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ī

朝代:魏晋作者:曹植浏览量:2
yōu
yōu
yuǎn
xíng
jiā
qiān
chū
suǒ
zhī
suǒ
zhǐ
yún
guāng
bēi
fēng
dòng

译文

漫长漂泊的游子,离乡已有一千多里路。出门不知该往何处去,归来也无处安心停留。浮云遮蔽了日光,天地昏暗,悲凉的风卷起漫天尘土。

逐句剖析

"悠悠远行客":漫长漂泊的游子,

"去家千余里":离乡已有一千多里路。

"出亦无所之":出门不知该往何处去,

"入亦无所止":归来也无处安心停留。

"浮云翳日光":浮云遮蔽了日光,天地昏暗,

"悲风动地起":悲凉的风卷起漫天尘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杂诗》是三国时期曹植创作的五言诗,属汉乐府旧题。此诗以游子口吻抒写漂泊无依的愁苦,通过“远行客”“千余里”点明离家之遥,用“无所之”“无所止”强化进退维谷的迷茫。后两句借“浮云翳日”“悲风动地”的意象,隐喻现实困境与内心压抑,形成情景交融的悲怆意境。诗中“浮云”“悲风”既是实景描写,又暗含政治失意与人生困顿的双重寄托。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三国时期魏国诗人

曹植(192~232),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因富于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及曹丕、曹叡相继为帝,备受猜忌,郁郁而死。曹植与曹操、曹丕合称“三曹”。前期的文学创作多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如《白马篇》;后期作品,或诉说骨肉相残、屡遭疑忌之苦痛,或抒发有志不能施之悲愤,多忧患之辞和慷慨之音,语言风格上趋向沉郁内敛。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辞采华茂,对五言诗的发展有显著影响。也善辞赋、散文,《洛神赋》尤著名,代表建安辞赋创作最高成就。代表作品有《泰山梁甫吟》《赠白马王彪》《七步诗》《野田黄雀行》《与杨德祖书》等。著有《曹子建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句“悠悠远行客”以“悠悠”叠词勾勒游子漂泊的苍茫感,“远行客”三字直陈身份,暗含的征途孤寂;“去家千余里”以空间距离之遥强化羁旅之痛。次句“出亦无所之,入亦无所止”以矛盾动作写心神涣散:出则无目的地可赴,归则无安定之所栖,状写乱世中士人精神的无所依托。第三句“浮云翳日光”借自然意象喻政治压抑:浮云蔽日暗指奸佞当道、君恩难至,“悲风动地起”以风势之狂烈烘托动荡时局,“悲风”意象中蕴含的忧惧,天地翻覆的肃杀感扑面而来。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徐干《答刘桢诗》

下一篇:魏晋·陆机《百年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