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
以
咏
言
。
大
魏
承
天
玑
。
"歌以咏言":用歌声来表达心声。
"大魏承天玑":伟大的魏国承受着上天的祥瑞。
三国时期魏国诗人
曹植(192~232),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因富于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及曹丕、曹叡相继为帝,备受猜忌,郁郁而死。曹植与曹操、曹丕合称“三曹”。前期的文学创作多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如《白马篇》;后期作品,或诉说骨肉相残、屡遭疑忌之苦痛,或抒发有志不能施之悲愤,多忧患之辞和慷慨之音,语言风格上趋向沉郁内敛。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辞采华茂,对五言诗的发展有显著影响。也善辞赋、散文,《洛神赋》尤著名,代表建安辞赋创作最高成就。代表作品有《泰山梁甫吟》《赠白马王彪》《七步诗》《野田黄雀行》《与杨德祖书》等。著有《曹子建集》。
1.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诗人通过直接的表达方式,用“歌以咏言。”表明以歌声来抒发情感和思想,而“大魏承天玑。”则直接点明了对大魏王朝的歌颂,体现出对国家的赞美和对时代的自豪。
2. 分段赏析
首句:“歌以咏言。”这句诗表达了曹植通过诗歌来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意图。“歌以咏言。”即用歌声来传达内心所想,体现了诗歌作为情感载体的功能。尾句:大魏承天玑。”这句诗描绘了曹魏政权顺应天命、承接天命的宏大景象。“天玑”象征天命或天意,暗示曹魏政权的建立是顺应天意的,体现了曹植对曹魏政权的认同和赞美。
上一篇:魏晋·陶渊明《饮酒·十六》
下一篇:魏晋·曹丕《秋胡行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