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光明珠":夜晚闪耀的明珠。
"下隐金沙":正隐藏在金色的沙砾之下。
"采之谁遗":若要采撷这颗明珠,是谁将它遗留于此。
"汉女湘娥":或许是汉水之神,或是湘水之娥。
三国时期魏国诗人
曹植(192~232),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因富于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及曹丕、曹叡相继为帝,备受猜忌,郁郁而死。曹植与曹操、曹丕合称“三曹”。前期的文学创作多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如《白马篇》;后期作品,或诉说骨肉相残、屡遭疑忌之苦痛,或抒发有志不能施之悲愤,多忧患之辞和慷慨之音,语言风格上趋向沉郁内敛。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辞采华茂,对五言诗的发展有显著影响。也善辞赋、散文,《洛神赋》尤著名,代表建安辞赋创作最高成就。代表作品有《泰山梁甫吟》《赠白马王彪》《七步诗》《野田黄雀行》《与杨德祖书》等。著有《曹子建集》。
1. 分段赏析
“夜光明珠”一句,点出诗中核心的珍贵事物。“夜光明珠”自带奇幻色彩,是传说中能在暗夜发光的宝珠,以简洁的语言凸显其神奇特质。“下隐金沙”紧承上句,描绘宝珠的藏匿之处。“下隐”二字写出宝珠深藏于金沙之下的状态,金沙本就珍贵,而宝珠藏于其中,更显其稀有难寻,通过环境的烘托,让宝珠的珍贵程度愈发凸显,画面感也随之增强。“采之谁遗”由物及人,转入对宝珠归宿的思考。“采之”表明宝珠被寻获,而“谁遗”以问句引出悬念,这样珍贵的宝珠,该赠送给谁呢?诗句虽短,却暗藏对宝物价值与受赠者身份的考量,情感含蓄而耐人寻味。“汉女湘娥”作为结尾,给出了赠予的对象。“汉女”指汉水女神,“湘娥”指湘水女神娥皇、女英,她们都是神话中高洁美好的女性形象。诗人将宝珠与女神相联系,既因女神的品性配得上宝珠的珍贵,又借神话人物为诗歌增添了浪漫气息,让这份赠予的想象充满美感,也暗含对美好事物相匹配的追求。
上一篇:魏晋·陆机《百年歌(其五)》
下一篇:魏晋·曹植《三良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