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忧令志结":深深的忧虑使我的意志郁结,
"怵惕常若惊":惶恐不安常常就像受到惊吓一样。
"逍遥未终晏":逍遥自在的生活还没有享受完,
"朱华忽西倾":红色的花朵就忽然向西倾斜。
# 华:一作阳。
"蟋蟀在户牖":蟋蟀在门窗之间鸣叫,
"蟪蛄鸣中庭":蟪蛄在中庭里鸣叫。
# 鸣:一作号。
"心肠未相好":彼此内心并不相互理解,
"谁云亮我情":谁又能说明白我的内心真情呢。
"愿为云间鸟":我愿意成为云间的鸟儿,
"千里一哀鸣":在千里之外发出一声哀鸣。
"三芝延瀛洲":传说中的三芝仙草能让人延年益寿,如在瀛洲仙岛,
"远游可长生":远游或许可以实现长生。
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思想家,“竹林七贤”之一
阮籍(210~263),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思想家。字嗣宗,曾为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陈留尉氏(今河南)人,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他与嵇康等人并称“竹林七贤”。阮籍在政治上倾向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不满,常用醉酒的办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在哲学上,他主张把“自然”和封建等级制度相结合,做到“在上而不凌乎下,处卑而不犯乎贵”。其诗长于五言,风格隐晦,多表现人生的孤独与苦闷;情调郁暗而富于哲理性,对社会现实亦多有讥刺。著有《大人先生传》等。
1. 分段赏析
“殷忧令志结,怵惕常若惊”:“殷忧”直接点明了诗人内心深深的忧虑,“志结”说明这种忧虑使得诗人的意志郁结,无法舒展。“怵愓常若惊”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惶恐不安的状态,就像随时会受到惊吓一样。这两句诗开门见山,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不安,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逍遥未终晏,朱华忽西倾”:“逍遥未终晏”表达了诗人原本希望能享受一段逍遥自在的时光,但“朱华忽西倾”却笔锋一转,用红色的花朵忽然向西倾斜来比喻时光匆匆流逝,美好的时光还未结束就已经过去。这两句诗通过对比,突出了时光的无情和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感慨。“蟋蟀在户牖,蟪蛄鸣中庭”:诗人描绘了蟋蟀在门窗之间、蟪蛄在中庭里鸣叫的场景。这种景象营造出一种孤寂、冷清的氛围,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同时,蟋蟀和蟪蛄的鸣叫也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加深了诗人的感慨。“心肠未相好,谁云亮我情”:“心肠未相好”表明诗人觉得自己与周围的人内心并不相互理解,“谁云亮我情”则以反问的语气强调了没有人能够明白自己的内心真情。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不被理解的痛苦,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压抑和无奈。“愿为云间鸟,千里一哀鸣”:诗人表达了愿意成为云间的鸟儿,在千里之外发出一声哀鸣的愿望。云间鸟的哀鸣象征着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他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感。这两句诗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孤独和痛苦,同时也表现出他对自由和表达的渴望。“三芝延瀛洲,远游可长生”:“三芝”是传说中的仙草,“瀛洲”是传说中的仙岛。诗人幻想通过服用三芝草、前往瀛洲远游来实现长生。这反映了诗人在现实困境中无法摆脱痛苦,只能寄希望于虚幻的仙境来寻求解脱的心理。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其源出于《小雅》。无雕虫之功。而《咏怀》之作,可以陶性灵,发幽思。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洋洋乎会于《风》、《雅》,使人忘其鄙近,自致远大,颇多感慨之词。厥旨渊放,归趣难求。颜延注解,怯言其志。
南北朝钟嵘《诗品》上
# 《咏怀》诸篇,文隐指远,定哀之际多微辞,盖斯类也。履朝右而谈方外,羁仕宦而慕真仙。大人先生一传,岂《子虚》亡是公耶?
明张溥《阮步兵集题辞》
# 阮公咏怀,反覆零乱,兴寄无端,和愉哀怨。虽集于中。令读者莫求归趣。此其为阮公之诗也。必求时事以实之,则凿矣。其原自离骚来。
清沈德潜《古诗源》
# “说者谓阮籍在晋文代。常虑祸患,故发此咏。”看来诸咏非一时所作。随兴寓言。有说破者。有不说破者。忽哀忽乐。俶诡不羁。十九首后,复有此种笔墨,文章一转关也。咏怀诗当领其大意。不必逐章分解。
清沈德潜《古诗源》引颜延年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