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初生":万物初生,
# 厥初生:万物的刚刚产生。厥:其,此处指代万物。
"造化之陶物":化育万物,天地自然,
# 陶物:即造就万物。陶,制作瓦器,引申为化育、造就、培养等。,造化:天地自然。
"莫不有终期":终始循环,难道大自然就没有终结的时候吗。
# 终期:末日,灭亡。,莫不:不可能没有。双重否定,则为肯定之意。
"莫不有终期":自然万物都有自己的终期。
# 莫不有终期:重复上句,下“思想昆仑居”等句同此,均为乐府诗配乐时所需。
"圣贤不能免":即使是古代的圣贤也不能避免,
"何为怀此忧":那为什么还要为生命走向尽头而担忧呢?
# 何为:为何,为什么。
"愿螭龙之驾":但愿那无角的螭龙能为我驾车,
# 驾:拉车。,螭龙:传说中无角的龙。螭,《说文》云,“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从虫离声;或云无角曰螭。丑知切”。螭:传说中无角的龙。
"思想昆仑居":将我带到魂牵梦绕的昆仑山。
# 昆仑: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西方神山,被称为中国山脉的“太祖山”。有人认为此处昆仑暗指曹操寻得的风水宝地铧尖垴。
"思想昆仑居":心里想着神仙居住的昆仑山。
"见期于迂怪":期望看到山上的神灵怪异,
# 迂怪:神灵怪异。迂,《说文》云,“迂曲回避。其义一也,从辵,于声。忆俱切,五部”。,见期:期望见到。期,《说文》云,“会也。从月其声”。
"志意在蓬莱":我还有一个心愿是到海上去看一看蓬莱仙山。
# 蓬莱:古代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名,是仙人居住的三座神山之一,亦常泛指仙境。另一说,西汉元光二年(前133),汉武帝东巡至蓬莱,望神山不遇,筑一座小城命名为“蓬莱”。 今山东省烟台市下辖有蓬莱市。有人认为曹操以昆仑、蓬莱之际暗指魏国疆土。,志意:心愿。
"志意在蓬莱":我最大的心愿是到蓬莱仙山求得长生啊。
"周孔圣徂落":可是,品德高尚的周公和孔圣人也要死去,
# 徂落:同“殂落”,死亡。
"会稽以坟丘":会稽山上的坟茔就埋葬着大禹这样伟大的君主。
# 坟丘:指大禹的坟墓。今绍兴有禹陵。,会稽:此处指会稽山,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南部,是中国五大镇山之南镇。相传大禹东巡,在会稽山大会诸侯,病死后葬于会稽山。
"会稽以坟丘":大禹这样伟大的君主也埋葬在会稽山上。
"陶陶谁能度":古往今来,有谁能度过漫长的岁月,永世长存呢?
# 度:估计,推测。,陶陶:漫长的意思。此指漫长的岁月。一说快乐的样子。
"君子以弗忧":心胸旷达的人应该不会为死而感到担忧。
# 弗:不。,君子:指心胸宽广,有作为、有见识的人。
"年之暮奈何":不知不觉中已到了垂暮之年,
# 奈何:如何,怎么办。
"时过时来微":时间匆匆地过去,来日不多啊,这又有什么办法呢。
# 时过时来微:韶光易逝,来日无多,更应及时努力。时过,年华已逝,一作“过时”。时来,未来的时光;微,少。
东汉末政治家、文学家
曹操(155~220),东汉末政治家、文学家。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初举孝廉,在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过程中扩充军事力量,后迎献帝都许,逐步削平各方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北部,在赤壁之战中战败。后曹丕代汉,追谥其为武帝,世称魏武帝。曹操尤善诗,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汉末人民苦难,善用乐府古题描写现实生活。散文清峻整洁,部分诏令真率自然,具有通脱之风。代表作品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著有《魏武帝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描绘了诗人对生命有限性的深刻认知,从万物皆有终期谈到圣贤亦不能免,进而产生对超凡境界的向往,如想象乘螭龙驾车、居于昆仑与蓬莱仙境;体现了诗人虽知生命短暂却试图通过精神追求来超脱现实的复杂心境,以及对现实无奈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在面对人生暮年、时光流逝时,试图以豁达态度化解忧愁,却又难掩内心忧虑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生命无常的喟叹,也有对永恒境界的憧憬。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愿螭龙之驾”“思想昆仑居”“志意在蓬莱”,诗人渴望乘坐螭龙拉的车,向往居住在昆仑、蓬莱这些仙境之地,这些都是虚写。昆仑、蓬莱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是神话传说中的仙境,代表着一种超凡脱俗、永恒美好的境界。诗人通过想象自己能置身于这样的仙境,来表达对摆脱现实困境、追求永恒和自由的渴望。而“周孔圣徂落,会稽以坟丘”则是实写。周公、孔子这样的圣人都已逝去,他们的坟墓就在会稽,这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事物。诗人通过列举圣贤也无法逃脱死亡、最终归于尘土的事实,强调了生命的有限性和死亡的必然性,为前面虚写的对仙境的向往做了铺垫,使整首诗在虚幻的想象与现实的残酷之间形成对比,更深刻地体现出诗人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六句,说的是自然创造的万物,包括贤能的圣人都得面对死亡,死亡是必然的,不必为此悲伤。不过,受长生不死传说的影响,曹操产生了幻想。第二部分五句,就从现实转到了幻想的仙境,表达了对长寿的渴望。但仙境毕竟是虚幻的,所以第三部分六句又回到现实,指出周公、孔子和大禹这些圣人都去世了,说明没人能长生不老。明智的人不用为生命短暂而忧伤。最后两部分用两句来收尾,发出“年之暮奈何”的感慨,体现了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时光短暂的无奈。晚年的曹操越发感到,自己有生之年完成统一大业难度很大。这首诗就是他关于生命与神仙的思考。一方面,他也向往“螭龙拉车”,想生活在“昆仑”“蓬莱”这样的仙境;另一方面,他也很清醒,知道神仙世界只是幻想。因为“万物初始,皆有终期”,哪怕是圣贤也会死去,没人能超越。所以曹操自我安慰说“君子不必为此忧伤”。可他虽然明白这些道理,忧愁却依旧挥之不去。“忧”在诗中两次出现,“何为怀此忧”“君子以弗忧”。忧虑一直伴随着他,不会因为他的理性而消失。“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就像他心头永远的刺。这首诗把晚年曹操的心理世界清晰又真诚地展现出来,复杂又微妙。他有统一华夏的志向,可“万物都有尽头”,年迈的他还没有完成大业,所以想到昆仑、蓬莱找长生之法来实现抱负。但一回到现实,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又让他感叹“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叙事清晰,语言平实,重点突出,开头就很有特点。
# 此诗为曹操游仙诗代表作,真实地反映了一代政治家曹操希望完成统一大业,而又无法挽留时光的感伤。
现代山东大学教授张可礼等《曹操曹丕曹植集》
上一篇:魏晋·陆机《诗》
下一篇:魏晋·曹植《喜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