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āo
xíng

朝代:汉作者:曹操浏览量:1
guān
dōng
yǒu
shì
xīng
bīng
tǎo
qún
xiōng
chū
huì
méng
jīn
nǎi
xīn
zài
xián
yáng
jūn
chóu
chú
ér
yàn
háng
shì
shǐ
使
rén
zhēng
xuán
xiāng
qiāng
huái
nán
chēng
hào
běi
fāng
kǎi
jiǎ
shēng
shī
wàn
xìng
wáng
bái
qiān
míng
shēng
mín
bǎi
niàn
zhī
duàn
rén
cháng

译文

关东的诸州郡将领,都起兵讨伐那些凶残的人。最初约会各路将领订盟,同心讨伐长安董卓。各军兵力聚合却心不齐,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势利二字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袁绍的堂弟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由于战争连续不断,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铠甲上生满了虮虱,众多的百姓也因连年战乱而大批死亡。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想到这里令人极度哀伤。

逐句剖析

"关东有义士":关东的诸州郡将领,

# 义士:指起兵讨伐董卓的诸州郡将领。,关东:函谷关(今河南灵宝西南)以东。

"兴兵讨群凶":都起兵讨伐那些凶残的人。

# 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党羽。

"初期会盟津":最初约会各路将领订盟,

# 盟津:即孟津(今河南孟县南)。相传周武王伐纣时曾在此大会八百诸侯,此处借指本来期望关东诸将也能像武王伐纣会合的八百诸侯那样同心协力。,初期:本来期望。

"乃心在咸阳":同心讨伐长安董卓。

# 咸阳:秦时的都城,此借指长安,当时献帝被挟持到长安。,乃心:其心,指上文“义士”之心。

"军合力不齐":各军兵力聚合却心不齐,

# 力不齐:指讨伐董卓的诸州郡将领各有打算,力量不集中。齐:一致。

"踌躇而雁行":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

# 雁行:飞雁的行列,形容诸军列阵后观望不前的样子。此句倒装,正常语序当为“雁行而踌躇”。,踌躇:犹豫不前。

"势利使人争":势利二字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

"嗣还自相戕":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

# 自相戕:自相残杀。当时盟军中的袁绍、公孙瓒等发生了内部的攻杀。,还:同“旋”,不久。,嗣:后来。随后。

"淮南弟称号":袁绍的堂弟袁术在淮南称帝号,

# 淮南弟称号:指袁绍的异母弟袁术于公元197年(建安二年)在淮南寿春(今安徽寿县)自立为帝。

"刻玺于北方":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

# 刻玺于北方:指公元191年(初平二年)袁绍谋废献帝,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并刻制印玺。玺,印,秦以后专指皇帝用的印章。

"铠甲生虮虱":由于战争连续不断,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铠甲上生满了虮虱,

# 铠甲生虮虱:由于长年战争,战士们不脱战服,铠甲上都生了虱子。铠甲,古代的护身战服。铠,就是甲。虮,虱卵。

"万姓以死亡":众多的百姓也因连年战乱而大批死亡。

# 以:因此。,万姓:百姓。

"白骨露于野":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

# 露:暴露。

"千里无鸡鸣":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

# 千里:方圆千里。

"生民百遗一":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

# 遗:剩下。,生民:百姓。

"念之断人肠":想到这里令人极度哀伤。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蒿里行》是汉末曹操以乐府旧题创作的纪实诗作,生动再现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黑暗现实,被视作“汉末实录”的“诗史”。诗人借古题写时事,以质朴沉郁的笔触,先叙关东义士起兵讨董的初始愿景,再揭联军因势利之争自相残杀的分裂真相,最终聚焦战争致使“万姓死亡”“千里无鸡鸣”的惨烈景象,既深刻批判了军阀祸国殃民的罪行,又饱含对苦难百姓的悲悯同情。全诗熔典故、史实与白描于一炉,以民歌式的直白语言构建悲壮气象,在展现政治家军事家忧患意识的同时,通过“铠甲生虮虱”等具象场景的刻画,将历史沧桑与民生疾苦凝结为沉郁顿挫的诗行,尽显曹操“古直悲凉”的独特诗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汉末政治家、文学家

曹操(155~220),东汉末政治家、文学家。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初举孝廉,在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过程中扩充军事力量,后迎献帝都许,逐步削平各方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北部,在赤壁之战中战败。后曹丕代汉,追谥其为武帝,世称魏武帝。曹操尤善诗,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汉末人民苦难,善用乐府古题描写现实生活。散文清峻整洁,部分诏令真率自然,具有通脱之风。代表作品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著有《魏武帝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东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驾崩,少帝刘辩登基,何进等人谋划诛杀宦官,计划未能成功,反被宦官杀害;袁绍、袁术出兵击杀宦官,朝廷陷入混乱;董卓率领军队进入京城,赶走袁绍、袁术,废黜刘辩,改立刘协为帝(即汉献帝),独自掌控了朝政大权。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袁术、韩馥、孔伷等东方各路军阀一同起兵,推举袁绍为盟主,曹操担任奋威将军,联合兵力向西进军讨伐董卓。不过,这支联军中的将领们各自怀有私心,都想借这个机会扩充自己的势力,所以不能同心协力,共同对抗董卓。当董卓率领军队驻守洛阳来抵御关东的联军时,各路兵马都徘徊观望,不敢前进,生怕损耗了自己的军事力量。据史料记载,当时没有谁敢带头与董卓交战,曹操对联军按兵不动的做法十分不满,于是亲自率领三千人马在荥阳迎战董卓的部将徐荣,虽然这场战斗失败了,但却体现出曹操的胆识以及在这一历史动荡时期所持有的正义立场。不久之后,讨伐董卓的联军因为各自争夺权势利益,变得四分五裂,相互攻打杀戮,其中主要的就有袁绍、韩馥、公孙瓒等部队,从此开启了汉末长期的军阀混战局面,导致百姓大量死亡,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这首诗就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反映。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汉末战乱题材的乐府诗,借关东义士会盟讨董时的貌合神离、军阀因势利内斗自相残杀的混乱场景,以及铠甲生虱的战场惨状、白骨遍野的荒败景象、千里无鸡鸣的死寂原野,写出了汉末军阀混战给社会带来的毁灭性灾难。

2. 写作手法

用典:“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会盟津”化用周武王伐纣时在孟津会盟诸侯的典故,“在咸阳”暗用刘邦率军进入咸阳推翻秦朝的典故。诗句借这两个典故,表明关东联军最初像武王会盟、刘邦灭秦一样,有会合讨逆、匡扶汉室的意图,以此反衬后来联军的分裂与变质。直抒胸臆:“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直接抒发对百姓惨状的痛心,将诗人目睹战乱后民生凋敝的悲恸之情直白道出,情感强烈而真挚。白描:“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以简练笔墨勾勒荒野白骨、千里死寂的景象,不加修饰却尽显战乱的残酷,画面感极强。

3. 分段赏析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开篇诗人便点明关东诸多州郡将领,纷纷举兵,意图讨伐以董卓为首的一众凶残暴虐之徒。彼时董卓权倾朝野,废少帝、立献帝,把控朝堂,其恶行引发天下共愤,关东义士的起兵,看似是一场匡扶汉室、讨伐逆贼的正义之举,拉开了反抗董卓暴政的序幕,也让深陷黑暗的天下百姓看到一丝曙光。“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这里运用了武王伐纣于孟津会盟,最终推翻商朝,以及刘邦、项羽攻入咸阳推翻暴秦的典故。曹操以古喻今,表明诸侯们起初订立盟约时,皆怀着如先贤般的壮志,期望齐心协力,直捣董卓所在的长安,将其势力连根拔起,复兴汉室,恢复朝堂的清明与秩序。此时的曹操,内心满是对正义联盟的期待,也对讨伐董卓、拯救天下寄予厚望。“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局势急转直下。原本看似团结的联军,各怀鬼胎,因个人私利与势力争夺,无法真正凝聚力量。他们相互观望,谁都不愿率先出兵,生怕损耗自身实力,行军时如同大雁般排着松散的队伍,毫无进取之心。在利益的驱使下,诸侯们的矛盾逐渐激化,很快便从对董卓的讨伐,演变成了内部的自相残杀。像袁绍与公孙瓒之间的攻伐,便是这种混乱局面的典型写照,曹操眼中的正义联盟,瞬间土崩瓦解,沦为了争权夺利的闹剧。“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此句进一步揭露了诸侯们的狼子野心。袁绍之弟袁术,在淮南公然称帝,妄图登上皇位,享受至高无上的权力;而袁绍则在北方私刻玉玺,谋划废掉汉献帝,另立汉室宗亲刘虞为帝,行分裂国家、自立为王之事。他们表面打着讨伐董卓、匡扶汉室的旗号,实则早已将国家大义抛诸脑后,一心只为满足自己的称帝野心,这种行径令曹操深感不齿与痛心,也让天下局势变得更加混乱不堪。“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战争的残酷在此处尽显。由于连年征战,将士们长期身着铠甲,无法正常换洗,铠甲上甚至生出了虮虱,可见战争持续之久、条件之艰苦。而在这无休止的战乱中,无辜的百姓更是深受其害,大批民众在兵燹中丧生,生活陷入绝境。曹操将目光从军阀混战转向了底层百姓,深刻地揭示了战争对人民生命的无情摧残,也为下文对百姓悲惨境遇的进一步描写做了铺垫。“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诗人用极为沉痛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惨绝人寰的画面。荒野之上,累累白骨暴露在外,无人掩埋,一片死寂;放眼千里,不见人烟,往昔热闹的村落变得冷冷清清,甚至连一声鸡鸣都听不到,曾经生机勃勃的大地,如今沦为了人间炼狱。在这场战乱中,百姓十不存一,幸存者寥寥无几。曹操目睹这样的景象,内心痛苦万分,肝肠寸断。这几句诗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破坏、给人民造成的深重苦难,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军阀混战的无比愤慨,也让读者深切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悲凉与绝望。

4. 作品点评

此诗以白描手法实录汉末史实,语言简洁明快,直抒胸臆,于质朴中见深沉力量。全诗不事雕琢却句句切中要害,如史家实录般还原历史真相,又以赤子之心灌注情感,于明快有力的语言中展现出沉郁悲怆的气韵,堪称汉末乱世的真实缩影与诗人忧国忧民情怀的自然迸发。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关东有义士”四句,古甚,似《书》、《诰》、《誓》。“军合力不齐”二句,写群力牵制,不能成功,尽此五字,即此老赤壁之败,亦未免坐此,又云:看尽乱世群雄情形,本初、公路、景升辈落其目中掌中久矣。

明钟惺《古诗归》

# “军合”四句,足尽诸人心事。“白骨”四句悲凉,笔下整严,老气无敌。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 余按此诗全在“淮南弟称号”一下八句,即桓温谓王敦“可儿,可儿”之意。老瞒不自觉其捉鼻也。

清宋长白《柳亭诗话》卷十二

# “铠甲”四句,极写乱伤之惨,而诗则真朴雄阔远大。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此叹二袁辈讨董卓,以不和滋变,乱益甚也。首四,就本初讨逆初心说起,欲抑先扬,作一开势。“军合”六句,转笔接叙当时诸路兵起,迟疑起衅,公路竟至僭号之事。“铠甲”四句,正写诸路兵乱之惨。末二,结到感伤,重在生民涂炭。又云:二章皆赋当时之事,而借此旧题,盖亦有故。《薤露》《蒿里》本送葬哀挽之辞,用以伤乱后丧亡,固无不可。且上章执君杀主,意重在上之人。下章万姓死亡,意重在下之人,又恰与《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两相配合,勿徒以创格目之。

清张玉榖《古诗赏析》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汉·佚名《古诗十九首(其八)》

下一篇:汉·司马相如《上林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