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辔登长路":策马提缰赴征途,
# 总辔:控制缰绳。辔:驭马的缰绳。
"呜咽辞密亲":哽咽不语别至亲。
"借问子何之":若问将要何处去?
# 之:往,至。
"世网婴我身":官事繁杂缠我身。
# 婴:纠缠,羁绊。此句意指作者离开家乡远赴洛阳是不得已而为之。,世网:尘俗社会的一切,喻指法律礼教、伦理道德对人的束缚。
"永叹遵北渚":放声长叹沿北渚,
# 北渚:北面的水涯。,遵:顺着,沿着。,永叹:长久叹息。
"遗思结南津":离思郁结在南津。
# 津:指渡口。此句意指与亲人在南津的离别,是那么令人郁结满怀。,结:郁结,形容忧愁、气愤积聚不得发泄。,遗思:犹怀念。
"行行遂已远":不停前进行已远,
"野途旷无人":野途荒漠空无人。
"山泽纷纡余":山泽众多且弯曲,
# 纡余:迂回曲折的样子。纡:屈曲,曲折。
"林薄杳阡眠":草木丛生极茂繁。
# 阡眠:草木茂密貌。,杳:幽暗。,林薄:交错丛生的草木。
"虎啸深谷底":猛虎咆啸深谷底,
"鸡鸣高树巅":山鸡呜叫在树巅。
"哀风中夜流":凄风呼叫彻夜刮,
# 中夜:半夜。,哀风:凄厉的寒风。
"孤兽更我前":离群野兽跑我前。
"悲情触物感":触景感物生悲绪,
"沉思郁缠绵":深深思念更缠绵。
"伫立望故乡":久久伫立望故乡,
"顾影凄自怜":顾影自怜多忧烦。
西晋文学家
陆机(261~303),西晋文学家。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祖父陆逊、父亲陆抗,皆是三国名将。曾官任平原内史,故世称陆平原。陆机在两晋及南北朝时期是公认的大作家,文才倾动一时,与弟陆云并称“二陆”。其诗以华美深密见称,繁缛赡密,工巧绮练,重排偶的倾向对后人影响颇大,有较多拟古之作。亦善骈文,《辩亡论》《吊魏武帝文》等较有名。所作《文赋》为古代重要的文学论文。后人辑有《陆士衡集》,今人有《陆机集校笺》。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羁旅怀乡诗。诗中描写了山林野地、虎啸鸡鸣的苍凉景色,透露着天地苍茫的孤寂感。诗人借“永叹遵北渚”“顾影凄自怜”等细节,展现独行途中无人倾诉的悲凉,用“野途旷无人”的空旷画面,烘托出宦游生涯的迷茫与疲惫。
2. 写作手法
触景生情:“悲情触物感,沉思郁缠绵。伫立望故乡,顾影凄自怜。”自然景色触动了诗人,从而产生了悲哀的感情。深沉的忧思纠缠郁结,绵绵无尽。
3. 分段赏析
“总辔登长路”,总辔”指收束缰绳,暗含整装待发之意;“长路”直指旅途的漫长与未知。此句以动作开篇,勾勒出诗人被迫踏上仕途的被动姿态。缰绳的收束与“登”字形成张力,既暗示宦游的束缚感,又为全诗奠定了沉郁基调“呜咽辞密亲”“呜咽”以哭声拟人化离别场景,强化情感冲击;“密亲”点明至亲的亲密关系,反衬远行之痛。此句以声传情,将抽象的离愁具象化为可闻的悲切,与后文“顾影凄自怜”形成情感闭环。“借问子何之”,以设问自答,借他人之口道出被迫远行的无奈。“子何之”的追问暗含对人生方向的迷茫,呼应“世网婴我身”的困顿,体现士人在仕隐矛盾中的挣扎。“世网婴我身”“世网”喻指礼教、官场等世俗枷锁,“婴”字以缠绕之态具象化精神桎梏。此句直抒胸臆,揭露魏晋士人“身不由己”的生存困境,与“总辔”句共同构成宦游叙事的双重隐喻。“永叹遵北渚”“永叹”以绵长的叹息强化情感浓度,“北渚”作为地理坐标暗示行程方向。此句将抽象悲情投射于具体动作,暗含《诗经》“寤言不寐,愿言则嚏”的古典抒情传统。“遗思结南津”,“遗思”指对故乡的牵挂,“南津”与“北渚”形成空间对峙,暗含南北相隔的地理阻隔。此句以地名虚写乡愁,与后文“望故乡”形成虚实相生的抒情结构。“行行遂已远”,叠字“行行”强化跋涉的重复性与疲惫感,“遂已远”以被动句式凸显身不由己的漂泊状态。此句以白描手法推进叙事,与“野途旷无人”共同营造孤寂空间。“野途旷无人”“野途”与“旷”字合力构建荒芜的视觉图景,“无人”则从感官层面强化孤独体验。此句以极简笔墨勾勒出魏晋乱世中士人宦游的典型场景,具有普遍象征意义。“山泽纷纡余”,“纷纡余”形容山泽曲折绵延之态,既写旅途艰险,亦暗喻仕途坎坷。此句以动态自然景象外化内心郁结,与后文“虎啸”“鸡鸣”形成视听通感。“林薄杳阡眠”,“林薄”指草木丛生,“阡眠”形容道路隐没于幽暗。此句以密不透风的植被意象,构建出压抑困顿的物理空间,隐喻精神世界的迷茫无措。“虎啸深谷底”,“虎啸”以极具穿透力的声音打破寂静,既写深山险恶,亦暗含对权力(猛虎)的恐惧。此句以声景切入,与“鸡鸣”构成昼夜循环的生存困境。“鸡鸣高树巅”,“鸡鸣”本应象征黎明希望,但“高树巅”的异常方位暗示时空错乱。此句以反常意象暗示诗人内心的颠沛流离,与“中夜哀风”形成昼夜煎熬的抒情闭环。“哀风中夜流”,哀风”赋予风以人性化的悲戚,“中夜”点明孤寂时刻。此句将无形之风具象化为可“流”的液态意象,与“孤兽”共同构成流动的威胁场域。“孤兽更我前”,“孤兽”既是实景描写,亦为诗人镜像投射。“更我前”的拟人化处理,暗示孤独如影随形的生存状态。此句与“虎啸”形成危险层递,强化心理压迫感。“悲情触物感”,总结性抒情,点明“触景生情”的古典诗学范式。“触”字凸显外物对情感的主动触发,揭示诗人敏感易感的士人特质,呼应陆机“缘情说”的创作理念。“沉思郁缠绵”,“沉思”指向理性反思,“郁缠绵”状写情感的粘稠滞重。此句以矛盾修辞揭示理性与感性的冲突,展现魏晋士人在玄学思辨与现实困境间的精神撕裂。“伫立望故乡,顾影凄自怜”,收束全篇的双重动作:“伫立”指向空间阻隔的徒劳凝望,“顾影”则转向自我观照的孤独镜像。两个动作形成向外与向内的张力,以“凄自怜”点破抒情主体,完成从羁旅叙事到存在困境的升华。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质朴语言承载厚重情感,展现了魏晋文人漂泊命运的缩影。诗中“世网婴我身”四字堪称点睛之笔,既道出乱世士人如被罗网束缚的无奈,又以“婴”字精妙传达出被世俗羁绊裹挟的窒息感。其写景造境尤具开创性,“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通过空间错位的意象叠加,营造出空旷寂寥的意境,既暗含旅途凶险,又透露出与自然对话的文人风骨。全诗以“顾影凄自怜”作结,将孤独身影定格为文学史上永恒的生命剪影,这种对个体生命体验的细腻捕捉,延续了建安风骨的真挚情感。
# 此第一首,严密的结构与准确、形象词语的运用都极好地映衬了作者贯串全诗始终的‘悲情触物感’。
现代北京大学教授吴小如《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
上一篇:魏晋·陶渊明《还旧居》
下一篇:魏晋·石崇《楚妃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