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西伯昌":姬昌受封为西伯侯时,
# 周西伯昌:即周文王,名昌,姬姓。殷商时居于岐山之下,被封为西伯,即西方诸侯的首领。
"怀此圣德":具有聪明的才智和美德。
"三分天下":殷朝土地若分三份的话,
# 三分天下:相传当时天下分为九州,周文王统辖六州,所以孔子有“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之说。曹操在此亦说“三分天下,而有其二”,是说献帝之世,之所以尚能保持刘汉统绪,是他在不遗余力而努力维护的结果。
"而有其二":他就占有其中的两份。
"修奉贡献":准备贡品来供奉朝堂,
# 修奉贡献:谓当周文王三分天下,已有其二的情势下,仍遵命唯谨,持守臣礼,毫无不臣行为,应给朝廷供给的所需物资,都能按时保质保量奉献。贡献,谓进奉,进贡。《荀子·正论》谓“夫是之谓视形势而制械用,称远近而等贡献。”臣节,臣子的礼节、职分。隆,一作“坠”。
"臣节不隆":不失为臣子应尽的本分。
# 隆:一作“坠”。,臣节:臣子的礼节、职分。
"崇侯谗之":只因为崇侯进谏谗言,
# 崇侯谗之:商纣王听信崇侯虎谗言,把西伯姬昌囚禁在羑里(今河南汤阴)。这两句即指此事。但曹操在此并非一般性的用典,而是暗示他觉察出献帝皇后伏氏及其父屯骑校尉伏完曾勾结董承计诛曹操事。
"是以拘系":而蒙受不白之冤受拘禁。
"后见赦原":之后因为送礼而赦免,
# 赦原:赦免原谅其过。商纣王欲证姬昌是否有圣人之能,便杀质于殷的姬昌长子伯邑考,并烹为羹以赐之。姬昌知纣王意,忍悲喜而食羹。纣王据此以为西伯并无圣能,便生赦意。又经西伯之臣闳夭、散宜生等人营救,于是西伯被赦。,见:被。
"赐之斧钺":被赐予斧钺,
# 赐之斧钺:西伯姬昌被释放后,向纣王献出洛西之地,以表示效忠,并请求废除炮烙之刑。纣王以为姬昌诚信,许其所请,且赐弓、矢、斧、钺,授专征之权。《竹书纪年》帝辛三十三年:“王锡命西伯得专征伐。”建安十八年(213)五月汉献帝曾下诏“君(曹操)纠虔天刑,章厥有罪,犯关干纪,莫不诛殛”。曹操在此举文王故事,实为自赞献帝诏己得专征伐甚宜。钺(yuè),古代兵器,形状像板斧而较大。征伐,一作“专征”,古代帝王授予诸侯,将帅掌握军旅的特权,不待天子之命,得自专征伐。
"得使征伐":拥有征伐的权力。
# 征伐:一作“专征”古代帝王授予诸侯、将帅掌握军旅的特权,不待天子之命,得自专征伐。
"为仲尼所称":孔子对他交口称赞,
# 为仲尼所称:指孔子赞美周文王。仲尼,孔子字。
"达及德行":那是有他品德高尚的原因。
# 达:显贵。曹操举文王例以证明他自己正在效法周文王,也是三分天下有其二而能忠心事汉,喻自德足堪与周文王相伯仲。
"犹奉事殷":自始至终尊奉殷帝,
# 殷:朝代名,即商。商的第十代君王盘庚从奄(今山东曲阜)迁都于殷邑(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因而商也被称为殷。
"论叙其美":他的美名后世千古永流传。
"齐桓之功":齐桓公拥护周朝建立伟业,
# 齐桓之功:齐桓公的功绩,就在于创造了“为霸之道”。齐桓即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在位时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国力富强,并以“尊王攘夷”相号召,帮助燕国打败北戎,营救邢卫两国,制止了戎狄对中原的进攻,联合中原诸侯进攻蔡楚,和楚国会盟于召陵(今河南郾城东北),还安定东周王室的内乱,多次大会诸侯,订立盟约,成为春秋时的第一个霸主。称赞齐桓公的“为霸之道”,就是看重“尊王攘夷”之道。可以说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之计就是对齐桓公“尊王攘夷”谋略的发挥和发展。
"为霸之首":使其成为诸侯之首。
"九合诸侯":聚合诸侯捍卫国土,
# 九合诸侯:春秋时齐桓公根据管仲提出的“尊王攘夷”“取信诸侯”的宏观图霸方略,曾采取了八条措施。在此八项措施的基础上围绕解决团结中原诸侯,与楚争斗,稳定周室等大的国际政治军事争端。先后组织举行了十五次会盟。其中意义重大的有九次,即“九合诸侯”。周襄王二年(前650),王子带勾结戎狄攻入王城(今河南洛阳),焚东门。齐桓公使管仲会秦、晋伐戎之师并戍守周室。此即“一匡天下”。一说“一匡天下”指定周太子位事。
"一匡天下":匡扶正义成就了千秋功业。
# 一匡天下:周襄王二年(前650年),王子带勾结戎狄攻入王城(今河南洛阳),焚东门。齐桓公使管仲会秦、晋伐戎之师并戍守周室。此即“一匡天下”。一说“一匡天下”指定周太子位事。
"一匡天下":号令诸侯以匡扶周室基业,
"不以兵车":所依靠的并非武力。
# 不以兵车:指齐桓公称诸侯以匡周室,主要靠的不是武力,主要靠的完全落实了取信于诸侯和周室的如前所述的八条得力措施。
"正而不谲":公正磊落又不欺不诈,
# 正而不谲:《中国历代战争史·齐桓公之霸业》:“中原诸侯皆崇信齐桓公,怀德畏威。”“在周室衰歇以后,中原得免陷于崩溃者,实皆由于齐桓公创导霸业之力。”又“桓公为人,豁达有大度。”管仲评齐桓公:“无小智惕而有大虑。”诸论即是曹操所指的“正而不谲”意。“归鲁之侵地常潜。归卫之侵地吉台,原始、柒里。归燕之侵地柴夫,吠狗。”此皆齐桓公“正而不谲”之重大史实。谲(jué),诡诈。
"其德传称":美好的德行被口口相传。
"孔子所叹":孔子盛赞,
# 孔子所叹:夷吾,即管仲,春秋时期政治家。《论语·宪问》:“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又谓:“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这是孔子在纂修春秋史时,唯独推崇齐桓公与管仲之功的赞词。
"并称夷吾":齐桓公与管仲,
"民受其恩":使百姓都受到了恩惠。
"赐与庙胙":天子恩赐鱼肉给齐桓公,
# 庙胙:祭祀用的肉。胙,古代祭祀时供的肉。《左传·僖公四年》:“太子祭于曲沃,归胙于公。”
"命无下拜":让他不用行礼就领受。
"小白不敢尔":桓公称小白卑微不敢,
# 尔:这样。,小白:齐桓公名。吕世安《中华全史演义》:“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襄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对曰:‘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下拜登受。”此即曹操所指的齐桓公虽有大功于周,却不敢受周襄王所赐之大礼事。
"天威在颜咫尺":天子威严犹在咫尺之前。
# 天威在颜咫尺:写自己对刘汉皇帝诚惶诚恐,遵命唯谨貌,表示虽有功而不失臣节,表示要像齐桓公一样维护周王的尊严。天威,天子的威严。《尚书·泰誓上》:“肃将天威。”引申指帝王的威严。在颜,即不违颜意,即特别亲切地感受到了天子的威严。咫尺,指距离很近。《左传·僖公九年》:“天威不违颜咫尺。”
"晋文亦霸":晋文公继承后称霸主,
# 晋文亦霸:晋文即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曾出奔在外十九年,六十二岁时由秦送回即位。即位后整顿内政,增强军队,使国力强盛,又平定周的内乱,迎接周襄王复位,以“尊王”相号召。城濮之战,大胜楚军并在践土(今河南荥阳东北)大会诸侯,成为霸主。
"躬奉天王":也亲自前来尊奉周天子。
"受赐圭瓒":收到了赏赐的玉器,
# 受赐圭瓒:珪瓒(zàn),古代的一种玉制酒器。鬯(chàng),古代祭祀用的酒。彤弓,朱红色的弓。古代诸侯有大功时,天子赏赐弓矢,使“专征伐”,彤弓就是其中之一。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四月六日至四月十日五天之内以晋、秦、齐、宋多国部队九万人,一举击溃楚军十一万人,大获全胜。周襄王为嘉奖其劳,于五月十六日在践土王宫接受朝觐时,赐给晋文公如下奖品:大辂之服,戎辂之服,彤弓一百,玄弓一,矢一千,秬鬯一卣,虎贲三百人。
"秬鬯彤弓":美酒和朱红色的弓,
"卢弓矢千":大批弓箭,
# 矢千:一千支箭。矢,即箭。,卢弓:形似戟的一种弓。
"虎贲三百人":武士有三百人。
# 虎贲:勇士,武士。
"威服诸侯":自此晋文公威镇诸侯,
# 威服诸侯: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大胜楚军,于周襄王二十年(前632)五月十四日以战楚得胜之师率晋、宋、齐、鲁、郑、陈、蔡、邾、莒等国在践土会盟,并向周襄王献上楚国的战车和俘虏。周襄王命尹氏、王子虎、内史叔兴父,以策命晋侯为侯伯,即为诸侯之长。周襄王慰劳道:“自伯舅(齐桓公)即世,荆楚复强,凭陵中夏,得叔父仗仪翦伐以尊王室,自文武以下皆赖叔父之休,岂惟朕躬。”又慰嘱:“王请叔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各国诸侯亦公认晋文公为霸主。
"师之所尊":被当作师者榜样受尊重。
"八方闻之":他的威名传遍了四海八方,
# 八方闻之:《中国历代战争史·晋楚城濮之战》:“晋文公一战定霸,业绩辉煌,盖自齐桓公殂谢以来未有之盛也。”亚,次于。
"名亚齐桓":德名仅次于齐桓公。
"河阳之会":召天子到河阳,
# 河阳之会:河阳,古县名,春秋晋邑(今河南孟县西)。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十月,因许国附楚,晋文公率晋、宋、齐、鲁、郑、陈、蔡、邾、莒、秦诸侯盟于温(古国名,建都于温)即河阳(今河南孟州西)。晋文公这次大会诸侯,并召请周王到河阳之举,名为朝见周王,实际上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诈称周王":他佯称周王巡狩,
"是其名纷葩":成人生污点。
# 纷葩:亦作“芬葩”。多貌,盛貌。葩,花。马融《长笛赋》:“纷葩料漫,诚可喜也。”此处用“纷葩”意在形容晋文公河阳之会后,因诸侯召天子,谲而不正,致使舆论哗然,沸沸扬扬,批评其导致的不良社会效应。,是以:一作是。
东汉末政治家、文学家
曹操(155~220),东汉末政治家、文学家。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初举孝廉,在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过程中扩充军事力量,后迎献帝都许,逐步削平各方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北部,在赤壁之战中战败。后曹丕代汉,追谥其为武帝,世称魏武帝。曹操尤善诗,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汉末人民苦难,善用乐府古题描写现实生活。散文清峻整洁,部分诏令真率自然,具有通脱之风。代表作品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著有《魏武帝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权臣忠贞的咏史诗,借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而仍事殷”的典故,暗喻曹操虽权倾朝野却恪守臣节的姿态;以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的德治,对应其“设天子旌旗”仍守君臣名分的政治自证;更通过晋文公“诈称周王”的争议,反衬自身“尊奉天子”的正当性。
2. 写作手法
对比:“晋文亦霸,躬奉天王。受赐珪瓒,鬯彤弓。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威服诸侯,师之所尊。八方闻之,名亚齐桓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运用对比,“躬奉天王”四字勾勒出晋文公对周王室表面尊崇的姿态,通过“受赐珪瓒,鬯彤弓”等周礼器物的罗列,强化其恪守臣节的形象。但“河阳之会,诈称周王”的史实揭露其以臣召君的政治把戏。
3. 分段赏析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贡献,臣节不隆。崇侯谗之,是以拘系。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征伐。为仲尼所称,达及德行。犹奉事殷,论叙其美”以凝练笔法勾勒周文王功业。诗中“三分天下,而有其二”直引《论语》评价,凸显其德行高度;“崇侯谗之,是以拘系”暗含对汉室忠贞——借文王蒙冤典故,影射自身遭伏后集团构陷的处境。“赐之斧钺,得使征伐”呼应汉献帝《九锡文》授予权柄,强调征伐合法性源于君命。末句“犹奉事殷”以孔子“至德”定评,确立效忠榜样。“齐桓之功,为霸之道。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车。正而不谲,其德传称。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赐与庙胙,命无下拜。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化用《论语》“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凸显德治色彩;“孔子所叹,并称夷吾”通过圣贤认可强化道德权威。“命无下拜”典出《左传》齐桓公郊迎周王,展现臣子礼节,这里作者暗示自己所作所为与齐桓公一样,虽然大权在握却依然勤谨奉上。“晋文亦霸,躬奉天王。受赐珪瓒,鬯彤弓。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威服诸侯,师之所尊。八方闻之,名亚齐桓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运用对比,称赞晋文公“躬奉天王”“名亚齐桓”。“受赐珪瓒,鬯彤弓”详述晋文受封细节,强化功业真实性;“诈称周王”笔锋陡转,以“名纷葩”暗讽其僭越,反衬自身“设天子旌旗”仍守臣节的正当性。末句“威服诸侯”与“犹奉事殷”形成张力,暗示权力与道德的平衡术。“诈称周王”,假借周天子的诏令,行为失当,让人议论纷纷。随着曹操集团势力范围的持续扩张,天下各方势力普遍怀疑其有篡汉自立的野心。建安十八年(213年),东吴孙权抓住曹魏政权尚未完全稳固的时机,派遣使者向汉献帝呈递奏章,以天命所归为由上表称臣,实则意图激化曹操与汉室矛盾,迫使其暴露僭越之心。曹操却敏锐识破这一政治陷阱,在《与孙权书》中犀利回应:"这小子是想把我架在火炉上烤啊!"深谙"功高震主,尾大不掉"政治风险的曹操,为消除朝野疑虑,遂作《短歌行·周西伯昌》,借歌咏周文王礼贤下士、忠心辅政之典故,向天下昭示其匡扶汉室的赤诚之心。
4. 作品点评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中以四言句式为主,兼融少量五言、六言及散文句式,体现了曹操突破传统诗歌形式束缚的创作意识。其语言质朴刚健,笔力雄浑深沉而典雅刚健,既呈现了历史思辨的厚重感,又完整彰显了作者的人格气象、学术积淀、政治抱负与济世理想。
# 老瞒如此欺人。
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
# 毕露其假。
清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五
# 撵躬自篡汉之实,昭昭若此,其奸诈之心,果可以欺天下后世乎?
清朱乾《乐府正义》卷六
上一篇:魏晋·陆机《赠顾彦先诗》
下一篇:魏晋·曹操《步出夏门行·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