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án
zèng
xiōng
xiù
cai
jūn
shī
liù

朝代:汉作者:嵇康浏览量:2
suǒ
qīn
ān
zài
shě
yuǎn
mài
sūn
zhǐ
xiāo
ài
suī
yuē
yōu
shēn
diān
pèi
yán
niàn
jūn
xiá
yǒu
hài

译文

亲近的人在哪里,他们丢下我,独自远行了。抛弃了芳香的香草,却去亲近杂。即使身处幽深偏远之地,难道就不会遭遇颠沛流离吗。想到君子,不禁担忧,难道他们不会受到伤害吗。

逐句剖析

"所亲安在":亲近的人在哪里,

"舍我远迈":他们丢下我,独自远行了。

"弃此荪芷":抛弃了芳香的香草,

"袭彼萧艾":却去亲近杂。

"虽曰幽深":即使身处幽深偏远之地,

"岂无颠沛":难道就不会遭遇颠沛流离吗。

"言念君子":想到君子,

"不遐有害":不禁担忧,难道他们不会受到伤害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其六)》是曹魏时期嵇康所做的一首四言古诗,语言简练而情感深沉。诗歌以“所亲安在”开篇,直接抒发了对亲友远离的思念与失落之情。“舍我远迈”进一步强化了离别的无奈与孤独感。接着,“弃此荪芷,袭彼萧艾”运用比喻手法,以香草“荪芷”象征美好品德或亲近之人,以“萧艾”比喻被抛弃或疏远的事物,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后两句“虽曰幽深,岂无颠沛”则通过转折,强调即使身处幽深之地,也难免遭遇颠沛流离之苦,暗含对人生艰险的体悟。末句“言念君子,不遐有害”以“君子”指代所思之人,表达了对远方亲友的牵挂与祝福,希望其远离灾祸。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三国时曹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

嵇康(223?~262?),三国时曹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字叔夜,谯郡铚(今安徽宿州)人。官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嵇康与阮籍、山涛、向秀等有“竹林七贤”之称。其文“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诗长于四言,风格清峻。所撰《声无哀乐论》意在否定当时统治者推行的礼乐教化思想。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并曾作《琴赋》,对琴的奏法和表现力,作了细致而生动的描写。在哲学上,他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代表作品有《明胆论》《与山巨源绝交书》《赠兄秀才从军》《幽愤诗》等。著有《嵇中散集》。今人有《嵇康集校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句“所亲安在,舍我远迈”以直白而深情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离散的怅惘与孤独。“所亲”指亲近之人,“安在”以疑问语气强化了寻觅不得的失落,“舍我远迈”则通过“舍”“迈”两个动词,生动展现了亲友决然离去的场景。此句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奠定了全诗哀伤的基调。第二句“弃此荪芷,袭彼萧艾”运用比喻手法,“荪芷”象征高洁美好的事物或亲友,“萧艾”则比喻低劣或不良之人。诗人以“弃”与“袭”的对比,暗含对环境或人事变迁的无奈与不满,语言简练却意蕴深厚,体现了《诗经》比兴手法的典型特征。第三句“虽曰幽深,岂无颠沛”进一步深化情感。“幽深”可理解为处境的险恶或内心的孤寂,“颠沛”则直指动荡与困苦。诗人以反问语气“岂无”加强语气,表达即便身处幽僻之地,仍难逃颠沛流离之苦,情感由隐忍转向激愤,语言凝练而富有张力。末句“言念君子,不遐有害”收束全诗,情感回归深沉。“君子”可能指远去的亲友或理想中的贤者,“不遐有害”以否定式祈使语气,传递出对远方之人的牵挂与祝福。此句语言克制却情感绵长,余韵悠远,体现了古人“怨而不怒”的抒情传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汉·曹操《步出夏门行·艳》

下一篇:汉·嵇康《四言诗十一首 其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