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风飘白日":急风吹动着太阳,
# 飘:疾速飘逝。李善注此句“夫日丽于天,风生乎地,而言飘者,夫浮景骏奔,倏忽西迈,余光杳杳,似若飘然。”,惊风:疾风。
"忽然归西山":太阳迅速地落下西山。
# 忽然归西山:忽然:疾速的样子。以上两句是说:傍晚时候疾风大作,很快就日薄西山了。这里用以慨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
"圆景光未满":夜空中月亮尚未全圆,
# 未满:月未圆,指弦月。,圆景:古代用以称太阳和月亮。景,明亮的意思。天地间圆而明者无过于日月,故云。圆景这里专指月亮。
"众星灿以繁":天幕上群星明亮灿烂。
# 繁:多。,以:而。,灿:一作粲。鲜明,引申为明亮。
"志士营世业":志士努力创造着传世功业,
# 世业:世代相承之业,指著书立说。,营:经营,谋划。,志士: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此指徐干这样有品格守节操的人。
"小人亦不闲":小人也忙忙碌碌没有空闲。
# 不闲:没有空闲,指下句“夜行游”,亦属戏言。,小人:与“志士”相对,指品格不高见识浅陋的人,此诗人戏称自己(余冠英说)。
"聊且夜行游":我姑且夜游去寻乐,
# 夜行游:指清夜游赏。正是曹植早年的生活写照。
"游彼双阙间":游荡在宫前望楼间。
# 双阙:赵幼文《曹集校注》引《魏都赋》:“岩岩北阙,南端逌(yōu)遵。竦峭双碣,方驾比轮。”谓双阙在文昌殿外,端门左右。细玩文义,似指下文的文昌迎风二殿阁而言。若释为建筑物名,下文则无着落。,游:游乐。
"文昌郁云兴":文昌殿云气郁然升起,
# 云兴:如云之升起。,郁:郁然,盛大雄伟的样子。,文昌:邺宫正殿名。
"迎风高中天":迎风观高插半云天。
# 中天:半天空,此亦形容其高。,迎风:邺都的迎风观。
"春鸠鸣飞栋":春鸠在高梁上鸣叫,
# 飞栋:翘然高起的屋梁,特指上句的文昌殿、迎风观等。飞栋,言其高。,春鸠:鸟名,属布谷一类。
"流猋激棂轩":旋风激荡着窗棂廊干。
# 轩:楼板。此以棂轩代指建筑。,棂:雕花的窗格。,激:激,流水遇阻则激,此说疾风遇阻,形容疾风吹棂轩之猛烈。,流猋:旋风。猋,通“飙”,暴风,旋风。
"顾念蓬室士":想起居住在茅屋的寒士,
# 蓬室士:居住蓬室的人,指徐干。曹丕《与吴质书》:“伟长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蓬室,草房,贫者所居。,顾念:想念。
"贫贱诚足怜":生活困苦真叫人可怜。
# 怜:同情。
"薇藿弗充虚":野菜豆叶填不饱肚子,
# 薇藿:指贫者之食。薇,野菜,即野豌豆;藿,豆叶。充虚:充饥。李善注引《墨子》:“古之人,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而已。”
"皮褐犹不全":皮布短衣也褴褛不全。
# 皮褐:毛皮短衣。李善注引《淮南子》:“贫人冬则羊裘短褐,不掩形也。”
"慷慨有悲心":你感情悲愤慷慨不平,
# 悲心:志不得伸的悲愤之心。,慷慨:情绪激昂亢奋。此形容志士不得志的心情,指徐干所著《中论》表现的思想感情。
"兴文自成篇":运笔著文自应写出名篇。
# 兴文:创作文章。指著《中论》。
"宝弃怨何人":宝物被弃该怨谁人,
# 宝弃:珍宝被遗弃。宝,喻徐干这样富有贤才的人。
"和氏有其愆":卞和如怀璞不献也自有过失。
# 愆:过失。以上两句意思是说徐干未得朝廷重用,过失在于自已。,和氏:指知人者。以上两句用和氏璧事。《韩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璞玉于楚山之中,奉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xiàng)之。玉人曰:‘石也。’刖(yuè)和氏左足。武王薨(hōng),成王即位,和氏又献之。玉人又曰:‘石也。’刖其右足。成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璞,哭于楚山之下。王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石焉,遂名曰和氏之壁。”这里和氏为诗人自喻。
"弹冠俟知己":假如是等待知己的援引才出任,
# 俟:等待。知己:了解自己的人。李善注引《汉书》:“萧育与朱博友,往者有王吉贡公,故长安语曰:‘萧朱结绶,王贡弹冠。‘”,弹冠:将出仕先弹去帽子上的尘土。此指做官。
"知己谁不然":是知己谁又能不援引推荐。
# 不然:不这样。李善注以上两句:“言欲弹冠,以俟知己,知己谁不同于弃宝。而能相万(荐)乎?”其中隐含着曹植有爱才之心而无荐才之力的牢骚。以上两句是说等待知己的推荐出仕(是可以理解的),哪一位知己不想这样做呢?言外之意是:不是自己不想推荐,而是没有力量推荐。
"良田无晚岁":好田不会收获晚,
# 晚岁:与下句“丰年”相对,歉收之年。
"膏泽多丰年":肥沃的土地自然多丰年。
# 膏泽:肥沃的土地。李善注以上两句:“良田、膏泽喻有德也;无晚岁,多丰年,喻必荣也。”
"亮怀璠玙美":像你这样真正怀有美德的人,
# 璠玙:玙、璠,皆美玉名,古人用以比德。,怀:襟怀,心意。,亮:诚然,确实。怀:(fán):
"积久德愈宣":时间越久美德越昭显。
# 宣:卓著。以上两句是说襟怀确实像美玉,时间越长其美德也就越加为人所知。
"亲交义在敦":朋友的责任就是互相敦促劝勉,
# 敦:敦促,鼓励。,义:意义,道理。,亲交:好朋友,亲近之友。
"申章复何言":赠你这首诗,其它又何必多谈。
# 申章:陈述以诗章。指赠与这首诗。申,重复。章,表白,显。这两句是说交友之道在于相互鼓励,(除此诗之外)还有什么再说的呢!
三国时期魏国诗人
曹植(192~232),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因富于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及曹丕、曹叡相继为帝,备受猜忌,郁郁而死。曹植与曹操、曹丕合称“三曹”。前期的文学创作多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如《白马篇》;后期作品,或诉说骨肉相残、屡遭疑忌之苦痛,或抒发有志不能施之悲愤,多忧患之辞和慷慨之音,语言风格上趋向沉郁内敛。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辞采华茂,对五言诗的发展有显著影响。也善辞赋、散文,《洛神赋》尤著名,代表建安辞赋创作最高成就。代表作品有《泰山梁甫吟》《赠白马王彪》《七步诗》《野田黄雀行》《与杨德祖书》等。著有《曹子建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曹植创作的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赠人之作。诗中先以景起兴,再由宫殿繁华反衬徐干的贫寒处境,表达对其怀才不遇、生活困苦的深切同情。诗人自惭未能相助,同时用比喻劝勉友人坚守德才,相信终会出头,展现真挚深厚的友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志士营世业,小人亦不闲。”以“志士”和“小人”对举,写出两种绝然不同的人生态度。“营世业”和“亦不闲”正是时光飘忽、人生短促这一客观现实在“志士”和“小人”心中引起的不同反映。通过对乘时立功的“志士”和及时行乐的“小人”的一褒一贬,一方面高度赞扬了有志之士徐干,同时鲜明地体现出作者自己的人生理想。夸张:从“文昌郁云兴”到“流猋激棂轩”,作者以夸张的笔法描绘了邺都宫观的巍峨壮丽,并且写得有声有色、动静相映。比喻:“良田无晚岁”至“申章复何言”句,用“良田”“膏泽”比喻有才德的人;用“无晚岁”“多丰年”比喻人才一定能出头,用“玙璠”比喻美德。形象生动而富有哲理地表达了作者对徐干的无比信任和满腔热情。反衬:“文昌郁云兴”至“流猋激棂轩”句,一组景物描写以工整的对仗、华美的辞采表现出邺都宫观的壮观。作者着力突出宫阙之盛,以此来反衬下文徐干处境的困窘。用典:“宝弃怨何人,和氏有其愆。”作者以卞和献璧的故事为喻,用“宝”比喻徐干,用“和氏”自比。说徐干有才能却得不到重用自己是有过失的。对徐干的处境表示了深切同情和惋惜。
3. 分段赏析
“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起笔便如惊雷破空。建安乱世的动荡,在曹植笔下化作席卷白日的狂风,将自然现象扭曲成超现实图景——原本缓缓西沉的落日,竟似被无形巨手瞬间拽落。这反常的意象绝非单纯写景,而是曹植借日之坠落,隐喻人生短促、功业难成的焦虑。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文人志士无不渴望在有限时光中建功立业,曹植此处以急促的“忽然”强化时间流逝的紧迫感,不仅奠定全诗沉郁基调,更暗含对乱世中个体命运的深刻思考。“圆景光未满,众星粲以繁”,随着白日消逝,夜空渐显。曹植以细腻笔触描绘新月初升、繁星闪烁的静谧画面,残月的朦胧与繁星的璀璨形成视觉层次。这看似闲笔的写景,实则暗藏机锋:一方面,暮色的降临自然承接上文日落,形成时间的连贯;另一方面,星月交辉的景象恰似乱世中的微弱希望,为后文写夜游与对友人的期许埋下伏笔,营造出“黑暗中仍有微光”的隐喻氛围。“志士营世业,小人亦不闲”,视角从自然转向人世。曹植以“志士”与“小人”的尖锐对立,撕开社会众生相。“营世业”三字,精准概括有志者心怀天下、渴望匡扶社稷的壮志,呼应建安文人“建功立业”的时代精神;而“亦不闲”则充满讽刺意味,勾勒出追名逐利之徒的庸碌嘴脸。这种对比不仅是对徐干德行才华的侧面褒奖,更将曹植自身“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的政治抱负融入其中,使个人情感与时代思潮共振。“聊且夜行游,游彼双阙间”,笔锋一转,从议论转入叙事。“聊且”二字,带着无奈消遣的意味,仿佛在说:既然时光易逝、壮志难酬,不如暂且漫步,聊以解忧。但这“夜游”并非随意为之,“双阙”直指邺城宫殿,为后文展现宫阙繁华、反衬友人困境埋下线索,自然完成过渡。“文昌郁云兴,迎风高中天。春鸠鸣飞栋,流猋激棂轩”,曹植以铺陈排比之法,极尽雕琢之能事。“郁云兴”“高中天”,夸张地渲染文昌殿高耸入云的气势,仿佛宫殿要冲破天际;“春鸠”的啼鸣、“流猋”的呼啸,将听觉与视觉交织,使画面鲜活灵动。然而,如此壮丽的宫阙图景,实则暗藏深意:宫殿的辉煌象征权贵的奢靡,与后文徐干的贫寒形成强烈反差,正如黄节所言“鸠居殿观,际会风云,喻人才杂出,而干独甘贫贱也”,以乐景写哀,更显悲哀。“顾念蓬室士,贫贱诚可怜。薇藿弗充虚,皮褐犹不全”,笔触陡然转向现实。曹植将目光从宫殿移向陋室,用直白如话的语言描绘徐干的困境:连粗劣的野菜都填不饱肚子,破旧的皮衣也遮不住身躯。“薇藿”“皮褐”等细节,如特写镜头般刺痛人心,而“诚可怜”三字,更是直抒胸臆,将同情化作沉重叹息,展现出曹植对友人命运的深切共情。“慷慨有悲心,兴文自成篇。宝弃怨何人?和氏有其愆”,曹植先以“慷慨”“悲心”点明徐干创作诗文的情感动力——正是怀才不遇的悲愤,催生了《中论》等佳作。随后,他化用和氏璧典故,将徐干比作蒙尘宝玉,而将自己比作未能使宝玉见光的卞和。这看似自责的表述,实则暗藏锋芒:真正该为“宝弃”负责的,是不识人才的当权者。曹植以委婉之笔,道出对社会不公的愤懑。“弹冠俟知己,知己谁不然”,以反问句式吐露无奈。“弹冠”本指准备出仕,此处暗示徐干渴望遇知音、展抱负;而“知己谁不然”则如一声叹息,既表明曹植愿为友人助力的心意,又无奈承认现实的残酷——即便身为宗室,他也无力改变徐干的处境。这种矛盾与挣扎,既是对权贵阶层的无声控诉,也是曹植自身在政治漩涡中无力感的投射。“良田无晚岁,膏泽多丰年。亮怀玙璠美,积久德愈宣”,曹植重拾乐观笔触,以一连串精妙比喻传递希望。“良田”“膏泽”喻指有才德之人,“无晚岁”“多丰年”则坚信贤才终会得遇明主;“玙璠”美玉的意象,既呼应前文“宝弃”,又强调徐干的品德如美玉般终将闪耀。这些充满哲理的诗句,不仅是对友人的安慰,更是建安文人“积极用世”精神的生动写照。“亲交义在敦,申章复何言”,收尾简洁有力。曹植以“亲交”点明赠诗初心——朋友之义在于相互勉励,无需再多言。然而,这“复何言”中,实则包含千言万语:有对友人的不舍与牵挂,有对自身无力的愧疚,更有对未来的期许。全诗至此戛然而止,却余韵悠长,将真挚情谊凝结在言外之意中。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巧妙融合写景、议论与抒情,层次分明。抒发对友人怀才不遇的深切同情并以充满希望的比喻给予安慰鼓励,真挚情谊贯穿始终。
上一篇:魏晋·曹丕《临高台》
下一篇:魏晋·曹丕《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