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泛绿池":一片池水宽阔无边,
# 绿池:绿池。清澈的池塘。渌,水清。,泛泛:漂浮貌;浮行貌。泛舟貌。广大无边际貌。
"中有浮萍":清澈的池塘中浮萍飘满半塘。
"寄身流波":浮萍托身于流动水波,
# 流波:流动的水波。,寄身:托身。寄托身体。
"随风靡倾":小风吹来便糜散倾倒。
# 靡倾:糜散倾倒。靡,分散。
"芙蓉含芳":绽放荷花饱含芬芳,
# 含芳:含育着芳香。,芙蓉:荷花的别名。
"菡萏垂荣":秀气花苞也将开放。
# 垂荣:垂下荣光。谓焕发光彩。,菡萏: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泛指荷花。
"朝采其实":早上摘取的花朵,
# 其实:它的籽实。,朝采:早晨采集。
"夕佩其英":傍晚时分仍戴身上。
# 其英:它的华英或花朵。,夕佩:傍晚佩戴。
"采之遗谁":采摘的花朵将要赠给谁?
# 遗谁:送谁。一作谁遗。
"所思在庭":想她应在庭院张望。
# 在庭:在庭院。在庭堂。,所思:所思念的(人)。
"双鱼比目":今日我俩就像比目鱼形影不离,
# 比目:比目鱼。谓相比并而行。喻形影不离。
"鸳鸯交颈":明日成为鸳鸯亲昵恩爱。
# 交颈:颈与颈相互依摩。多为雌雄动物之间的一种亲昵表示。比喻夫妻恩爱。
"有美一人":在我面前有位姑娘,
# 有美一人:《诗纪》云。有美四句又见善哉行。○《类聚》四十一。《乐府诗集》三十六。又广《文选》八作歌魏德诗。《诗纪》十二。○逯案。《诗纪》依据广《文选》注云一作歌魏德诗。非也。乐储诗集于秋胡行题下引乐府解题曰:后人哀而赋之。为秋胡行。广题曰:曹植秋胡行。但歌魏德而不取秋胡事。与文帝之辞同也云云。则两书乃谓曹氏兄弟皆以旧题填新辞。其不取秋胡事者同。非言曹丕所作亦歌魏德也。广《文选》题为歌魏德诗。本是妄作。《诗纪》不应注一作某某而不言所本也。又有美四句分见两诗。而善哉行篇似较完整。盖乐府以声曲为主。歌辞可以割裂拼凑。故此计以有美四句作为全篇结尾。
"婉如清扬":眼波流动如清澈激扬流水。
# 清扬:清澈激扬。清扬之水。《诗经·国风·郑风·野有蔓草》:有美一人,婉如清扬。一作青阳。,婉如:宛若,宛如。
"知音识曲":既知晓音律又认识曲辞,
# 知音识曲:知晓音律认识曲辞。
"善为乐方":作乐之法她最擅长。
# 乐方:娱乐方式。音乐的方法。娱乐的一方。,善为:善于作为。
三国时魏国君主,文学家
曹丕(187~226),魏文帝,三国时魏国的建立者,文学家。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次子。在位期间,行九品中正制,确立和巩固士族门阀政治特权,得到世家大族支持。后代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建元黄初。曹丕与父曹操、弟曹植并称“三曹”。其工诗,长于写情,文风清丽婉约。诗作内容多为个人的喜怒哀乐,仅有的几首记事作品,抒发了“惆怅窃自怜,相痛惜”的凄凉感受。形式上受民歌影响,语言通俗,描写细致,其中《燕歌行》是文人七言诗的优秀之作。著有《魏文帝集》《典论·论文》。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咏物诗。此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致描述和对人物情感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既平和又稍带忧伤的氛围,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对内心所思念之人的深沉思恋。
2. 分段赏析
诗歌开篇“泛泛渌池,中有浮萍。寄身流波,随风靡倾”,诗人描绘出一片碧波荡漾的池塘,池中浮萍随波逐流,只能听凭风的摆布。这看似简单的景物描写,实则暗含深意。浮萍无根,漂泊不定,就像人在世间,常常身不由己,被命运推着走。诗人借景抒情,为整首诗染上了一层淡淡的愁绪。“芙蓉含芳,菡萏垂荣。朝采其实,夕佩其英”,笔锋一转,诗人将目光投向池塘中娇艳的芙蓉花。荷花绽放,香气四溢,花苞低垂,充满生机。诗人从早到晚,采摘荷花的果实,佩戴荷花的花瓣,对荷花的喜爱溢于言表。这里的荷花,不仅是美好的自然景物,更象征着高洁美好的事物,诗人通过对荷花的描绘和亲近,表达了对美好品质和理想的追求。“采之遗谁?所思在庭。双鱼比目,鸳鸯交颈”,诗人突然发问,采来的荷花要送给谁呢?原来心中思念的人就在庭院中。紧接着,诗人描绘了比目鱼成双成对、鸳鸯交颈相偎的画面。成双入对的鱼儿和鸟儿,与诗人内心的孤独思念形成鲜明对比,更加深了他对心上人的眷恋之情,也巧妙地借助这些充满爱意的意象,诉说着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有美一人,婉如清扬。知音识曲,善为乐方”,在诗歌的结尾,诗人终于正面描写心中的佳人。她容貌清秀,眼神灵动,美丽动人。更难得的是,她精通音律,擅长演奏,是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诗人不仅爱慕她的美貌,更欣赏她的才华,将她视为知音。这几句诗,将诗人心中的爱慕之情推向高潮,也让整首诗在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中结束,余韵悠长,令人回味。
下一篇:魏晋·曹植《门有万里客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