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高远盻":登高向远方眺望,
"俯仰咨嗟":俯仰之间叹息感伤。
"怨彼幽絷":怨恨自身囚禁牢笼,
"室迩路遐":叹你前路迢迢漫长。
"虽有好音":纵有美妙的乐声,
"谁与清歌":又与谁共奏清歌。
"虽有姝颜":纵有美好的容颜,
"谁与发华":又为谁焕发光彩。
"仰讯高云":仰首询问高天云霞,
"俯托轻波":低头托付江波轻浪。
"乘流远遁":愿随流水远走他方,
"抱恨山阿":终怀憾恨隐没山冈。
三国时曹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
嵇康(223?~262?),三国时曹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字叔夜,谯郡铚(今安徽宿州)人。官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嵇康与阮籍、山涛、向秀等有“竹林七贤”之称。其文“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诗长于四言,风格清峻。所撰《声无哀乐论》意在否定当时统治者推行的礼乐教化思想。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并曾作《琴赋》,对琴的奏法和表现力,作了细致而生动的描写。在哲学上,他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代表作品有《明胆论》《与山巨源绝交书》《赠兄秀才从军》《幽愤诗》等。著有《嵇中散集》。今人有《嵇康集校注》。
1. 写作手法
虚实相生:实景“凌高远盻,俯仰咨嗟”以登高远眺的动作“凌高”“俯仰”为实写,勾勒出具体的画面。俯仰之间的“咨嗇”叹息将实景转化为心理活动,暗喻对现实束缚的愤懑“怨彼幽絷”虚写的思绪,实景成为虚情的载体。
2. 分段赏析
“凌高远盻,俯仰咨嗟”,以动作开篇,勾勒出抒情主人公登高远望、俯仰叹息的形象。“凌高”与“俯仰”形成空间对比,既显其孤独伫立之姿,又暗含对天地辽阔的茫然感。“咨嗟”二字直抒胸臆,为全诗奠定悲慨基调,暗示怀才不遇之痛。“怨彼幽絷,邈尔路遐”,承接前文,直言困境。“幽絷”以囚禁喻指现实束缚,“邈尔路遐”则强化前路渺茫的无奈。两组意象虚实相生:“幽絷”与“路遐”,凸显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语言凝练如刀锋。“虽有好音,谁与清歌。虽有姝颜,谁与发华”“才”与“美”的落寞,“虽有好音,谁与清歌”以“好音”喻才华,“谁与”的反诘痛陈知音难觅,妙用省略手法,省略“歌唱者”,强调无人共鸣的寂寥。“虽有姝颜,谁与发华”“姝颜”象征内在美质,“发华”的渴望与“谁与”的质问。“仰讯高云,俯托轻波。乘流远遁,抱恨山阿”转向自然意象的寄托,“仰讯高云,俯托轻波”,“仰”“俯”呼应开篇,动作中见挣扎。“高云”喻高洁理想,“轻波”拟自由向往,但“讯”、“托”二字暴露无依之感,以景传情,物我交融。“乘流远遁,抱恨山阿”,“乘流”的遁世幻想与“抱恨”的沉痛现实激烈碰撞。“山阿”象征归宿,却以“恨”字收束,点明远遁终成虚妄,唯有遗恨长存。结句虽突然结束,但余悲回荡。
上一篇:汉·司马迁《悲士不遇赋》
下一篇:汉·嵇康《述志诗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