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乱悠悠过纪":天下动荡不安已经持续多年,
# 纪:古代以十二年为一纪。此非实指,虚言丧乱时间长久。,过:逾。,悠悠:遥远无穷尽,时间长久。,丧乱:祸乱。汉末祸乱很多,包括宦官和外戚的尖锐斗争,野心家董卓的专权屠戮、军阀混战,使中原皇室荡尽,造成“千里无人烟”,“白骨露于野”的惨痛局面。
"白骨从横万里":万里大地纵横交错着累累白骨。
# 白骨从横:死人的尸骨都没有掩埋。极言战争残酷,伤亡惨重。从横,即纵横交错貌。
"哀哀下民靡恃":可怜的百姓失去了依靠,
# 靡恃:没有依靠。,下民:指世间的人民。因对天而言,故称下民。,哀哀:悲伤不止。
"吾将以时整理":我将辅佐时政进行整顿。
# 整理:恢复生产和社会秩序。,以时:利用时间。以,一作佐。
"复子明辟致仕":让君主恢复光明的政治,然后我告老还乡。
# 致仕:还禄位于君,即辞官归隐。,复子明辟:恢复天子名义,明确君王地位。这里是曹丕的政治手段,表示仍维护汉家政权。复,归还。明辟:明君,谓还政于君,明法,严明法律。辟,君主。
"汉献帝传曰":《汉献帝传》记载说:
"太史丞许芝条上魏王代汉图谶":太史丞许芝分条上奏了关于魏王取代汉朝的图谶。
"王令曰":魏王下令说:
"昔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从前周文王已经拥有了天下的三分之二。
"以服事殷":却仍然以臣子的身份侍奉殷商。
"公旦履天子之籍":周公旦登上天子的位置。
"听天下之断":处理天下的政事。
"终然复子明辟":但最终还是让周成王恢复了天子之位。
"吾虽德不及二圣":我虽然品德比不上这两位圣人。
"吾敢忘高山景行之义哉":但我怎么敢忘记他们那种高尚品德和光明行为的道义呢。
"吾作诗云云":我作了这首诗。
"庶欲守此辞以自终":希望遵守这些话来度过自己的一生。
"卒不虚言也":最终不会说空话。
三国时魏国君主,文学家
曹丕(187~226),魏文帝,三国时魏国的建立者,文学家。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次子。在位期间,行九品中正制,确立和巩固士族门阀政治特权,得到世家大族支持。后代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建元黄初。曹丕与父曹操、弟曹植并称“三曹”。其工诗,长于写情,文风清丽婉约。诗作内容多为个人的喜怒哀乐,仅有的几首记事作品,抒发了“惆怅窃自怜,相痛惜”的凄凉感受。形式上受民歌影响,语言通俗,描写细致,其中《燕歌行》是文人七言诗的优秀之作。著有《魏文帝集》《典论·论文》。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六言古诗,也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中通过凝练质朴的语言,既描绘了汉末长期战乱导致的民生凋敝与满目疮痍的社会现实,又深刻表达了诗人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复子明辟致仕”中“复子明辟”直接运用了典故。此典故出自《尚书·洛诰》,周武王去世后,周公摄政辅佐年幼的周成王。后来成王长大成人,周公便把政权归还给成王,让他亲政,这一行为就是“复子明辟”。诗中直接引用这个典故,表明自己顺应天命接受汉献帝的禅让,借此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或理想。
3. 分段赏析
“丧乱悠悠过纪,白骨纵横万里”,诗人点明丧乱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悠悠过纪”强调时间之久,“白骨纵横万里”则以夸张的手法描绘出战争过后尸横遍野的悲惨场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基调,反映出社会的动荡和百姓的苦难。“哀哀下民靡恃,吾将佐时整理。复子明辟致仕”,诗人由对惨状的描述转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志向。“哀哀下民靡恃”表达了对百姓失去依靠的深切同情,“吾将佐时整理”表明自己要辅佐时局、整顿社会的决心,“复子明辟致仕”则进一步说明自己的政治理想,即恢复贤明的政治后便辞官,体现了诗人的责任感和高尚情怀。
上一篇:魏晋·刘琨《扶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