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ūn
xíng

朝代:魏晋作者:陆机浏览量:2
tiān
dào
qiě
jiǎn
rén
dào
xiǎn
ér
nán
xiū
jiù
xiāng
chéng
niè
fān
ruò
lán
yuǎn
shí
shēng
huàn
jìn
huǒ
bīng
hán
duō
fēng
miè
tiān
dào
shí
chén
huò
kǒng
yán
zhú
chén
shàng
yǒu
yǒu
yān
tàn
zhōng
héng
yǒu
zhào
huò
fēi
duān
tiān
sǔn
wèi
rén
yóu
huān
lǎng
jiàn
yuǎn
jiǎ
zhī
zài
qīng
guān
jìn
qíng
xìn
jūn
fáng
wèi
rán

译文

天道平坦又简单,人道却险恶艰难。吉祥和灾祸相互交替,变化无常犹如起伏的波澜。远离灾祸的距离其实并不远,猜疑和不实之词会引发祸患。靠近火焰自然会感到炎热,脚踏在冰上难道还能不惧怕寒冷。曾参的后母掇蜂诬陷曾参,致使父子间的天然伦理受到破坏,孔子看到颜回“拾尘”的表象而产生疑惑,险些误解了颜回。被放逐的臣子还能拥有什么呢,被抛弃的朋友又哪里值得感叹。福运降临常常有征兆,灾祸聚集并非没有缘由。上天带来的损害难以逃避,人为的增益还能够让人感到喜悦。明察秋毫哪里需要借助远方的东西,关键在于自身像倾斜帽子一样改变视角去审视。只凭个人情感往往过于自信,君子应当在事情还未发生时就加以防范。

逐句剖析

"天道夷且简":天道平坦又简单,

"人道险而难":人道却险恶艰难。

"休咎相乘蹑":吉祥和灾祸相互交替,

"翻覆若波澜":变化无常犹如起伏的波澜。

"去疾苦不远":远离灾祸的距离其实并不远,

"疑似实生患":猜疑和不实之词会引发祸患。

"近火固宜热":靠近火焰自然会感到炎热,

"履冰岂恶寒":脚踏在冰上难道还能不惧怕寒冷。

"掇蜂灭天道":曾参的后母掇蜂诬陷曾参,致使父子间的天然伦理受到破坏,

# 掇蜂:《太平御览》卷九五〇引汉刘向《列女传》:“尹吉甫子伯奇至孝事后母。母取蜂去毒,系于衣上,伯奇前欲去之,母便大呼曰:‘伯奇牵我。’吉甫见疑之,伯奇自死。”后因以“掇蜂”为离间骨肉之典。

"拾尘惑孔颜":孔子看到颜回“拾尘”的表象而产生疑惑,险些误解了颜回。

# 拾尘:典出《孔子家语?颜回》,孔子被困陈蔡之间,七日不得食。一次做饭,颜回拣食沾上一烟灰的米粒,被子贡误会而致疑。唐李白《雪谗诗赠友人》:“拾尘掇蜂,疑圣猜贤。”

"逐臣尚何有":被放逐的臣子还能拥有什么呢,

"弃友焉足叹":被抛弃的朋友又哪里值得感叹。

"福钟恒有兆":福运降临常常有征兆,

# 钟:汇聚,集中。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二》:“泽水淼漫,俱钟淮泗。”

"祸集非无端":灾祸聚集并非没有缘由。

"天损未易辞":上天带来的损害难以逃避,

"人益犹可欢":人为的增益还能够让人感到喜悦。

"朗鉴岂远假":明察秋毫哪里需要借助远方的东西,

"取之在倾冠":关键在于自身像倾斜帽子一样改变视角去审视。

"近情苦自信":只凭个人情感往往过于自信,

"君子防未然":君子应当在事情还未发生时就加以防范。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君子行》是晋代文学家陆机所作的一首古体诗,也是一首说理诗。全诗突破常规说理模式,行文如波峰浪谷,起伏跌宕。在阐述哲理的过程中,陆机巧妙穿插史实,以“掇蜂灭天道,拾尘惑孔颜”等典故,让说理顿生曲折。即便引用《庄子》,也别出心裁地反用其意,为原本平淡的论述增添奇趣与跌宕之美。诗歌采用天道与人道对写的手法,着重铺陈人道的复杂险恶,同时以天道作为呼应,将道家的深邃思想与儒家的积极理念相融合,且以儒家积极入世思想为主导,赋予诗歌深刻的人生哲理与丰富的文学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西晋文学家

陆机(261~303),西晋文学家。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祖父陆逊、父亲陆抗,皆是三国名将。曾官任平原内史,故世称陆平原。陆机在两晋及南北朝时期是公认的大作家,文才倾动一时,与弟陆云并称“二陆”。其诗以华美深密见称,繁缛赡密,工巧绮练,重排偶的倾向对后人影响颇大,有较多拟古之作。亦善骈文,《辩亡论》《吊魏武帝文》等较有名。所作《文赋》为古代重要的文学论文。后人辑有《陆士衡集》,今人有《陆机集校笺》。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晋惠帝太安二年(303年),陆机出任成都王司马颖的前军都督,统领二十万大军南下洛阳,讨伐长沙王司马乂。陆机半生汲汲营营,渴望建功立业、重振家族荣光,此次出征于他而言,是命运给予的珍贵机遇。然而,鹿苑之战惨败,二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成都王司马颖震怒,派牵秀秘密逮捕陆机,最终将其杀害,时年陆机仅四十三岁。 有人认为陆机之死,归咎于他不知收敛的争竞之心,若不卷入“八王之乱”,早早归乡便能保全性命。但这种看法未能深入理解陆机。陆机出身东吴世家,陆家在东吴存续期间,凭借显赫声望,为家族成员提供政治庇护与经济支持,家族培养出的陆逊、陆抗等杰出人物,又以卓越功绩反哺家族,令其地位愈发稳固。东吴覆灭后,陆家迅速衰败,却给子孙留下难以消解的沉重心理负担。 作为家族嫡系继承人,陆机坦然承受这份压力。从他的诗文创作可见,建功立业、重振家声始终是贯穿其中的核心主题。尽管部分篇章流露出对洛阳生活的倦怠,以及浓烈的思乡之情,但这些不过是其复杂内心世界的点缀,无法撼动他追逐理想的决心,这也是他留在洛阳的主因。此外,陆机对自身才华的高度自信,也成为支撑他坚持下去的重要因素。而《君子行》这首诗,正是他内心想法的真实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古体诗,也是一首说理诗。诗中陆机打破常规说理模式,巧妙运用“掇蜂”“拾尘”等典故和反用《庄子》之意,让论述曲折跌宕;以天道与人道对写,融合道家与儒家思想,以儒家为主导,阐述深刻哲理,兼具充实内涵与工整结构,尽显“气干华整”的艺术特色。

2. 写作手法

对比:首句“天道夷且简,人道险而难。”中以“天道”与“人道”作比,突出天道的平坦简易和人道的险恶艰难,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引发读者对人道复杂的思考。引用:“天损未易辞,人益犹可欢”这句话参考了《庄子》中“无受天损易,无受人益难”的说法。《庄子》原本意思是,人想躲开自然带来的灾祸相对容易,但要拒绝别人给予的好处却很难。而陆机没有照搬原意,他觉得老天爷降下的灾祸,人躲也躲不掉,只能认命;可要是人自己作的孽,其实是能提前察觉、避免的。陆机用这种“反着引用”的方式,既让诗句更有深意,也表达了自己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让道理说得更有新 。用典:“掇蜂灭天道”“拾尘惑孔颜”中分别讲述了尹吉甫疑子、孔子误会颜回的故事,通过这些历史事例,深刻地揭示了人道的复杂与险恶,阐明了君子应防患于未然的主题,使诗歌的说理更加具体形象,避免了空洞的说教,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诗人所表达的观点。

3. 分段赏析

“天道夷且简,人道险而难。休咎相乘蹑,翻覆若波澜。”诗歌开篇以鲜明的对比手法,将“天道”与“人道”进行对照。诗人直言天道平坦且简易,而人道却充满险阻与艰难。紧接着用“休咎相乘蹑,翻覆若波澜”进一步阐释,指出吉凶祸福相互交替,如同波澜般起伏不定,形象地展现出人生境遇的无常,为整首诗奠定了探讨人道艰难的基调,引发读者对复杂人生的思考。“去疾苦不远,疑似实生患。近火固宜热,履冰岂恶寒。掇蜂灭天道,拾尘惑孔颜。” 这几句中,诗人先以 “去疾苦不远,疑似实生患” 点明危险与祸患往往潜伏在身边,那些难以分辨的疑似情况最易滋生灾祸。“近火固宜热,履冰岂恶寒” 以贴近生活的常理作比,强调人们应清晰认识到潜在的危险。随后,“掇蜂灭天道,拾尘惑孔颜” 巧妙运用典故,“掇蜂” 讲述尹吉甫因后妻谗言误解儿子,破坏父子人伦;“拾尘” 描绘孔子因误会颜回,险些错怪贤徒。清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中评价:“‘掇蜂’四句,以使事生一曲折。后人痴肥处,乃其动宕处。” 这两句典故的运用,打破了诗歌平铺直叙的论述节奏,为说理过程增添了跌宕起伏之感。相较于后人用典常使作品显得堆砌臃肿,陆机此处却凭借典故的巧妙嵌入,使诗歌论述灵动多变,有力地展现了谗言和误会在人道中的危害,警示人们要警惕奸邪之言,避免陷入无端的祸患之中,进一步深化了人道险恶的主题。“逐臣尚何有,弃友焉足叹。福钟恒有兆,祸集非无端。天损未易辞,人益犹可欢。”在这部分,诗人先以“逐臣尚何有,弃友焉足叹”感叹被放逐的臣子失去一切,被抛弃的朋友令人唏嘘,体现出人生遭遇变故的无奈。接着笔锋一转,阐述“福钟恒有兆,祸集非无端”,认为福祸并非偶然,都有其先兆和缘由,体现出辩证的思维。“天损未易辞,人益犹可欢”则化用《庄子》语句并反其意而用之,指出自然带来的损害难以逃避,但人为的增益却值得欣喜,同时也暗示人为的灾祸可以通过预防避免,进一步强调了人在面对福祸时的主观能动性。“朗鉴岂远假,取之在倾冠。近情苦自信,君子防未然。”诗人在结尾提出,明察事物不需要借助遥远的事物,关键在于自身善于审视,就像低头便能从帽檐中看到自己的样子一样,强调人要善于从自身出发,提高辨别能力。“近情苦自信”指出仅凭个人情感往往过于自信,容易陷入误区。最后“君子防未然”直接点明主旨,倡导君子要具备预见性,在祸患尚未发生时就做好防范,呼应开篇对人道艰难的论述,完整地表达了诗人对君子处世之道的思考与劝诫。

4. 作品点评

这是一首说理诗,作为说理诗却不落窠臼,诗中陆机巧妙插入“掇蜂”“拾尘”等史实典故,打破平铺直叙,使论述顿生曲折;引用《庄子》时反其意而用之,赋予说理跌宕之妙;以天道与人道对照铺陈,道家与儒家思想互补且以儒家为主,令诗歌富有回旋之力。全诗兼具充实内涵与工整结构,尽显“气干华整”的艺术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阮瑀《诗》

下一篇:魏晋·刘桢《公燕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