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有义士":关东各仗义之士,
# 义士:指起兵讨伐董卓的诸州郡将领。,关东:函谷关(今河南灵宝西南)以东。
"兴兵讨群凶":都起兵讨伐那些凶残的人。
# 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党羽。
"初期会盟津":最初约会各路将领订盟,
# 盟津:即孟津。,初期:本来期望。
"乃心在咸阳":义士同心讨伐长安董卓。
# 咸阳:秦时的都城,此借指长安,当时献帝被挟持到长安。,乃心:其心,指上文“义士”之心。
"军合力不齐":讨伐董卓的各路军队汇合以后,因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齐一,
# 力不齐:指讨伐董卓的诸州郡将领各有打算,力量不集中。齐:一致。
"踌躇而雁行":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
# 踌躇而雁行:此句倒装,正常语序当为“雁行而踌躇”。踌躇:犹豫不前。雁行(háng):飞雁的行列,形容诸军列阵后观望不前的样子。
"势利使人争":势利二字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
"嗣还自相戕":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
# 自相戕:自相残杀。当时盟军中的袁绍、公孙瓒等发生了内部的攻杀。,还:同“旋”,不久。,嗣:后来。
"淮南弟称号":袁绍的堂弟袁术在淮南称帝号,
# 淮南弟称号:指袁绍的异母弟袁术于建安二年(197)在淮南寿春(今安徽寿县)自立为帝。
"刻玺于北方":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
# 刻玺于北方:指初平二年(191)袁绍谋废献帝,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并刻制印玺。玺,印,秦以后专指皇帝用的印章。
"铠甲生虮虱":由于战争连续不断,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铠甲上生满了虮虱,
# 铠甲生虮虱:由于长年战争,战士们不脱战服,铠甲上都生了虱子。铠甲,古代的护身战服,金属制成的叫铠,皮革制成的叫甲。虮,虱卵。此句以下描写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给社会造成的巨大破坏。
"万姓以死亡":众多的百姓也因连年战乱而大批死亡。
# 以:因此。,万姓:百姓。
"白骨露于野":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
# 露:暴露。
"千里无鸡鸣":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
# 千里:方圆千里。
"生民百遗一":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
# 遗:剩下。,生民:百姓。
"念之断人肠":想到这里令人极度哀伤。
东汉末政治家、文学家
曹操(155~220),东汉末政治家、文学家。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初举孝廉,在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过程中扩充军事力量,后迎献帝都许,逐步削平各方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北部,在赤壁之战中战败。后曹丕代汉,追谥其为武帝,世称魏武帝。曹操尤善诗,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汉末人民苦难,善用乐府古题描写现实生活。散文清峻整洁,部分诏令真率自然,具有通脱之风。代表作品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著有《魏武帝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记录汉末军阀混战的五言律诗。描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百姓民不聊生的历史场景,深刻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对动荡的社会现实展开批判,抒发了诗人对百姓疾苦的悲悯和同情。
2. 写作手法
白描:全文运用了朴素的白描手法,没有刻意雕琢词句,而是用简洁有力的语言来表达。比如"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孟津,乃心在咸阳"这四句,语言通俗易懂,连贯流畅,生动地描绘了关东联军起兵时的浩大声势和正义之举,同时也鲜明地表达了诗人的爱憎态度。平实的语言刻画了联军内部的矛盾。比如"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这两句,生动地写出了将领们各怀私心、畏缩不前的状态。诗人对袁绍等人的讽刺是逐步展开的:开始称他们为"义士",说他们"乃心在咸阳",似乎要匡扶汉室;但从"踌躇而雁行"开始,就透露出他们军心涣散、怯于作战的问题。接着描写他们为争权夺利而内斗,最后揭露其称帝的野心。这种写法层层递进,但始终用直白的语言表达,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压抑不住的愤慨,军阀们的懦弱与丑恶也跃然纸上。诗人情感的强烈同样通过质朴的语言自然流露。如描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景象,直接陈述事实;最后说"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更是发自内心的悲痛,真实感人。
3. 分段赏析
首四句“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交代了背景:关东地区的将领们起兵讨伐祸国殃民的董卓集团。起初大家团结一致,想要恢复汉朝的统治。这里的"义士"和"群凶"等词语,表明曹操支持讨伐董卓,希望国家能够统一,以“义士讨凶”的正义性开篇,“会盟津”“心在咸阳”用典周武王伐纣与刘邦入关,暗示联军初心是为匡扶汉室。但“初期”二字已隐含对后续发展的批判,为下文转折埋下伏笔。中四句“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雁行”比喻联军貌合神离的阵势,“势利”直指人性贪欲,揭示诸侯从“讨凶”沦为“争利”的本质。动词“争”“戕”展现了军阀混战的野蛮。中间六句讲述了讨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联军内部矛盾重重,互相争斗。原因是袁术在淮南称帝,袁绍在北方密谋废立皇帝。这些人为了私利搞分裂,导致联军貌合神离,观望不前,甚至自相残杀。曹操对此感到悲愤和失望,特别批评了袁绍、袁术兄弟的行为此处运用对比手法,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强化了讽刺效果。后六句“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刻玺”二句聚焦袁术称帝、袁绍谋立刘虞的史实,以点带面揭露野心家的篡逆。“铠甲生虮虱”通过细节描写表明战争时间之久;末三句以“白骨”“无鸡鸣”的惨烈景象,与“百遗一”的夸张数字形成震撼对比。结句“断人肠”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形象。直接描写了战争带来的灾难:将士们长期作战,铠甲都生了虱子;百姓大量死亡,野外白骨成堆,方圆千里都听不到鸡叫声。面对这样凄惨的景象,曹操悲痛地写道:"一百个人里活下来的不到一个,想到这些就让人心碎。"这表达了他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也谴责了造成这些灾难的军阀。
4. 作品点评
全诗语言质朴刚健,白描手法却不失深意。以时间线串联场景,层层递进展现战争灾难,结尾的抒情体现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曹操作为政治家与诗人的双重身份,使作品既有史诗的厚重,又充满了人道主义。这首诗更深入地揭示了社会苦难的根源,更直白地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百姓的同情。曹操真正在政坛上崭露头角,是从跟随袁绍讨伐董卓开始的。诗中描写的内容都是他的亲身经历。因为作者有切身的体会,所以诗中反映的社会现实更加真实,表达的情感也更为强烈。
# “关东有义士”四句,古甚,似《书》、《诰》、《誓》。“军合力不齐”二句,写群力牵制,不能成功,尽此五字,即此老赤壁之败,亦未免坐此,又云:看尽乱世群雄情形,本初、公路、景升辈落其目中掌中久矣。
明钟惺《古诗归》
# “军合”四句,足尽诸人心事。“白骨”四句悲凉,笔下整严,老气无敌。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 此叹二袁辈讨董卓,以不和滋变,乱益甚也。首四,就本初讨逆初心说起,欲抑先扬,作一开势。“军合”六句,转笔接叙当时诸路兵起,迟疑起衅,公路竟至僭号之事。“铠甲”四句,正写诸路兵乱之惨。末二,结到感伤,重在生民涂炭。又云:二章皆赋当时之事,而借此旧题,盖亦有故。《薤露》、《蒿里》本送葬哀挽之辞,用以伤乱后丧亡,固无不可。且上章执君杀主,意重在上之人。下章万姓死亡,意重在下之人,又恰与《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两相配合,勿徒以创格目之。
清张玉榖《古诗赏析》
# 余按此诗全在“淮南弟称号”一下八句,即桓温谓王敦“可儿,可儿”之意。老瞒不自觉其捉鼻也。
清宋长白《柳亭诗话》卷十二
# “铠甲”四句,极写乱伤之惨,而诗则真朴雄阔远大。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上一篇:魏晋·佚名《大洞真经诗》
下一篇:魏晋·佚名《京师为周举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