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何冽冽":秋风是那么的凛冽,
# 冽冽:寒冷的样子。
"白露为朝霜":白露凝结成了晨霜。
# 露为朝霜:露凝结为霜。
"柔条旦夕劲":原本柔软的枝条日夜生长得越来越坚劲,
# 旦夕劲:日夜生长得越来越坚劲。,柔条:柔弱的枝条。
"绿叶日夜黄":翠绿的叶子经霜而渐黄。
# 日夜黄:叶经霜而渐黄。
"明月出云崖":明月从云际露出,
# 云崖:云际。
"皦皦流素光":流泄下皎洁的月光。
# 流素光:月光。,皦皦:白净的样子。
"披轩临前庭":打开轩窗面对前庭,
# 披轩:开窗。
"嗷嗷晨雁翔":早晨飞翔的大雁嗷嗷叫唤。
# 嗷嗷:众鸟叫声。
"高志局四海":崇高的志向局促于四海,
# 局四海:四海虽大仍感到局促。,高志:高尚的志向。
"块然守空堂":只能孤独的守在空堂。
# 块然:孤独的样子。
"壮齿不恒居":少年时期不能长存,
# 不恒居:不常驻。,壮齿:少年。《六臣注文选》:吕向注:“壮齿,谓少年也。言少年颜色不常居住,忽即衰老,故常为叹。”
"岁暮常慨慷":倏忽之间已经衰老,时常激愤感叹。
# 慨慷:感伤之意。,岁暮:即暮年。
西晋文学家
左思(250?~305?),西晋文学家。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出身寒微,不好交游。少年时学过钟繇、胡昭的书法,并学鼓琴,均未学成。后发愤勤学,博览名文,遍阅百家,兼通阴阳之术。构思十年写成《三都赋》。其诗语言质朴刚健,所作《咏史》诗八首,托古讽今,对门阀制度表示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的精神。后人辑有《左太冲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通过秋风、白露、柔条、绿叶等自然意象,以及明月、晨雁和人物动作的描写,表现了诗人面对肃杀秋景时感受到的生命流逝之悲与壮志难酬之慨。诗中“柔条劲”“绿叶黄”的物候变化暗喻时光无情,“高志局四海”与“块然守空堂”的强烈对比,既展现了寒士困守空闺的孤寂处境,又通过“岁暮常慨慷”的直抒胸臆,道出了志士失路、年华易逝的深沉悲凉,最终在明月清辉与晨雁南翔的苍茫意境中,完成了对生命困境的哲学观照。
2. 分段赏析
开篇“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以凛冽秋风与晨露凝霜的意象,勾勒出深秋肃杀之景。诗人通过物候变迁的细微观察,捕捉到“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的生命异变——柔韧枝条转瞬刚硬,青翠叶片顷刻枯黄。这种自然界的代谢规律,恰似人生际遇的隐喻投射:韶华易逝的焦虑与功业未成的怅惘交织,催生出彻夜难眠的深沉忧思。寒夜孤灯下,诗人将个体生命体验升华为对永恒命题的哲学叩问。诗境转入“明月出云崖”的时空维度,笔触由宏观秋景转向具体环境。冷月穿云的视觉画面,暗含着士人精神世界的困顿轨迹。值得注意的是,左思突破传统游子思妇的抒情范式,在“月明难寐”到“晨雁高翔”的时空流转中,通过月升到拂晓的时间刻度,以晨雁南迁的自然现象折射出诗人彻夜辗转的心路历程。这种“望月兴怀-闻雁增愁”的抒情结构,既延续了古典诗歌的意象传统,又以“局中人”的切身体验赋予悲秋主题新的审美维度。晨光熹微中振翅的鸿雁,既是现实物象的捕捉,更是诗人精神困顿的象征性投射。在情感迸发的高潮段落,“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形成强烈的情感张力场。诗人将“志在四海”的豪情与“独守空室”的寂寥并置,理想与现实的对立构成震撼人心的悲剧美学。这种时空错位的艺术处理,使壮岁经纶的激情与暮年萧索的落寞产生剧烈碰撞。当“壮齿不恒居”的青春追忆与“岁暮常慨慷”的迟暮感怀交织,个人命运的沉浮与历史长河的奔涌在诗行中共振。从寒夜独坐到晨光破晓,从自然物候到生命哲思,全诗最终在“悲秋”母题中完成对生命本质的终极叩问,形成穿透时空的情感共鸣。
# 诗前四句状秋景,后两句抒秋情,于景与情的映衬中,吐诉出时光易逝、壮志难伸的感慨。诗中,“高志局四海”是说崇高的志向对四海之大尚感局促狭小,“块然守空堂”是说自己孤独地居处空室无所作为,造语遒劲有力。
不详沈阳师范大学教授刘刚《中华节令风俗文化·秋》
上一篇:魏晋·陆机《长歌行》
下一篇:魏晋·曹植《孟冬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