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脩涂驰轩车":长长的道路上奔驰着轩车,
# 脩:一作修。
"长川载轻舟":长长的河流上承载着轻舟。
"性命岂自然":人的性命难道是顺应自然的吗,
"势路有所由":是被权势之路所支配的。
"高名令志惑":崇高的名声让人迷失心志,
"重利使心忧":丰厚的利益使人内心忧愁。
"亲昵怀反侧":亲近的人心中会怀有不安和二心,
"骨肉还相雠":骨肉亲人之间还相互仇恨。
"更希毁珠玉":更希望毁掉珠玉,
"可用登遨游":这样便可以去自由地遨游。
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思想家,“竹林七贤”之一
阮籍(210~263),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思想家。字嗣宗,曾为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陈留尉氏(今河南)人,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他与嵇康等人并称“竹林七贤”。阮籍在政治上倾向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不满,常用醉酒的办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在哲学上,他主张把“自然”和封建等级制度相结合,做到“在上而不凌乎下,处卑而不犯乎贵”。其诗长于五言,风格隐晦,多表现人生的孤独与苦闷;情调郁暗而富于哲理性,对社会现实亦多有讥刺。著有《大人先生传》等。
1. 分段赏析
“脩涂驰轩车,长川载轻舟”:这句描绘了长长的道路上轩车疾驰,长长的河流中轻舟行驶的画面。诗人以常见的行旅场景开篇,既展现了人们为生活或名利奔波的状态,又为下文探讨性命与权势的关系做了铺垫,让读者感受到一种不停歇的忙碌氛围。“性命岂自然,势路有所由”:这两句以反问引出观点,质疑人的性命是否顺应自然,进而指出是被权势之路支配。由景转入议论,点明诗的核心,揭示出人们生存状态的非本真,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深刻观察与反思。“高名令志惑,重利使心忧”:写出崇高的名声让人迷失心志,丰厚的利益使人内心忧愁。“令”“使”两个动词,清晰展现出名利对人心灵的操控,具体揭露了名利的危害,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象的批判。“亲昵怀反侧,骨肉还相雠”:描绘了亲近的人内心不安、骨肉亲人相互仇恨的情景。本应和睦的关系因名利变得扭曲,通过这样的社会乱象,进一步揭露名利对人性的腐蚀,字里行间满是对现实的痛心。“更希毁珠玉,可用登遨游”:表达了希望毁掉象征财富虚荣的珠玉,以便无牵无挂登高遨游的愿望。这是诗人对摆脱名利束缚、回归自然本真生活的向往,收束全诗,寄托了对理想状态的追求。
# 其源出于《小雅》。无雕虫之功。而《咏怀》之作,可以陶性灵,发幽思。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洋洋乎会于《风》、《雅》,使人忘其鄙近,自致远大,颇多感慨之词。厥旨渊放,归趣难求。颜延注解,怯言其志。
南北朝钟嵘《诗品》上
# 《咏怀》诸篇,文隐指远,定哀之际多微辞,盖斯类也。履朝右而谈方外,羁仕宦而慕真仙。大人先生一传,岂《子虚》亡是公耶?
明张溥《阮步兵集题辞》
# 阮公咏怀,反覆零乱,兴寄无端,和愉哀怨。虽集于中。令读者莫求归趣。此其为阮公之诗也。必求时事以实之,则凿矣。其原自离骚来。
清沈德潜《古诗源》
# “说者谓阮籍在晋文代。常虑祸患,故发此咏。”看来诸咏非一时所作。随兴寓言。有说破者。有不说破者。忽哀忽乐。俶诡不羁。十九首后,复有此种笔墨,文章一转关也。咏怀诗当领其大意。不必逐章分解。
清沈德潜《古诗源》引颜延年注
上一篇:魏晋·阮籍《大人先生传》
下一篇:魏晋·佚名《益州长为尹就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