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言发魏都":我驾着车从战国时期魏国的国都出发,
# 魏都:战国时魏国都城大梁,即今河南开封市。,言:语气词,无实义。,驾:驾车。
"南向望吹台":向南眺望吹台,那是魏王经常宴饮的地方。
# 吹台:又称范台、繁台,在今河南开封市东南禹王台公园内,相传为春秋时音乐家师旷吹乐之台。,南向:向南方。
"箫管有遗音":当年的乐曲仍在,似乎还回荡在吹台上的箫管里,
# 遗音:前代留传下来的音乐。
"梁王安在哉":可当年的魏王又在哪里呢!
# 安在:何在,在哪里。,梁王:即战国魏王婴。因其国都大梁,又称梁王。
"战士食糟糠":战士们吃的是酒糟、米糠之类的食物,
# 糟糠:酒糟和米糠。,食:吃。
"贤者处蒿莱":而有才能的人闲住在草野之中不被任用。
# 蒿莱:野草,杂草。
"歌舞曲未终":那寻欢作乐的歌舞乐曲还没有结束呢,
"秦兵已复来":秦国的大军就攻来了。
# 复来:又来。
"夹林非吾有":后来啊,那吹台里的夹林不再属于魏国了,
# 吾:诗人拟梁王口气自称。,夹林:台观名,梁王在吹台所建的游览处所。
"朱宫生尘埃":那华丽的宫殿也蒙上灰尘了。
# 生尘埃:意谓荒凉冷落。,朱宫:指吹台一带的宫殿。
"军败华阳下":魏国的军队在华阳山下大败,
# 华阳: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市东。公元前273年,秦围大梁,破魏军于华阳,魏割南阳求和。
"身竟为土灰":辉煌一时的魏国最后以身死国灭告终!
# 土灰:化为土灰,指身亡。
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思想家,“竹林七贤”之一
阮籍(210~263),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思想家。字嗣宗,曾为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陈留尉氏(今河南)人,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他与嵇康等人并称“竹林七贤”。阮籍在政治上倾向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不满,常用醉酒的办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在哲学上,他主张把“自然”和封建等级制度相结合,做到“在上而不凌乎下,处卑而不犯乎贵”。其诗长于五言,风格隐晦,多表现人生的孤独与苦闷;情调郁暗而富于哲理性,对社会现实亦多有讥刺。著有《大人先生传》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怀诗。诗歌通过抒写阮籍在曹魏衰落、政治腐败的社会背景下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忧思及内心的痛苦与愤懑。
2. 写作手法
借古讽今:全诗以梁王荒淫致败的历史典故为核心,通过“驾言发魏都”的行踪串联起吹台遗音、战士糟糠、秦兵入侵等场景,暗指曹魏统治者重享乐、轻贤能的现实危机,以历史镜像批判时政。
3. 分段赏析
“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台”两句交代行踪。诗人驾车从魏都出发,向南远眺吹台,以简洁的动作描写引出怀古之旅,为全诗奠定凭吊历史的基调,自然开启对往昔的追溯与感慨。“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两句以问兴叹。听到吹台遗留的箫管之音,诗人不禁发问梁王何在,以音响的“存”与人物的“亡”形成鲜明对比,慨叹荣华易逝、历史无情,蕴含对往昔盛景不再的深沉感喟。“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两句直陈时弊。诗人将战士只能食糟糠、贤者屈居荒野的现实场景并置,揭露统治阶层的荒淫导致民生困苦、贤才湮没的社会乱象,语言简练而批判尖锐,直指政治腐败的核心。“歌舞曲未终,秦兵已复来”两句陡转叙事。以“歌舞未终”的享乐场景与“秦兵复来”的危机并现,形成强烈的戏剧冲突,暗示统治者因沉溺享乐而忽视危局,讽喻其昏聩误国,为后文的悲剧结局埋下伏笔。“夹林非吾有,朱宫生尘埃”两句状写荒芜。昔日梁王的夹林苑不再属己,华丽宫殿亦生尘埃,通过铺陈故地的荒废景象,直观展现朝代更迭的沧桑巨变,借景物的破败传递对曹魏王朝衰微的叹惋。“军败华阳下,身竟为土灰”两句收束史实。以“军败华阳”的具体战役和“身化土灰”的惨烈结局,总结梁王因荒淫而招致的覆灭命运,既呼应前文的讽喻,又以历史教训影射现实,暗寓对曹魏统治危机的忧虑。
# 其源出于《小雅》。无雕虫之功。而《咏怀》之作,可以陶性灵,发幽思。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洋洋乎会于《风》、《雅》,使人忘其鄙近,自致远大,颇多感慨之词。厥旨渊放,归趣难求。颜延注解,怯言其志。
南北朝钟嵘《诗品》上
# 《咏怀》诸篇,文隐指远,定哀之际多微辞,盖斯类也。履朝右而谈方外,羁仕宦而慕真仙。大人先生一传,岂《子虚》亡是公耶?
明张溥《阮步兵集题辞》
# 阮公咏怀,反覆零乱,兴寄无端,和愉哀怨。虽集于中。令读者莫求归趣。此其为阮公之诗也。必求时事以实之,则凿矣。其原自离骚来。
清沈德潜《古诗源》
# “说者谓阮籍在晋文代。常虑祸患,故发此咏。”看来诸咏非一时所作。随兴寓言。有说破者。有不说破者。忽哀忽乐。俶诡不羁。十九首后,复有此种笔墨,文章一转关也。咏怀诗当领其大意。不必逐章分解。
清沈德潜《古诗源》引颜延年注
下一篇:魏晋·傅玄《拟四愁诗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