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ī
·
·
qiū
fēng
liè
liè

朝代:魏晋作者:左思浏览量:2
qiū
fēng
liè
liè
bái
wéi
zhāo
shuāng
róu
tiáo
dàn
jìn
绿
huáng
míng
yuè
chū
yún
jiǎo
jiǎo
liú
guāng
xuān
lín
qián
tíng
áo
áo
chén
yàn
xiáng
gāo
zhì
hǎi
kuài
rán
shǒu
kōng
táng
zhuàng
chǐ
齿
héng
suì
cháng
kǎi
kāng

译文

秋风是那么的凛冽,白露凝结成了晨霜。原本柔软的枝条日夜生长得越来越坚劲,翠绿的叶子经霜而渐黄。明月从云际露出,流泄下皎洁的月光。打开轩窗面对前庭,早晨飞翔的大雁嗷嗷叫唤。崇高的志向局促于四海,只能孤独的守在空堂。少年时期不能长存,倏忽之间已经衰老,时常激愤感叹。

逐句剖析

"秋风何冽冽":秋风是那么的凛冽,

# 冽冽:寒冷的样子。

"白露为朝霜":白露凝结成了晨霜。

# 露为朝霜:露凝结为霜。

"柔条旦夕劲":原本柔软的枝条日夜生长得越来越坚劲,

# 旦夕劲:日夜生长得越来越坚劲。,柔条:柔弱的枝条。

"绿叶日夜黄":翠绿的叶子经霜而渐黄。

# 日夜黄:叶经霜而渐黄。

"明月出云崖":明月从云际露出,

# 云崖:云际。

"皦皦流素光":流泄下皎洁的月光。

# 流素光:月光。,皦皦:白净的样子。

"披轩临前庭":打开轩窗面对前庭,

# 披轩:开窗。

"嗷嗷晨雁翔":早晨飞翔的大雁嗷嗷叫唤。

# 嗷嗷:众鸟叫声。

"高志局四海":崇高的志向局促于四海,

# 局四海:四海虽大仍感到局促。,高志:高尚的志向。

"块然守空堂":只能孤独的守在空堂。

# 块然:孤独的样子。

"壮齿不恒居":少年时期不能长存,

# 不恒居:不常驻。,壮齿:少年。《六臣注文选》:吕向注:“壮齿,谓少年也。言少年颜色不常居住,忽即衰老,故常为叹。”

"岁暮常慨慷":倏忽之间已经衰老,时常激愤感叹。

# 慨慷:感伤之意。,岁暮:即暮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杂诗》是西晋文学家左思创作的五言咏怀诗,凝聚着诗人政治失意与家族压力交织的困顿境遇。全篇以秋日意象为经纬,开篇四句以萧瑟秋景起兴,通过草木摇落与时序更迭的意象叠加,构建起生命易逝的哲学图景。中段运用时空叠映的笔法,在枝条由柔转刚的物理嬗变中,暗喻士人精神世界的渐次枯槁。结句突破传统咏怀诗的含蓄范式,以金石掷地之声直抒胸臆,恰似青铜器皿般冷冽坚忍的晋代风骨凝于墨痕。此作突破南朝绮靡诗风桎梏,在质朴语言中暗藏金石之力。诗人以白描手法勾勒秋日画卷,却在“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的时空错位中,注入建安风骨的雄浑气韵。全诗二十字如刀刻斧凿,既见太康文学“结藻清英”的审美特质,更以“凝霜殄异类”的肃杀意象,投射出寒士阶层在门阀制度下的精神困境,堪称魏晋咏怀诗中的骨力奇篇。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西晋文学家

左思(250?~305?),西晋文学家。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出身寒微,不好交游。少年时学过钟繇、胡昭的书法,并学鼓琴,均未学成。后发愤勤学,博览名文,遍阅百家,兼通阴阳之术。构思十年写成《三都赋》。其诗语言质朴刚健,所作《咏史》诗八首,托古讽今,对门阀制度表示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的精神。后人辑有《左太冲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系左思晚年创作的代表作。据《文选》李善注引录,左氏曾受贾充征辟为记室参军之职却婉言谢绝,当此之时,诗人深感岁月流逝而功业未就,遂在回顾平生宦海浮沉之际,将壮志难酬的郁结与生命易逝的慨叹熔铸成篇,成就了这首苍凉悲慨的暮年咏怀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通过秋风、白露、柔条、绿叶等自然意象,以及明月、晨雁和人物动作的描写,表现了诗人面对肃杀秋景时感受到的生命流逝之悲与壮志难酬之慨。诗中“柔条劲”“绿叶黄”的物候变化暗喻时光无情,“高志局四海”与“块然守空堂”的强烈对比,既展现了寒士困守空闺的孤寂处境,又通过“岁暮常慨慷”的直抒胸臆,道出了志士失路、年华易逝的深沉悲凉,最终在明月清辉与晨雁南翔的苍茫意境中,完成了对生命困境的哲学观照。

2. 分段赏析

开篇“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以凛冽秋风与晨露凝霜的意象,勾勒出深秋肃杀之景。诗人通过物候变迁的细微观察,捕捉到“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的生命异变——柔韧枝条转瞬刚硬,青翠叶片顷刻枯黄。这种自然界的代谢规律,恰似人生际遇的隐喻投射:韶华易逝的焦虑与功业未成的怅惘交织,催生出彻夜难眠的深沉忧思。寒夜孤灯下,诗人将个体生命体验升华为对永恒命题的哲学叩问。诗境转入“明月出云崖”的时空维度,笔触由宏观秋景转向具体环境。冷月穿云的视觉画面,暗含着士人精神世界的困顿轨迹。值得注意的是,左思突破传统游子思妇的抒情范式,在“月明难寐”到“晨雁高翔”的时空流转中,通过月升到拂晓的时间刻度,以晨雁南迁的自然现象折射出诗人彻夜辗转的心路历程。这种“望月兴怀-闻雁增愁”的抒情结构,既延续了古典诗歌的意象传统,又以“局中人”的切身体验赋予悲秋主题新的审美维度。晨光熹微中振翅的鸿雁,既是现实物象的捕捉,更是诗人精神困顿的象征性投射。在情感迸发的高潮段落,“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形成强烈的情感张力场。诗人将“志在四海”的豪情与“独守空室”的寂寥并置,理想与现实的对立构成震撼人心的悲剧美学。这种时空错位的艺术处理,使壮岁经纶的激情与暮年萧索的落寞产生剧烈碰撞。当“壮齿不恒居”的青春追忆与“岁暮常慨慷”的迟暮感怀交织,个人命运的沉浮与历史长河的奔涌在诗行中共振。从寒夜独坐到晨光破晓,从自然物候到生命哲思,全诗最终在“悲秋”母题中完成对生命本质的终极叩问,形成穿透时空的情感共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诗前四句状秋景,后两句抒秋情,于景与情的映衬中,吐诉出时光易逝、壮志难伸的感慨。诗中,“高志局四海”是说崇高的志向对四海之大尚感局促狭小,“块然守空堂”是说自己孤独地居处空室无所作为,造语遒劲有力。

不详沈阳师范大学教授刘刚《中华节令风俗文化·秋》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陆机《长歌行》

下一篇:魏晋·曹植《孟冬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