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言发魏都":我驾着车从战国时期魏国的国都出发,
# 魏都:战国时魏国都城大梁,即今河南开封市。,言:语气词,无实义。,驾:驾车。
"南向望吹台":向南眺望吹台,那是魏王经常宴饮的地方。
# 吹台:又称范台、繁台,在今河南开封市东南禹王台公园内,相传为春秋时音乐家师旷吹乐之台。,南向:向南方。
"萧管有遗音":当年的乐曲仍在,似乎还回荡在吹台上的箫管里,
# 遗音:战国时流传下来的音乐。
"梁王安在哉":可当年的魏王又在哪里呢?
# 安在:何在,在哪里。,梁王:即战国魏王婴。因其国都大梁,又称梁王。
"战士食糟糠":战士们吃的是酒糟、米糠之类的食物,
# 糟糠:酒糟和米糠。,食:吃。
"贤者处蒿莱":而有才能的人闲住在草野之中不被任用。
# 蒿莱:野草,杂草。
"歌舞曲未终":那寻欢作乐的歌舞乐曲还没有结束呢,
"秦兵已复来":秦国的大军就攻来了。
# 复来:又来。
"夹林非吾有":后来啊,那吹台里的夹林不再属于魏国了,
# 吾:诗人拟梁王口气自称。,夹林:台观名,梁王在吹台所建的游览处所。
"朱宫生尘埃":那华丽的宫殿也蒙上灰尘了。
# 生尘埃:意谓荒凉冷落。,朱宫:指吹台一带的宫殿。
"军败华阳下":魏国的军队在华阳山下大败,
# 华阳: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市东。公元前273年,秦围大梁,破魏军于华阳,魏割南阳求和。
"身竟为土灰":辉煌一时的魏国最后以身死国灭告终。
# 土灰:化为土灰,指身亡。
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思想家,“竹林七贤”之一
阮籍(210~263),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思想家。字嗣宗,曾为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陈留尉氏(今河南)人,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他与嵇康等人并称“竹林七贤”。阮籍在政治上倾向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不满,常用醉酒的办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在哲学上,他主张把“自然”和封建等级制度相结合,做到“在上而不凌乎下,处卑而不犯乎贵”。其诗长于五言,风格隐晦,多表现人生的孤独与苦闷;情调郁暗而富于哲理性,对社会现实亦多有讥刺。著有《大人先生传》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怀古咏史诗。通过描绘诗人从魏都出发望向吹台的情景,营造出对历史的追思氛围。叙述了梁王统治下魏国战士生活困苦、贤者不得重用,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的历史,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以及对统治者不重视人才的批判。
2. 写作手法
借古讽今:“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台。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诗人以战国时期魏国的故事为切入点,通过对魏都、吹台等古迹的描写,以及对梁王昔日繁华如今不再的感慨,实则是借魏国的兴衰来影射当时曹魏政权的现状,暗示曹魏统治者若不吸取历史教训,也将重蹈覆辙。
3. 分段赏析
“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台。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诗歌开篇四句,诗人于吹台遗址凭吊怀古,以“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的诘问,引发深沉思考。“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歌舞曲未终,秦兵已复来”,诗中中间部分的四句,揭示出魏王沉溺荒淫之举,终将为国家招致灾祸。“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描绘出战士生活困苦、贤才不被重用的社会现实,“食糟糠”“处蒿莱”形象地表现了他们的艰难处境,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和对贤才的同情。“歌舞曲未终,秦兵已复来”,通过秦兵的入侵,表现出国家的危机,“歌舞未终”与“秦兵已来”形成强烈反差,暗示了统治者的昏庸无道,使读者感受到国家的动荡和不安。“夹林非吾有,朱宫生尘埃。军败华阳下,身竟为土灰”,收尾四句则展现了魏王“军败华阳下,身竟为土灰”的凄凉结局。“夹林非吾有,朱宫生尘埃”,进一步强调了魏都的衰败,“夹林”“朱宫”曾经是繁华的象征,如今却已衰败,营造出一种破败、凄凉的氛围,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军败华阳下,身竟为土灰”,以军队的失败和君主的消亡,深化了历史兴亡的感慨,“军败”“身灭”使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残酷和无情,使诗人对历史的沉思和对现实的忧虑更加深刻全诗借历史旧事讽喻当下,抒发对时政的慨叹,整体情调哀伤悲戚。该作品批判了曹魏统治者沉迷享乐、荒废政务的行径,点明此等作为致使国势渐微,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曹魏王朝走向覆灭的惋惜之意。
上一篇:魏晋·曹植《朔风诗》
下一篇:魏晋·陆机《从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