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美一人":这里有位美丽的姑娘,
"婉如清扬":眉目清秀真是漂亮。
# 清扬:水之清澈激扬。谓眼球明亮,宛如清水。引申为丰采,对人容颜的敬称。《诗·郑风·野有蔓草》:“有美一人,婉如清扬。”,婉:婉转。有说宛如。
"妍姿巧笑":她的姿态娇媚动人,
# 妍姿:巧美的身姿。妍,巧美。
"和媚心肠":笑容甜美,性格温和,心地善良。
# 和媚:和顺且迷人。温和美好。
"知音识曲":她精通音律,熟悉乐谱,
# 知音:知晓音律。
"善为乐方":精通乐律是个内行。
# 善为乐方:善于作为娱乐的一方。善于作为娱乐方式。善于把握音乐的法度。
"哀弦微妙":她弹哀曲传情微妙,
# 微妙:精微巧妙。精细巧妙。,哀弦:哀愁的弦乐声。指清商乐的弦乐。
"清气含芳":她弹清歌饱含芬芳。
# 清气:清秀之气质。吹奏清商曲的气息。指清商乐的管乐。
"流郑激楚":她活泼地演绎着郑国的曲调,激昂地演绎着楚国的旋律,
# 激楚:激扬高亢的楚乐。,流郑:流行的郑国乐曲。
"度宫中商":一切都和谐而流畅。
# 中商:正中商调。,度宫:度过宫调。滑过宫调。
"感心动耳":人们听了深受感动,
# 感心动耳:感动心和耳。
"绮丽难忘":那美妙的乐章久久难忘。
# 绮丽:华美艳丽;鲜明美丽。
"离鸟夕宿":离群鸟儿到了晚上,
# 夕宿:夜晚止宿。,离鸟:失群之鸟。蛮蛮。又名比翼鸟。《山海经·西山经》:“有鸟焉,其状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
"在彼中洲":睡在那个小洲中央,
# 中洲:河中绿洲。洲中。
"延颈鼓翼":伸伸脖子张张翅膀,
# 鼓翼:鼓动翅膀。,延颈:伸长头颈。
"悲鸣相求":发出凄凉的鸣叫声,呼唤着同伴。
# 相求:相互求配偶。,悲鸣:悲哀鸣叫。
"眷然顾之":恋恋不舍地四处张望,
# 顾之:顾盼于它。,眷然:回视貌。眷恋。顾念貌;依恋貌。
"使我心愁":让我心中涌起无限的惆怅。
"嗟尔昔人":回想起过去的人们,我不禁感叹,
# 昔人:从前的人。,嗟尔:嗟叹你。
"何以忘忧":他们怎能忘记那些忧伤的时刻。
# 忘忧:忘掉忧愁。,何以:为什么。用什么;怎么。
三国时魏国君主,文学家
曹丕(187~226),魏文帝,三国时魏国的建立者,文学家。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次子。在位期间,行九品中正制,确立和巩固士族门阀政治特权,得到世家大族支持。后代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建元黄初。曹丕与父曹操、弟曹植并称“三曹”。其工诗,长于写情,文风清丽婉约。诗作内容多为个人的喜怒哀乐,仅有的几首记事作品,抒发了“惆怅窃自怜,相痛惜”的凄凉感受。形式上受民歌影响,语言通俗,描写细致,其中《燕歌行》是文人七言诗的优秀之作。著有《魏文帝集》《典论·论文》。
1. 分段赏析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开篇以“有美一人”直指美人主体,“婉如清扬”运用比喻,以眉目清秀(清扬)形容其温婉气质。“婉”字暗含柔美仪态,“清”字突出眉眼神采,二者结合既写形貌,又暗示气质超凡,为全诗奠定典雅基调。“妍姿巧笑,和媚心肠” “妍姿”与“巧笑”从动态角度刻画:身姿曼妙,笑容灵动;“和媚心肠”转入内在,以“和”与“媚”的矛盾统一,塑造出外柔内慧的复杂形象。四句连用视觉、动态、心理描写,完成对理想化美人的立体塑造。“知音识曲,善为乐方” 由外貌转向才艺,点明美人通晓音律。“知音”呼应《列子》伯牙子期典故,暗含精神共鸣;“善为乐方”强调其音乐造诣的实践性。两句以理性表述冲淡前文的感性描摹,为下文音乐意象铺垫。“哀弦微妙,清气含芳” “哀弦”写乐声情感层次,“微妙”突技巧精微;“清气含芳”以嗅觉通感(芳)强化听觉体验(清气),将抽象乐声具象化。此联通过视听通感,赋予音乐以高洁属性,暗示美人精神境界的升华。“流郑激楚,度宫中商” “流郑”指郑国靡靡之音的绵延,“激楚”状楚地乐调的激昂,展现音乐风格的多样性;“度宫中商”以五音代指演奏技法娴熟。此联通过地域音乐元素的并置,凸显美人通晓南北曲风的全面技艺。“感心动耳,绮丽难忘” 总结音乐感染力:“感心”写深层情感共鸣,“动耳”强调感官冲击;“绮丽”总括前文音乐与美人的华美特质,“难忘”直抒诗人主观感受。此联收束音乐描写,引出下文情感转折。“离鸟夕宿,在彼中洲” 以《诗经·关雎》“中洲”意象起兴,用“离鸟”暗喻漂泊无依或求偶不得。夕阳栖息的静态画面,与“离”字形成张力,既暗示美人处境,又为下文“悲鸣相求”埋下伏笔。“延颈鼓翼,悲鸣相求” “延颈”“鼓翼”动态特写强化焦灼感,“悲鸣”将鸟拟人化,映射人类情感。此联以鸟喻人,通过求偶不得的意象,隐喻美人精神孤独或知音难觅的深层愁绪。“眷然顾之,使我心愁” 视角从鸟转回诗人,“眷然顾之”写凝视留恋,“心愁”点明情感内核。此联打破前文客观描写,直抒胸臆,将美人、音乐、孤鸟意象统一于“愁”的抒情主线。“嗟尔昔人,何以忘忧” 以感叹收束全诗。
2. 作品点评
有人评析说这前后是两首诗。这一判断值得商榷,因为前半首只是勾勒了一个女子的形象,而没有表明描绘这个女子形象用意何在。这首诗的问题在于前后半首之间缺少语意的链接,使其看起来如同断开的两首诗。只有最后两句才把前后半首连接在了一起。
上一篇:魏晋·曹植《仙人篇》
下一篇:魏晋·曹摅《答赵景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