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之树":大桂树啊,
# 桂:即木犀,亦称“桂花”。
"桂之树":那棵大桂树,
"桂生一何丽佳":你有多么美丽多么好。
# 丽佳:秀丽佳好。俊美秀丽。,一何:总是何其。何其,多么。,生:生来。一生。
"扬朱华而翠叶":绽放着朱红色的花朵和翠绿的叶子,
# 朱华:朱花。
"流芳布天涯":芳名传遍了天涯海角。
# 天涯:在天的边缘处。喻距离很远。,布:布满。布施。散布。,流芳:流动的芳香。
"上有栖鸾":树枝上面栖息着鸾鸟,
# 栖鸾:栖息的鸾鸟。鸾,传说凤凰一类的鸟。
"下有盘螭":下面有盘绕的螭龙。
# 盘螭:盘卷的无角龙。螭,古代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古建筑或器物工艺品上常用它作装饰。
"桂之树":大桂树啊,
"得道之真人":掌握道家真理的得道之人,
# 真人:指仙人。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亦泛称“成仙”之人。,得道:获得道行。古代道家谓顺应自然与天合一的境界。得到天道或王道。
"咸来会讲仙":都来到这里聚会讲论神仙之道。
# 会讲仙:聚会讲论成仙之道。,咸:全。都。
"教尔服食日精":他们还教你服食彩霞,那是太阳精华的味道,
# 日精:太阳的精华。,服食:服用丹药。道家养生术之一。,尔:你。
"要道甚省不烦":他们谈仙理也不繁杂,
# 甚省:甚是省力。很简单。,要道:紧要的道理方法。重要的道路途径。
"淡泊无为自然":保持清静寡欲、顺应自然不刻意作为的状态。
# 自然:天然,非人为的。不经人力干预而自由发展。宇宙万物,宇宙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总和,即整个物质世界,自然界。,无为:道家思想,指要依天命顺其自然,没必要强求作为。道家主张清静虚无,顺应自然,称为“无为”。,淡泊:恬淡,不追名逐利。无欲。
"乘蹻万里之外":乘坐着神奇的飞行工具到万里之外,
# 乘蹻:道家所谓飞行之术。蹻,方士穿的鞋。
"去留随意所欲存":来去随着自己的心意,想怎样就怎样。
# 所欲存:所欲想所存在。所有欲望暂存。
"高高上际于众外":高飞长天可出九天外,
# 于众外:于众人之外。,上际:上到天的边际。
"下下乃穷极地天":极低之处就穷尽天地之间。
# 地天:两极与天地。,穷极:穷究极尽。穷:穷究。穷尽。,乃:便。就。
三国时期魏国诗人
曹植(192~232),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因富于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及曹丕、曹叡相继为帝,备受猜忌,郁郁而死。曹植与曹操、曹丕合称“三曹”。前期的文学创作多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如《白马篇》;后期作品,或诉说骨肉相残、屡遭疑忌之苦痛,或抒发有志不能施之悲愤,多忧患之辞和慷慨之音,语言风格上趋向沉郁内敛。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辞采华茂,对五言诗的发展有显著影响。也善辞赋、散文,《洛神赋》尤著名,代表建安辞赋创作最高成就。代表作品有《泰山梁甫吟》《赠白马王彪》《七步诗》《野田黄雀行》《与杨德祖书》等。著有《曹子建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杂曲歌辞题材的乐府诗。通过描绘桂树仙境、仙人遨游等场景,表达政治失意中对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
2. 分段赏析
“桂之树,桂之树,桂生一何丽佳。扬朱华而翠叶,流芳布天涯”:开篇叠用“桂之树”,以反复咏叹强化对核心意象的聚焦,突出桂树的特殊性——它并非凡俗之树,而是仙境象征。“丽佳”二字总写其美,后续“朱华(红花)”“翠叶”的色彩对比,与“流芳布天涯”的香气弥漫,从视觉、嗅觉铺陈其超凡脱俗,为后文仙人聚集铺垫仙境背景。“上有栖鸾,下有盘螭”:“鸾”为神鸟,“螭”是无角之龙,均为祥瑞象征。桂树之上有鸾鸟栖息,之下有螭龙盘绕,通过灵物的环绕,进一步确认此地为仙境,既呼应前文“丽佳”,又暗示其是神仙汇聚的灵地。“桂之树,得道之真人,咸来会讲仙。教尔服食日精,要道甚省不烦。淡泊无为自然”:桂树成为仙人聚会的场所,“得道之真人”在此“会讲仙”,将场景从景物转向仙人活动。仙人所教的“仙法”看似神秘,实则“甚省不烦”:摒弃了传统神仙诗中繁琐的修仙术(如“服食日精”只是引子),核心“要道”直指“淡泊无为自然”六字。这正是老子哲学的核心,也是曹植后期心境的流露——经历政治波折后,对老庄思想的认同取代了早年的建功之志。“乘蹻万里之外,去留随意所欲存。高高上际于众外,下下乃穷极地天”:“乘蹻(仙人的飞行工具)”“去留随意”描绘了仙人不受束缚、自由往来于天地间的状态,呼应前文“得道”后的境界。“上际于众外”“穷极地天”的空间跨越,既展现了神仙的超凡能力,更以具象化的“自由”印证了“淡泊无为”的真谛:唯有摒弃外物束缚,顺应自然,才能达到精神与行动的绝对自在。
上一篇:魏晋·曹植《长歌行》
下一篇:魏晋·陆云《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