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日何易会日难":分别时容易可见面时难,
# 会日:聚会的日期。
"山川悠远路漫漫":相隔的山川道路多悠远。
"郁陶思君未敢言":思念您闷在心里不敢言,
# 郁陶:忧思聚集。
"寄声浮云往不还":寄书信犹如浮云去无还。
# 声:信息,音书。
"涕零雨面毁容颜":泪水如雨般打湿了脸庞,容颜因此变得憔悴,
# 容:一作形。,雨面:泪流满面。
"谁能怀忧独不叹":谁能怀着忧愁却独自不叹息呢。
"展诗清歌聊自宽":展开诗卷,清唱歌曲,姑且自我宽慰,
# 聊:一作仰。,清歌:没有伴奏的独唱。,展诗:赋呈或吟唱诗歌。
"乐往哀来摧肺肝":欢乐逝去,哀伤到来,摧残着我的内心。
"耿耿伏枕不能眠":我满怀心事,躺在枕上无法入眠,
# 耿耿:犹言炯炯,耿耿不寐的意思。
"披衣出户步东西":披上衣服走出家门,在东西方向徘徊。
"仰看星月观云间":抬头仰望星空和月亮,观赏云彩的变化,
# 云间:指天上。
"飞鸧晨鸣声可怜":清晨飞鸧的鸣叫声听起来十分可怜,
# 飞鸧:即鸧鹒,在中国常见的黑枕黄鹂。
"留连顾怀不能存":我留恋不舍,心中充满牵挂,无法释怀。
# 留连顾怀不能存:《诗纪》云。晋乐所奏。分六解。又云。此首文互异者。并以《宋书》为正。乐府云。右一曲本辞。玉台新咏九。《乐府诗集》三十二。《诗纪》十二。又《初学记》十五引难、漫、言、还四韵。顾怀:眷顾怀念。存:存想,思念。
三国时魏国君主,文学家
曹丕(187~226),魏文帝,三国时魏国的建立者,文学家。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次子。在位期间,行九品中正制,确立和巩固士族门阀政治特权,得到世家大族支持。后代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建元黄初。曹丕与父曹操、弟曹植并称“三曹”。其工诗,长于写情,文风清丽婉约。诗作内容多为个人的喜怒哀乐,仅有的几首记事作品,抒发了“惆怅窃自怜,相痛惜”的凄凉感受。形式上受民歌影响,语言通俗,描写细致,其中《燕歌行》是文人七言诗的优秀之作。著有《魏文帝集》《典论·论文》。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闺怨诗。诗歌描绘了女子思念远方作客丈夫的情景,通过细腻刻画其外形与心理变化,将相思之情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2. 写作手法
化用:“耿耿伏枕不能眠”一句,巧用《诗经·邶风·柏舟》“耿耿不寐,如有隐忧”的典故。原句描述主人公因内心藏有忧愁而夜不能寐的状态。在本诗中,作者将这一意象融入思妇形象的刻画中,借“耿耿”描绘思妇因思念远方之人,忧愁萦绕心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情景,含蓄地展现出思妇内心深沉的孤寂与相思之苦。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展诗清歌聊自宽,乐往哀来摧肺肝”,思妇试图通过清歌缓解哀愁,短暂的欢愉却更反衬出其内心长久的哀伤,凸显愁苦之深。欲扬先抑:“郁陶思君未敢言”先写思妇压抑情感,不敢倾诉,后以“涕零雨面毁形颜”展现其情绪爆发,通过情感由抑到扬的转变,强化相思之苦与哀怨之深。照应:“别日何易会日难”与“山川悠远路漫漫”前后照应,前者点明别离与相见的感慨,后者从空间角度强化相见之难,相互呼应,深化主题。情景交融:“耿耿伏枕不能眠,披衣出户步东西”,通过描写思妇深夜难眠、徘徊庭院的举动,将其内心的相思愁苦融入行动与环境,使情与景浑然一体。烘托:“仰看星月观云间,飞鸧晨鸣声可怜”借星月、晨鸟等景物,烘托出思妇深夜难眠、孤独哀伤的心境,以景衬情,渲染凄凉氛围。
3. 分段赏析
“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首句以“别易”与“会难”对举,如脱口而出的叹息,看似直白却蕴含多层情思。结合前篇“念君客游多思肠”“忧来思君不敢忘”,此句既承续思念脉络,又将“念”“忧”升华为对聚散无常的困惑——“会日难”实含“会日何难”之叹,省却“何”字更显无奈。汉末动乱中,“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曹植《七哀》)的离别屡见不鲜,思妇的“牢骚哀怨”便成时代缩影。此句三层深意渐次展开:一为别后直接抒发相见之难,二为懊悔昔日匆匆作别,三为反思归期无望的宿命感。忧思、失望、懊悔交织,如“立片言以据要”,成为全篇情感的触发点。次句“山川悠远路漫漫”化用《古诗十九首》“道路阻且长”,从空间阻隔申述“会难”,与上篇以时令烘托别久的构思异曲同工,共同指向“行役不归,佳人怨旷”的主题,亦为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的灵感源头。“郁陶思君未敢言,寄声浮云往不还”:“郁陶思君”写忧思积聚之态,“未敢言”却陡转,揭示思妇欲诉无门的矛盾。此句与《越人歌》“心悦君兮君不知”同理,皆言深情难寄之苦。曹丕《短歌行》“我独孤茕,怀此百离。忧心孔疚,莫我能知”恰是这种心境的注脚:思念至深却无人可诉,只能寄望于“鱼雁通书”。“寄声浮云”的意象充满张力:若将“浮云”视为实指,则如徐斡《室思》“浮云何洋洋,愿因通我词”,言音书如浮云飘散;若视为虚指(喻游子),则更见倾诉对象的渺茫。旧传李陵《别诗》“仰视浮云驰”、唐人雍陶“君若无定云”,均以浮云喻漂泊无定,与此句“往不还”相呼应,暗示思妇对游子安危的隐忧——是战事阻隔、归期未定,还是身染疾患、音信断绝?种种悬念皆藏于“未敢言”的隐忍中,愈含蓄愈见痛切。“涕零雨面毁容颜,谁能怀忧独不叹”:前句以“涕零雨面”的夸张描写,极言泪水洗面、容颜憔悴之状,将忧思外化为直观的生理损耗;后句“谁能怀忧独不叹”以反问推开,从个人哀痛升华为普世共鸣。“独不叹”之“独”,实为“岂”义,既反照“未敢言”的压抑,又以“不得不叹”的宣泄形成情感张力。两句合观,暗用《诗经・卫风・伯兮》“愿言思伯,甘心首疾”之意,却更具波折:前者直抒甘愿为思成疾,此句则以“毁形颜”的绝望与“独不叹”的反问相互映衬,通过“抑—扬”的情感顿挫,加倍凸显忧思的无解。至此,一个“贱妾茕茕守空房”的怨妇形象跃然纸上,其心事重重、泣不成声之态,令人动容。“展诗清歌聊自宽,乐往哀来摧肺肝”:“展诗清歌”是思妇主动寻求心理平衡的尝试,如前篇“援琴鸣弦发清商”,试图以音乐纾解愁绪。然“乐往哀来”四字道破悲剧本质:欢愉本是短暂的幻觉,哀伤才是思念的底色。清商之调本就凄苦,孤吟独唱更添冷清,故乐声甫起,愁绪便如潮水般倒灌,终至“摧肺肝”的剧痛。此句化用李白“举杯消愁愁更愁”的逻辑,以“乐”与“哀”的剧烈反差,展现情感自救的失败,将思妇从“郁陶”的隐忍推向“痛彻心扉”的崩溃,形成全诗的情感高潮。“耿耿伏枕不能眠,披衣出户步东西。仰看星月观云间”:三句以时间流动为线索,刻画彻夜难眠的煎熬。“耿耿伏枕”化用《诗经・邶风・柏舟》“耿耿不寐”,写思妇目光炯炯却神思恍惚,“不能眠”的症结在于“怀忧”与“哀来”的双重折磨。“披衣出户”“步东西”的动作,既见空间转换,亦显心绪茫乱;“仰看星月”的细节,则在静谧中暗藏时光流逝——从“伏枕”到“出户”,从深夜到破晓,星月的运转暗示愁思的绵长。刘妙容《宛转歌》“愿为星与汉,光影共徘徊”的痴想,与思妇“仰看星月”的孤影形成互文,皆以天象喻人事,见出“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的深情。此处虽未直言思念,却通过动作的递进与环境的渲染,将忧思的浓度层层叠加。“飞鸧晨鸣声可怜,留连顾怀不能存”:最后两句以景语收束,妙在物我交融。“飞鸧晨鸣”本是自然之声,却被思妇赋予“可怜”的情感色彩——鸟鸣清脆,反衬人之孤寂;鸧鸟双飞,对照人之单栖。“留连顾怀”看似写对鸟鸣的驻足,实则是对自身处境的顾影自怜。“不能存”三字戛然而止,既呼应开篇“会日难”的宿命,又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留白,暗示思妇在黎明时分的恍惚与绝望:彻夜的倾诉、排遣、挣扎,最终都化作一声无力的叹息。全诗至此,以自然时序的更迭(从夜到晨)对照人间离别的永恒,将个体的哀愁升华为对生命聚散的深沉思索。
4. 作品点评
曹丕情感丰沛,堪称言情高手,擅长抒发细腻悱恻的情思,且喜以妇女口吻创作,形成柔肠宛转、掩映多姿的“女性美”风格。此诗一、三、四句内各有层次,如第四句“寄声浮云往不还”,既含满怀苦恼又带希望地“寄声”,却似泥牛入海“往而不还”,前者舒展为一层,后者收束藏情,在顿挫波折中见出闺中思念的煎熬,情感随流动递进而加深。七、八两句间也有这种波折转藏之效;此外,诗中连用“未敢言”“往不还”“独不叹”“不能眠”“不能存”等否定句式,形成希求排解而不得的状态,情感如起伏波浪线,曲折流动、往复生姿,每一次往复便加深一层情感,形成层层涟漪。这种层次感与流动感相融合,散发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微情动人之力。有流动则情感跌宕不定,有波折转藏层次则“声欲止而情自流,绪相寻而言若绝”,具丰神婉约、含蕴无穷的韵味。王夫之《船山古诗评选》将曹丕乐府比作“张乐于野,泠风善月”,正是从“悲者形心静,哀者声必约”的微情动人、密意独往角度评价,用于此诗尤为恰当。
# 所思为何者,终篇求之不得。可性可情,乃《三百篇》之妙用,盖唯抒情在己,弗待于物,发思则虽在淫情亦如正志,物自分而己自合也。呜呼!哭死而哀,非为生者,圣化之通于凡心,不在斯乎!
清王夫之《船山古诗评选》卷一
# 不及首篇之婉约,然犹不失风韵。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
# 二首为七言初祖,条达谐和,已自尔尔。始知蹇促拘韁,如宋人七言,定为魔业。
清王夫之《船山古诗评选》卷一
# 子桓《燕歌》二首,开千古妙境。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
下一篇:魏晋·陆机《秋胡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