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公亶甫":古公亶甫积德行义,
# 古公亶甫:亦作“亶甫”。周文王的祖父,周武王追尊为太王。亶,忠厚、诚信、实在的意思。
"积德垂仁":因广施仁爱,得到老百姓的拥护。
# 垂仁:施仁爱。垂降仁爱。,积德:积累仁政或善行。
"思弘一道":一心想着发扬光大后稷、公刘广施仁政的治国方略。
# 一道:道家天一为尊的思想。专一天道也。唯我为一为大。,思弘:思想弘扬。
"哲王于豳":古公亶甫迁徙到豳地以后,成为受大家爱戴的贤明君主。
# 豳:豳州。古地名,在今中国陕西省旬邑县西南。同“邠”。今陕西郴县。,哲王:贤明圣哲的君主。
"太伯仲雍":太伯和仲雍都有王者仁义的德行。
# 太伯仲雍:《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犇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然登位,这就是王季,而姬昌就是文王。太伯逃奔到荆蛮,自称句吴。荆蛮人钦佩他的品德高尚,追随并且归附他的有上千家,被拥立为吴太伯。太伯卒,无子,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后成为礼让天下的典范典故。
"王德之仁":让国的德行流传百世。
# 王德:王者之德行。
"行施百世":他们来到南方之后,尊重当地的风俗,
# 行施:犹施行。行使布施。
"断发文身":剪断了头发,在身上刺上了花纹。
# 文身:纹身。在身体上刺画有色的花纹或图案。意喻野蛮。,断发:截短头发;剪断头发。人之发肤授于父母。短发意为不孝。
"伯夷叔齐":伯夷和叔齐,
# 伯夷叔齐: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
"古之遗贤":古代的圣贤。
# 遗贤:遗留下来的贤人。
"让国不用":他们互相让国,不为世用,
# 不用:不采用。不听从;不采纳。,让国:礼让国家。礼让王位。
"饿殂首山":饿死在首阳山上。
# 首山:首阳山。陕西省周至县首阳山。,饿殂:饿死。
"智哉山甫":仲山甫是多么地有智慧啊,
# 山甫:即仲山甫。周宣王时的贤臣。后因用以代称贤臣。,智哉:智慧啊。
"相彼宣王":他辅佐周宣王,从而使周王朝出现了中兴的局面。
# 宣王:周宣王。,相彼:任宰相辅助那。
"何用杜伯":为什么杀害杜伯,
# 杜伯:为杜地(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的领主。周宣王大夫,无辜被杀,死后魂射王于鄗。
"累我圣贤":就会损害周宣王和仲山甫君臣的好名声呢?
# 圣贤:圣贤的大王。指周宣王。,累:累及。拖累于。
"齐桓之霸":齐桓公称霸,
# 齐桓: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吕氏,名小白。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
"赖得仲父":依靠的是管仲。
# 仲父:春秋时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杨倞注:“仲者,夷吾之字;父者,事之如父。”后因用以称管仲。,赖得:依赖着。
"后任竖刁":后来,齐桓公任用小人竖刁,他的五个儿子又争权夺利,
# 竖刁:春秋时齐桓公的宦官寺人貂谀事桓公,颇受宠信。桓公卒,诸公子争立,寺人貂等恃宠争权,杀群吏,立公子无亏,齐国因此发生内乱。后世用“竖刁”或“竖刀”蔑称寺人貂。亦以泛指阉宦奸臣。
"虫流出户":致使齐桓公死后无人收敛,尸体腐烂后生出的蛆虫爬到门外。
# 虫流:春秋齐桓公不听管仲的话,任用竖刁,专权乱政。桓公死,诸子争立,陈尸三月不收,尸虫流出户外。后因以“虫流”为死不得葬的典实。
"晏子平仲":晏婴
# 晏子平仲:名婴,字仲,习惯上多称平仲,春秋后期齐国的国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积德兼仁":广积善德,而且具有仁义的品质。
# 兼仁:兼有仁义。
"与世沉德":他在世上保持高洁的德行,
# 沉德:谓丧失道德。,与世:举世。随着人世。与世沉浮,随波逐流。
"未必思命":从没有考虑过要做一些迎合君主的事情。
# 思命:思虑自己的性命。当崔杼杀死齐庄公时晏子临危不惧怒斥于他。不怕死也。,未必:不一定。
"仲尼之世":孔子生活的时代,
# 仲尼之世:孔子的时代。春秋时期也。仲尼:孔子的字。孔子名丘,春秋鲁国人。
"王国为君":王室衰微,出现了诸侯打着周天子的旗号称霸的局面。
# 王国为君:称王于国家。有说‘主国’。主持国政,为君:为了国君。
"随制饮酒":管仲平定西戎有功,周天子用上卿之礼招待他,他只接受下卿之礼,饮酒时不越制度。
# 随制:随着制度。按照制度。随便制度。
"扬波使官":君子听说后,高度赞扬管仲。
# 使官:使用官员。使臣。“扬波使官”与“随制饮酒”意思差不多。在官职、体制之内施用权力,催动内心扬起波澜以完成此官职之责。概乎此意也。,扬波:掀起波浪。比喻内心激荡。有说‘扬彼’。
东汉末政治家、文学家
曹操(155~220),东汉末政治家、文学家。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初举孝廉,在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过程中扩充军事力量,后迎献帝都许,逐步削平各方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北部,在赤壁之战中战败。后曹丕代汉,追谥其为武帝,世称魏武帝。曹操尤善诗,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汉末人民苦难,善用乐府古题描写现实生活。散文清峻整洁,部分诏令真率自然,具有通脱之风。代表作品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著有《魏武帝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体诗,也是一首怀古诗。借古贤事迹表达了对高尚品德的赞美,批判当时政治乱象,质疑世俗享乐生活方式。
2. 分段赏析
古公亶甫,积德垂仁——古公亶甫,德行昭彰,以仁爱之心广施德政,深得百姓拥戴。作为周文王的祖父,"古公"是其称号,后世尊称为"太王"。《史记·周本纪》记载,他延续后稷、公刘的治国之道,当戎狄来犯索求财物,他慨然予之;当对方觊觎土地百姓,他不愿百姓因己流血,毅然率族迁徙至岐下。此举不仅引得豳地民众举家追随,更令周边邦国慕其仁德纷纷归附。思弘一道,哲王于豳——他一心传承并弘扬仁政之道,迁居豳地后,凭借贤明的治理,成为备受尊崇的君主。"弘"即发扬光大之意,"一道"指的是行仁义、施德政的治国理念。正如《汉书》所言,圣君治国,皆守此道。太伯仲雍,王德之仁。行施百世,断发文身——太伯与仲雍,尽显王者仁风。作为古公亶甫的长子和次子,他们洞察父亲欲传位于季历及其子姬昌的心意,毅然远走荆蛮之地。不仅主动让出继承权,还入乡随俗,断发纹身,这种让贤之举,历经百世仍为人传颂。伯夷叔齐,古之遗贤。让国不用,饿殂首山。——伯夷、叔齐堪称古代贤德典范。作为孤竹君的长子与幼子,父亲去世后,兄弟二人相互推让君位,最终弃国而去。他们秉持高洁操守,不仕周朝,甘愿饿死在首阳山上,其清逸品格被孟子赞为"圣之清者"。智哉山甫,相彼宣王。何用杜伯,累我圣贤——仲山甫智慧超群,作为周宣王的肱骨之臣,辅佐君王实现了周室中兴。然而,周宣王听信谗言错杀大臣杜伯,此举不仅让贤良蒙冤,更损害了君臣的贤明声誉。齐桓之霸,赖得仲父。后任竖刁,虫流出户——齐桓公成就霸业,全赖管仲辅佐。管仲被尊称为"仲父",其治国方略让齐国崛起。可惜桓公晚年不听管仲遗言,重用竖刁等奸佞,导致诸子争位。桓公死后无人收殓,尸体腐烂生蛆,景象凄惨,印证了用人失当的恶果。晏子平仲,积德兼仁。与世沈德,未必思命——晏婴,字平仲,以仁德著称于世。历仕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始终秉持节俭谦逊的作风。在朝为官,他直言敢谏;面对无道之政,亦能坚守原则。无论时局如何,始终保持高洁品行,从不阿谀奉承。仲尼之世,王国为君。随制饮酒,扬波使臣——孔子所处的时代,周王室衰微,诸侯纷纷以天子之名争霸天下。而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后,面对周天子的厚赏,严守礼制,只接受下卿之礼,饮酒亦不越规。这种恪守礼制的行为,赢得了君子的一致赞誉。
3. 作品点评
诗具有咏史的品质。在这首诗中,诗人一是赞美了开创周王朝基业的古公亶甫,表明以德服人的政治态度;二是在赞扬太伯、仲雍、伯夷、叔齐等让国的品质时,提出以古人风范律己的思想;三是用周宣王、齐桓公任用小人之事,思考其身亡国乱的经验教训;四是通过赞扬晏婴、管仲,表明尊奉汉室、谦虚礼让的政治态度。其中,暗寓了诗人以晏婴、管仲自居的心意。也就是说,咏古的目的旨在抒写情怀。
上一篇:魏晋·曹植《平陵东行》
下一篇:魏晋·曹丕《猛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