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huái
怀
shí
èr
shǒu
shí
èr

朝代:魏晋作者:阮籍浏览量:2
wáng
liáng
jiàn
gōng
yīng
xióng
yuán
kǎi
kāng
zāi
měi
duō
shì
sòng
shēng
lóng
yīn
yáng
yǒu
chuǎn
cuò
yuè
cháng
róng
tiān
shí
yǒu
tài
rén
shì
duō
yíng
chōng
yuán
dùn
nán
yuè
yáng
yǐn
西
róng
bǎo
shēn
niàn
dào
zhēn
chǒng
yào
耀
yān
chóng
rén
shuí
shàn
shǐ
xiǎn
néng
jué
zhōng
xiū
zāi
shàng
shì
shì
wàn
zǎi
chuí
qīng
fēng

译文

帝王的大业需要优秀的辅佐之臣,建立功勋等待着英雄人物。像元凯那样的贤臣能使国家安康美好,众多贤士能让颂歌之声兴盛。然而阴阳会有差错,日月也不总是明亮。天时自有好坏,人事也多有盈亏。园公、绮里季隐居在南岳,伯阳隐匿于西戎。保持自身的高洁,思念道家的真谛,恩宠荣耀哪里值得尊崇。人谁没有好的开始,但很少有人能坚持到最后。美好啊,古代的贤士,他们的清风亮节万载流传!

逐句剖析

"王业须良辅":帝王的大业需要优秀的辅佐之臣,

"建功俟英雄":建立功勋等待着英雄人物。

"元凯康哉美":像元凯那样的贤臣能使国家安康美好,

"多士颂声隆":众多贤士能让颂歌之声兴盛。

"阴阳有舛错":然而阴阳会有差错,

"日月不常融":日月也不总是明亮。

# 常:一作当。

"天时有否泰":天时自有好坏,

"人事多盈冲":人事也多有盈亏。

"园绮遁南岳":园公、绮里季隐居在南岳,

"伯阳隐西戎":伯阳隐匿于西戎。

"保身念道真":保持自身的高洁,思念道家的真谛,

"宠耀焉足崇":恩宠荣耀哪里值得尊崇。

"人谁不善始":人谁没有好的开始,

"鲜能克厥终":但很少有人能坚持到最后。

# 克:一作“剋”。,鲜:一作“尠”。

"休哉上世士":美好啊,古代的贤士,

"万载垂清风":他们的清风亮节万载流传!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怀八十二首(其四十二)》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阮籍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中先表明帝王事业需贤良辅佐、建功要等英雄,还提到贤臣辅佐下太平盛世的美景。接着借自然现象变化,感慨世事无常、人事多变。又以园绮、伯阳隐居为例,表达对保全自身、追求道德真谛的认可。最后指出人们往往善始却难善终,称赞远古贤士的高洁品格能流传千古。全诗借古喻今,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的失望,以及对远古贤士的追慕,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思想家,“竹林七贤”之一

阮籍(210~263),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思想家。字嗣宗,曾为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陈留尉氏(今河南)人,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他与嵇康等人并称“竹林七贤”。阮籍在政治上倾向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不满,常用醉酒的办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在哲学上,他主张把“自然”和封建等级制度相结合,做到“在上而不凌乎下,处卑而不犯乎贵”。其诗长于五言,风格隐晦,多表现人生的孤独与苦闷;情调郁暗而富于哲理性,对社会现实亦多有讥刺。著有《大人先生传》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生于魏晋交替之际的阮籍,早年也曾胸怀壮志,渴望在动荡时局中一展抱负。然而,随着曹魏后期司马氏与曹氏的权力角逐白热化,一场场血腥屠杀在朝堂上演,他们大肆屠杀政治上的异己人物,造成了异常黑暗、恐怖的政治局面。面对政治风云日趋险恶,阮籍不得不将凌云之志深埋心底,用佯狂的办法来躲避矛盾,终日酣饮、不问世事。他言辞谨慎,从不对人物是非轻易置评,虽避免了杀身之祸,可是其内心却是极端痛苦。据史料记载,他时常独自驱车,任由马匹漫无目的地前行,直至道路尽头。当车轮碾过最后一寸土地,四周唯余苍茫天地时,这位看似放浪形骸的诗人,总会伏在车辕上痛哭失声。他把这种痛苦与愤懑在诗歌中用隐晦曲折的形式倾泻出来,最终化作五言诗《咏怀八十二首》。本诗是其中的第四十二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王业须良辅,建功俟英雄”这两句是对治国安邦的思考。“须”和“俟”两个动词,点明了王业兴盛离不开贤良辅臣,建功立业要依靠英雄豪杰,简洁有力地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为全诗奠定了关注现实、期待人才的基调。“元凯康哉美,多士颂声隆”两句化用典故,“元凯”指夏禹时期的贤臣伯夷和后稷,“康哉”化用《尚书》中“庶事康哉”的颂词。描绘了贤才辈出、天下称颂的理想图景,通过对上古盛世的追忆,隐含着对当下社会贤才匮乏的现实忧虑,形成古今对照。“阴阳有舛错,日月不常融”转为对现实的感慨。“阴阳舛错”指天地自然的秩序失常,“日月不常融”说日月光芒不再常亮,诗人用自然现象比喻社会秩序的混乱、政治环境的昏暗,以比喻手法将抽象的社会危机具象化,暗示魏晋时期政局动荡、黑暗的现实。“天时有否泰,人事多盈冲”进一步引申哲理。“否泰”本指《周易》中的顺境与逆境,这里泛指时运的好坏;“盈冲”指兴衰成败。诗句以自然时节的变化类比人事的盛衰无常,语言凝练,蕴含着对社会人生变幻莫测的深沉感慨,为下文写隐逸做铺垫。“园绮遁南岳,伯阳隐西戎”接连化用典故,“园绮”指商山四皓中的东园公、绮里季,“伯阳”即老子李耳。诗人借写古代贤士避世隐居的典故,展现了“遁南岳”“隐西戎”的归隐图景,用典自然贴切,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保身念道真,宠耀焉足崇”直抒胸臆表明态度。“保身”强调保全自身节操,“念道真”指向对自然本真的追求,“焉足崇”以反问句式强化语气,指出荣华宠耀不值得推崇。这两句通过对比“保身念道”与“宠耀”,凸显了淡泊名利、坚守本心的人生选择。“人谁不善始,鲜能克厥终”以反问引发思考。“善始”指做事开端良好,“克厥终”谓坚持到最后。诗句感慨世人往往开头做得好,却很少能善终,语言朴实却蕴含深刻哲理,既是对世态人情的观察,也暗含对自身坚守节操的警示,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与沉重。“休哉上世士,万载垂清风”末两句以赞叹作结。“休哉”为感叹词,意为“美好啊”,“上世士”指上古贤士,“垂清风”谓美名流传。诗人用感叹句盛赞上古隐士的高洁品格,让他们的风范“万载”流芳,以直白的抒情收束全诗,将对理想人格的追慕推向高潮,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其源出于《小雅》。无雕虫之功。而《咏怀》之作,可以陶性灵,发幽思。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洋洋乎会于《风》、《雅》,使人忘其鄙近,自致远大,颇多感慨之词。厥旨渊放,归趣难求。颜延注解,怯言其志。

南北朝钟嵘《诗品》上

# 《咏怀》诸篇,文隐指远,定哀之际多微辞,盖斯类也。履朝右而谈方外,羁仕宦而慕真仙。大人先生一传,岂《子虚》亡是公耶?

明张溥《阮步兵集题辞》

# 阮公咏怀,反覆零乱,兴寄无端,和愉哀怨。虽集于中。令读者莫求归趣。此其为阮公之诗也。必求时事以实之,则凿矣。其原自离骚来。

清沈德潜《古诗源》

# 引颜延年注:“说者谓阮籍在晋文代。常虑祸患,故发此咏。”看来诸咏非一时所作。随兴寓言。有说破者。有不说破者。忽哀忽乐。俶诡不羁。十九首后,复有此种笔墨,文章一转关也。咏怀诗当领其大意。不必逐章分解。

清沈德潜《古诗源》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佚名《应劭引里语》

下一篇:魏晋·佚名《汉末江淮间童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