出来。然而,受家族责任羁绊与功名之心驱策,他终究未能践行归隐之志,这种理想与现实的交错,成为了其人生悲剧的生动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招隐题材诗。描绘了山林景致与隐士朴素生活,借“振衣”“鸣玉”等典故,展现对自然宁静的向往,反映陆机仕途失意时淡看功名却又难决隐逸的矛盾心理,呈现魏晋玄学思潮下文士对出处的思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至乐非有假,安事浇醇朴”,此句直接袒露心扉,表明真正的快乐无需凭借外物,何须以功名利禄“浇薄”原本的初心?将对淳朴自然之乐的推崇、对世俗富贵的疏离,毫无遮拦地倾泻而出,是内心情趣的赤裸表白。比喻:“轻条象云构,密叶成翠幄”,以“云构”(云雾般的建筑架构)比喻轻扬枝条,视“翠幄”(翠绿帐幕)拟繁密树叶,把山林草木的形态,转化为精巧建筑意象,新奇勾勒出山林幽居的美妙形态,让自然景致与人文意趣相互交融。多感官描写:“山溜何泠泠,飞泉漱鸣玉”,“泠泠”摹写山涧流水的听觉声响,“飞泉漱鸣玉”既描绘水流撞击岩石的视觉动态,又传清脆悦耳的听觉体验,多感官互相交织,渲染出山林环境的清幽与生机。用典:“明发心不夷,振衣聊踯躅”,化用隐士“振衣”的传统意象,借“振衣”这一动作,暗合古代隐士摆脱尘俗羁绊的风神,将诗人晨起后心绪难平、欲借整理衣襟舒缓怅惘的心境,与历史文化中隐逸者的姿态相互勾连,以典故为载体,让开篇对内心波动的呈现,承载更厚重的文化意涵,唤起人对隐逸情志传承的联想。

3. 分段赏析

“明发心不夷,振衣聊踯躅。踯躅欲安之,幽人在浚谷”:诗的开篇,“明发心不夷”直接揭示出诗人在黎明破晓之时,内心便充满了不安与烦乱。“夷”意为平静、愉悦,而诗人却心境难平,这一状态为全诗奠定了苦闷的情感基调。“振衣聊踯躅”,通过“振衣”这一动作,仿佛能看到诗人在晨起时,整理衣裳,却又心事重重、徘徊不前的模样。“踯躅”一词生动地描绘出其犹豫不决、心神不定的状态。紧接着“踯躅欲安之,幽人在浚谷”,诗人自问徘徊着想要去往何处,答案是那幽居在深谷中的隐士所在之地。这里的“幽人”象征着远离尘世喧嚣、独善其身的高洁之士,“浚谷”则营造出一种幽深、静谧的氛围。诗人渴望前往深谷寻觅幽人,暗示了他与当下现实世界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在现实中找不到内心的安宁,故而试图从隐士身上寻求慰藉与解脱。此四句在语言风格上,用词古朴自然,没有过多华丽的修饰,却能精准地传达出诗人的心境与思绪,为后文对隐逸生活的描绘与情感的抒发埋下了伏笔。“朝采南涧藻,夕息西山足。轻条象云构,密叶成翠幄。激楚伫兰林,回芳薄秀木。山溜何泠泠,飞泉漱鸣玉。哀音附灵波,颓响赴曾曲”:这一部分诗人浓墨重彩地描绘了隐士生活的环境。“朝采南涧藻,夕息西山足”,诗人运用了典故,“南涧、采藻”源自《诗经・召南・采蘋》,“西山”则与《史记・伯夷列传》中伯夷、叔齐“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的典故相关。这不仅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更借这些典故传达出一种清高与幽怨的情趣。从内容上看,它概括地展现了隐士自食其力、清苦却自由的生活状态,清晨去南涧采集水草,夜晚在西山脚下休憩,远离尘世的纷扰。“轻条象云构,密叶成翠幄”,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将高大乔木那尽力向上伸展的枝条比作高耸入云的屋宇,繁茂的枝叶如同翠绿的帐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山林中树木的高大与茂密,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激楚伫兰林,回芳薄秀木”,从嗅觉角度入手,描绘出在山林中,清风吹过,带着兰花的芬芳在林间回荡,弥漫在美好的树木之间,营造出一种清幽、芬芳的氛围。“山溜何泠泠,飞泉漱鸣玉。哀音附灵波,颓响赴曾曲”,则着重从听觉方面进行刻画,“泠泠”的涧水流动声,飞泉冲击岩石发出如玉般清脆的声响,那动听的声音仿佛附着在水波之上,又随着水流的远去而渐渐消散在层层山谷之中。这四句如同一幅生动的山林交响乐图,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山林的美妙与神奇。诗人通过调动多种感官,运用比喻、用典等丰富的表达技巧,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山林的优美与宁静,字里行间渗透着对隐逸生活的无限企羡之情。“至乐非有假,安事浇淳朴。富贵苟难图,税驾从所欲”:在诗的结尾部分,诗人直抒胸臆,将内心的想法和盘托出。“至乐非有假,安事浇淳朴”,诗人引用《庄子》中“至乐”的概念,认为真正的快乐并非依赖于外在的功名利禄,而是身心均不受拘羁、无忧无虑的隐居之乐。“假”在这里意为凭借,诗人觉得追求富贵名利的过程,是劳神苦虑、与浑浊尘世同流合污的过程,这违背了自然无为的原则。而隐居山林,能让人回归淳朴自然的状态,无需对他人有所求,享受内心的宁静与自在。“富贵苟难图,税驾从所欲”,诗人以假设的口吻表示,如果富贵难以求得,那就不再为仕途奔波劳累,而是要顺从自己的心意,去过隐居的生活。这里的“税驾”意为解开车驾,“税”与“脱”古通,形象地表达出摆脱仕途束缚的愿望。虽然这只是一种假设,但从字里行间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诗人对仕宦生涯的厌倦与不满,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然而,这种表达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纠结,他尚未下定决心彻底放弃对富贵的追求,但仕途中的种种不如意又让他对隐居生活充满了憧憬。这四句诗在语言上简洁而有力,通过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卒章显志,点明了诗歌的主旨,升华了情感,让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诗人在仕隐之间徘徊的复杂心境。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艺术层面整体构思偏平实,不过从山水刻画处,能窥见其刻意描摹物象、在用词炼句上追求新奇的创作倾向。陆机在《文赋》提出“谢朝花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的创作理念,正是该诗主张的生动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陶渊明《责子》

下一篇:魏晋·傅玄《吴楚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