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āng
yóu
nán
shān
xíng

朝代:魏晋作者:曹植浏览量:2
dōng
hǎi
guǎng
广
qiě
shēn
yóu
bēi
xià
bǎi
chuān
yuè
suī
gāo
gòu
chén
liáng
shí
wéi
hóng
tiáo
suǒ
yīn
zhǎng
zhě
néng
ài
tiān
xià
shēn
jiàng
cái
chuán
chē
yòng
jūn
zhuī
dāo
néng
suǒ
què
qián
jiā
shàn
ér
jīn
shèng
tóng
rán
rén
zhě
shòu
寿
kǎo
zuò
xián
wàn
nián

译文

东海又广又深,因低注,百河才向它流奔。五岳虽然又高又大,却从不拒绝细渣微尘。好树如果没有十围粗细,粗大的枝干就无所托身。德高望重的人如能博爱,天下人就会来这里生存。能匠手里没有废料,船和车的用途不相同。锥子剪刀各有功能,怎能硬分好坏和远近。赞美好的同情笨的,贤圣也是这样待人。敬祝仁德的长者长寿,敬祝在座诸位永葆青春!

逐句剖析

"东海广且深":东海又广又深,

"由卑下百川":因低注,百河才向它流奔。

# 下百川:使百川之水流入其中。,卑:处于低下之位。

"五岳虽高大":五岳虽然又高又大,

"不逆垢与尘":却从不拒绝细渣微尘。

# 逆:抗拒;拒绝。

"良木不十围":好树如果没有十围粗细,

# 十围:形容树木粗大。

"洪条无所因":粗大的枝干就无所托身。

# 洪条:粗大的树枝。

"长者能博爱":德高望重的人如能博爱,

"天下寄其身":天下人就会来这里生存。

# 寄其身:托身;委身。

"大匠无弃材":能匠手里没有废料,

"船车用不均":船和车的用途不相同。

# 不均:不同。

"锥刀各异能":锥子剪刀各有功能,

# 各异能:各具不同的功能。,锥刀:小刀。

"何所独却前":怎能硬分好坏和远近。

# 却前:进退。

"嘉善而矜愚":赞美好的同情笨的,

# 矜:怜悯。,嘉善:鼓励好人。

"大圣亦同然":贤圣也是这样待人。

# 大圣:指孔子。

"仁者各寿考":敬祝仁德的长者长寿,

# 寿考:年高,长寿。,仁者:指曹叡。

"四坐咸万年":敬祝在座诸位永葆青春!

# 四坐:指四周座位上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当欲游南山行》是东汉曹植所作的一首诗。诗中以“东海广且深,由卑下百川。五岳虽高大,不逆垢与尘”六个精妙比喻开篇,结合议论与叙事,表达了希望当政者具备宽广胸襟,广泛招揽贤才,做到量才任用,充分发挥人才作用,避免人才闲置或偏废的愿望,进而稳固政权、强大国家。写作手法上,善用比喻,形象生动地阐明观点;叙事与议论结合,使情感与思想表达更为充分。该诗体现了曹植关注政治、渴望人才得以重用的抱负,展现其诗歌创作中积极用世的一面。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三国时期魏国诗人

曹植(192~232),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因富于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及曹丕、曹叡相继为帝,备受猜忌,郁郁而死。曹植与曹操、曹丕合称“三曹”。前期的文学创作多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如《白马篇》;后期作品,或诉说骨肉相残、屡遭疑忌之苦痛,或抒发有志不能施之悲愤,多忧患之辞和慷慨之音,语言风格上趋向沉郁内敛。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辞采华茂,对五言诗的发展有显著影响。也善辞赋、散文,《洛神赋》尤著名,代表建安辞赋创作最高成就。代表作品有《泰山梁甫吟》《赠白马王彪》《七步诗》《野田黄雀行》《与杨德祖书》等。著有《曹子建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咏怀诗。诗中以东海容纳百川、五岳不拒垢尘、良木需有洪条依托等六个比喻,结合议论与叙事,阐述希望当政者胸怀宽广,广纳贤才、量才任用,不偏废人才,借此巩固政权、强大国家,抒发了诗人对人才任用的思考与政治理想。

2. 写作手法

比喻:诗中以“东海广且深,由卑下百川。五岳虽高大,不逆垢与尘。良木不十围,洪条无所因”多个比喻,分别隐喻居高位者应谦卑下士、用人应舍短取长、自身需有足够条件作表率等观点,使抽象的用人理念和政治主张变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双关:“长者能博爱,天下寄其身”。“长者”在此处语含双关,一方面指仁厚君子,他们秉持博爱精神,是道德层面的楷模;另一方面指最高统治者,诗人希望统治者能如仁厚君子般有博爱情怀,广纳人才,让天下人能依托于其庇荫之下,表达了对理想执政者的期盼。

3. 分段赏析

“东海广且深,由卑下百川。五岳虽高大,不逆垢与尘。良木不十围,洪条无所因。长者能博爱,天下寄其身。”诗人连用三个比喻,“东海广且深,由卑下百川”,以东海因处低下接纳百川,隐喻居高位者应谦卑下士;“五岳虽高大,不逆垢与尘”,借五岳不拒尘垢,表明用人应舍短取长;“良木不十围,洪条无所因”,用良木需粗壮才能承载枝条,暗示自身需有足够条件作表率。接着引出“长者”,一语双关,既指统治者,也指仁厚君子,强调唯有具备博爱精神的统治者,才能让天下人愿意归附,为国家太平带来希望。此部分善用比喻,形象生动地表达用人理念与对统治者的期望。“大匠无弃材,船车用不均。锥刀各异能,何所独却前。嘉善而矜愚,大圣亦同然。”诗人以工匠不轻易弃材,船车用途不同,锥刀功能各异,强调应合理用人,大材大用,小材小用,不厚此薄彼。“嘉善而矜愚”用典,指出善者应嘉奖重用,能力不足者也应予以同情爱惜,伟大的统治者都应如此。此部分层层递进,从具体事例到理论阐述,深入论证用人之道,使主旨更加明晰。“仁者各寿考,四坐咸万年。”虽为习惯套语,但在此诗中,表达了作者的美好愿景。认为统治者若能践行前面所述的用人之道,成为“长者”“大匠”般的仁人,就会得到“善有善报”,不仅自己长寿,同座之人也会健康长寿。这并非单纯歌功颂德,而是寄希望于圣明君主出现,展现出诗人光明正大且深远的用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陶渊明《赠羊长史·并序》

下一篇:魏晋·陆机《百年歌十首(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