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中不能寐":半夜里不能入睡,
# 夜中不能寐: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此二句化用王粲《七哀诗》诗句:“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意思是因为忧伤,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就起来弹琴。夜中,中夜、半夜。
"起坐弹鸣琴":起身坐下弹奏鸣琴。
"薄帷鉴明月":薄薄的帐幔照出明月,
# 薄帷鉴明月: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薄帷,薄薄的帐幔。鉴,照。
"清风吹我襟":清风吹拂着我的衣襟。
"孤鸿号外野":孤鸿在野外哀号,
# 号:鸣叫、哀号。,孤鸿:失群的大雁。
"翔鸟鸣北林":翔鸟在北林鸣叫。
# 北林:表示忧伤。《诗经·秦风·晨风》:“鴥(yù)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后人往往用“北林”一词表示忧伤。,翔鸟:飞翔盘旋着的鸟。鸟在夜里飞翔正因为月明。
"徘徊将何见":徘徊着将见到什么,
"忧思独伤心":忧思萦绕独自伤心。
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思想家,“竹林七贤”之一
阮籍(210~263),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思想家。字嗣宗,曾为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陈留尉氏(今河南)人,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他与嵇康等人并称“竹林七贤”。阮籍在政治上倾向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不满,常用醉酒的办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在哲学上,他主张把“自然”和封建等级制度相结合,做到“在上而不凌乎下,处卑而不犯乎贵”。其诗长于五言,风格隐晦,多表现人生的孤独与苦闷;情调郁暗而富于哲理性,对社会现实亦多有讥刺。著有《大人先生传》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感怀抒情诗。全诗通过深夜失眠的场景,描绘了月照帷帐、风吹衣襟、孤鸿哀号、翔鸟悲鸣的凄凉夜景,营造出寂静孤独的氛围,体现了诗人独处无依的状态,含蓄表达了其在政治黑暗中对现实的忧惧和内心的深沉苦闷。
2. 写作手法
化用:“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化用王粲《七哀诗》中“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一句,借前人诗意,抒发自身在险恶环境中的深沉忧思,使情感表达更有依托。借景抒情:“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通过描写明月、清风、孤鸿、翔鸟等景物,将内心的孤独、忧愤融入其中,情景交融,含蓄地表达复杂情感。以动衬静:“起坐弹鸣琴”“清风吹拂”“孤鸿号”“翔鸟鸣”,以人的活动和景物的动态,衬托出深夜的寂静,更显环境的凄清和诗人的孤独。设问:“徘徊将何见?”以设问引发思考,写出诗人在夜色中徘徊却无所得的迷茫,强化了内心的忧思与伤心。情景交融:“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野外,翔鸟鸣北林”,诗人将自己的忧思融入眼前的明月、清风、孤鸿、翔鸟等景物中,借景抒情,使情感的表达更为含蓄深沉。
3. 分段赏析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此句开篇写诗人深夜无法入睡,起身坐下弹奏鸣琴。看似简单的动作,却藏着深深的苦闷,难以入眠是因忧思萦怀,弹琴则是为了排遣这份情绪。与王粲诗句相呼应,却因身处更险恶的政治环境,忧思更为沉重,为全诗奠定沉郁基调。“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这句描写月光透过薄帷照进来,清风吹拂衣襟的景象。看似写景,实则含人:月光下有徘徊的诗人,清风拂过的是诗人的衣襟。凄清的画面中,藏着诗人无言的孤独,景与情相融,含蓄而意味深长。“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此句写孤鸿在野外哀号,翔鸟在北林鸣叫。前两句是所见,这两句是所闻。以孤鸿的“号”、翔鸟的“鸣”这些动态声响,衬托出深夜的寂静,更显环境的凄清,也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苦闷,情景交融。“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这句写诗人在夜色中徘徊,自问能见到什么,最终只能独自因忧思而伤心。月光朦胧,夜色苍茫,诗人与孤鸿、翔鸟一同徘徊却无所得,既写出了迷茫与失望,也点出了“忧思”的深沉,为全诗收束,也定下了《咏怀八十二首》的基调。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通过描写深夜不寐、弹琴所见所闻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复杂的忧思。诗中运用动静相形等手法,将无形的情感化为具体的形象,言近旨远,寄托幽深,体现了诗人在特定环境下的心境。
# 阮旨遥深。
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 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南北朝钟嵘《诗品》
# 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
唐李善《文选》(卷二十三)
# 比也,此嗣宗忧世道之昏乱,无以自适,故托言夜半之时起坐而弹琴也。所谓薄帷照月,已见阴光之盛,而清风吹衿,则又寒气之渐也。况贤者在外,如孤鸿之哀号于野,而群邪阿附权臣,亦犹众鸟回翔,而鸣于阴背之林焉。是时魏室既衰,司马氏专政,故有是喻。其气象如此,我之徘徊不寐复将何见邪?意谓昏乱愈久,则所见殆有不可言者。是以忧思独深,而至于伤心也。
明刘履《选读补注》
# 起何彷徨,结何寥落,诗之致在意象而已。
明陆时雍《古诗镜》卷七
# 结二句委折深隐,以下数十章千端万绪,皆出于此。
清张琦《宛邻书屋古诗录》
# 晴月凉风,高云碧宇之致见之吟咏者,实自公始。但如此诗,以浅求之,若一无所怀,而字后言前,眉端吻外,有无尽藏之怀,令人循声测影而得之。
清王夫之《古诗评选》
# 阮公殿魏诗之末,而绰有汉音,非邺下诸子所可步趋也。……总之,步兵《咏怀》诸作,寄愁天上,埋忧地下,其胸次非复人间机轴。
清王士禛《师友诗传录》
# 阮公咏怀,反覆零乱,兴寄无端。和愉哀怨,杂集于中,令读者莫求归趣。此其为阮公之诗也。必求时事以实之,则凿矣。
清沈德潜《古诗源》卷六
# 此是八十一首发端,不过总言所以咏怀不能已于言之故。而情景融合,含蓄不尽,意味无穷。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一
上一篇:魏晋·佚名《皇甫嵩歌》
下一篇:魏晋·阮籍《咏怀(王业须良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