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ān
xiá
xíng

朝代:魏晋作者:曹植浏览量:2
zhòu
wéi
hūn
luàn
nüè
cán
zhōng
zhèng
zhōu
shì
lóng
mén
sān
shèng
zhì
gōng
tiān
mìng
hàn
zuò
zhī
xīng
jiē
qín
zhī
shuāi
suī
yǒu
nán
miàn
wáng
dào
líng
yán
guāng
zài
yōu
tiǎn
miè

译文

纣王十分昏庸无道,残害忠良。周家多么兴隆,一家中出了三位圣人(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出生草莽而功在天下,天下都起了翻天覆地的变革。汉朝的突然兴起,同时意味着秦朝的灭亡。虽然天子有南面统治全国之名,王道却已日渐衰微。然而灼热的光再幽深悠长,终将灭亡得一丝不剩。

逐句剖析

"纣为昏乱":纣王十分昏庸无道,

# 纣:指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帝辛,谥号纣,世称殷纣王、商纣王。

"虐残忠正":残害忠良。

# 忠正:忠良正直的大臣。,虐:残暴。

"周室何隆":周家多么兴隆,

# 隆:兴旺。

"一门三圣":一家中出了三位圣人(周文王,周武王,周公)。

# 三圣:指的是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公姬旦三位周朝创始人、统治者。

"牧野致功":出生草莽而功在天下,

# 致功:成功。,牧野:地名,在商都朝歌南郊三十里,今河南淇县南。牧野之战。周武王的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决战。

"天亦革命":天下都起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 革命:更替朝代,谓之革命。出自《周易·革卦》:“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变革。命:顺应天命。

"汉祚之兴":汉朝的突然兴起,

# 汉祚:汉家天下。祚:一作“祖”,君位,国统。

"阶秦之衰":同时意味着秦朝的灭亡。

# 阶秦:一作“秦阶”。阶:因为。

"虽有南面":虽然天子有南面统治全国之名,

# 南面:代指帝王。

"王道陵夷":王道却已日渐衰微。

# 陵夷:指衰败,走下坡路。,王道:仁义之道,喻仁政。

"炎光再幽":然而灼热的光再幽深悠长,

# 再幽:指西汉末王莽代汉,东汉末董卓专权。幽:暗。,炎光:言汉统治权力。汉代又称炎汉、炎刘。

"殄灭无遗":终将灭亡得一丝不剩。

# 无遗:无余。,殄灭:绝灭。殄:一作“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丹霞蔽日行》是三国魏曹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此诗以历史兴衰为脉络展开叙事:开篇批判商纣王的昏庸暴虐与残害忠良,继而赞颂周王朝因“一门三圣”而兴盛,强调其取代商朝乃天命所归;随后笔锋转向汉朝,指出其兴起建立于秦朝衰亡的基础之上,暗含对秦制继承与变革的思考;末尾以“王道陵夷”警示统治者,借古喻今表达对曹丕残害宗室、背离仁政的愤懑。全诗通过“纣乱周兴”“汉替秦亡”的对比,揭示政权更迭的历史规律,既体现对昏君暴政的批判,亦流露对汉室衰微的隐忧。诗中“虽有南面,王道陵夷”等句,直指曹丕执政后背离儒家治国理念的弊端,曲折反映曹植因政治失势而对宗室命运的深切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三国时期魏国诗人

曹植(192~232),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因富于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及曹丕、曹叡相继为帝,备受猜忌,郁郁而死。曹植与曹操、曹丕合称“三曹”。前期的文学创作多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如《白马篇》;后期作品,或诉说骨肉相残、屡遭疑忌之苦痛,或抒发有志不能施之悲愤,多忧患之辞和慷慨之音,语言风格上趋向沉郁内敛。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辞采华茂,对五言诗的发展有显著影响。也善辞赋、散文,《洛神赋》尤著名,代表建安辞赋创作最高成就。代表作品有《泰山梁甫吟》《赠白马王彪》《七步诗》《野田黄雀行》《与杨德祖书》等。著有《曹子建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也是一首​​咏史哲理诗​​。全诗以商周更替、秦汉兴亡为叙事主线,通过“暴政—仁政”“得天下—失天下”的对比,揭示了政权兴衰的核心在于民心向背。诗中“天命”与“人事”交织,既承认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又隐含对统治者修德守正的劝诫。

2. 分段赏析

“纣为昏乱,虐残忠正”​​开篇直指商纣王的统治本质,以“昏乱”概括其治国无能,“虐残忠正”则具体揭露其残害忠良的暴行。两句通过简洁的史实概括,奠定全诗批判基调,体现对昏君暴政的否定。“周室何隆,一门三圣”​​转而赞颂周王朝的兴盛,以“一门三圣”(周文王、武王、周公)象征周室得天命、聚贤能的政治优势。通过“何隆”的感叹,强调周取代商是“德配天地”的必然结果,暗含对儒家“仁政”理念的推崇。“牧野致功,天亦革命”​​聚焦牧野之战这一历史转折点,“致功”凸显周武王伐纣的功绩,“天亦革命”将政权更迭归因于天命转移。此句以史为鉴,揭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历史规律,呼应前两句的对比。“汉祚之兴,阶秦之衰”​​转入汉代兴衰分析,指出汉朝建立于秦制崩溃的废墟之上。“阶”字暗含批判:汉虽承秦制(如郡县制),却未彻底解决秦苛政之弊,暗示政权更迭中继承与变革的复杂性。“虽有南面,王道陵夷”​​以“南面”代指帝王权位,批评汉室虽享天下,却背离“王道”(儒家治国理想)。此句借古讽今,影射曹魏政权对儒家伦理的忽视,体现对政治现实的深刻反思。​“炎光再幽,殄灭无遗”​​收束全诗于秦朝灭亡的结局,“炎光”(喻秦之盛)转瞬“幽灭”,强调暴政终将自取灭亡。末句“殄灭无遗”以强烈语气警示后世,呼应首段对纣王的批判,形成历史闭环。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慧远《游庐山》

下一篇:魏晋·陶渊明《酬丁柴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