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án
zèng
xiōng
xiù
cái
jūn
shī

朝代:汉作者:嵇康浏览量:2
yǒu
yān
zhī
shān
liáng
shuí
wèi
guǎng
广
wěi
háng
hèn
yǒng
shì
cháng
zhān
yǎng
páng
huáng

译文

我的友人要到哪里去呢。隔着这山梁难以相见。谁说黄河宽广呢。一束芦苇编筏就能渡过。只遗憾要永远分离。前往那路途漫长之地。想瞻仰友人却不能见到。徘徊不定、内心彷徨。

逐句剖析

"我友焉之":我的友人要到哪里去呢。

"隔兹山梁":隔着这山梁难以相见。

"谁谓河广":谁说黄河宽广呢。

"一苇可航":一束芦苇编筏就能渡过。

"徒恨永离":只遗憾要永远分离。

"逝彼路长":前往那路途漫长之地。

"瞻仰弗及":想瞻仰友人却不能见到。

"徙倚彷徨":徘徊不定、内心彷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 其八》是三国时期的嵇康所作,这是一首古体诗,属抒情短章。诗人以简洁笔触,借与友人分离场景,抒发深沉别情。“我友焉之,隔兹山梁”点明友人去向与山水阻隔;“谁谓河广,一苇可航”巧用典故(化用《诗经》),以夸张想象说黄河可渡,反衬现实中与友分离的无奈;“徒恨永离,逝彼路长”直抒“永别”之憾、路途之遥的怅惘;末句“瞻仰弗及,徙倚彷徨”以动作(徘徊)写心理,尽显想见友人而不得的失落、迷茫。整体以朴素语言、虚实结合(“一苇可航”虚,“隔山梁”“路长”实)手法,将离别愁绪层层推进,让读者触摸到古典诗歌中真挚的友朋情,感受古人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的表达智慧,可助力体会古体诗抒情表意的自由与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三国时曹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

嵇康(223?~262?),三国时曹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字叔夜,谯郡铚(今安徽宿州)人。官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嵇康与阮籍、山涛、向秀等有“竹林七贤”之称。其文“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诗长于四言,风格清峻。所撰《声无哀乐论》意在否定当时统治者推行的礼乐教化思想。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并曾作《琴赋》,对琴的奏法和表现力,作了细致而生动的描写。在哲学上,他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代表作品有《明胆论》《与山巨源绝交书》《赠兄秀才从军》《幽愤诗》等。著有《嵇中散集》。今人有《嵇康集校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我友焉之,隔兹山梁”以设问起笔,直呼“我的友人要去往何方”,紧接着以“山梁”阻隔点明分离的现实,语气中满是对友人去向的关切与茫然;“谁谓河广,一苇可航”化用《诗经·卫风》典故,以“谁说黄河宽广,一苇即可渡航”的夸张想象,在虚实交织中形成强烈反差——黄河虽广却可渡,而眼前的山梁阻隔却似难以逾越,暗喻内心对友人的不舍与现实分离的无奈;“徒恨永离,逝彼路长”直抒胸臆,一个“徒”字道尽徒然怅恨的无力感,“永离”“路长”则将别离的永恒感与路途的漫长感推向极致,让离愁别绪愈发沉重;“瞻仰弗及,徙倚彷徨”以动作写心境,“瞻仰弗及”写遥望友人背影却终不可见的失落,“徙倚彷徨”则通过徘徊不定的动作,将内心因离别而生的迷茫、怅然展现得淋漓尽致。全诗以白描般的语言、虚实相生的手法,将离别的不舍、现实的无奈与思念的彷徨熔铸为一,尽显古典诗歌以简驭繁的抒情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汉·司马迁《史记·吕不韦列传(节选)》

下一篇:汉·刘向《九叹·逢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