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è
xíng

朝代:汉作者:曹操浏览量:2
wéi
hàn
niàn
廿
èr
shì
suǒ
rèn
chéng
liáng
hóu
ér
guàn
dài
zhī
xiǎo
ér
móu
qiáng
yóu
gǎn
duàn
yīn
shòu
zhí
jūn
wáng
bái
hóng
wéi
guàn
xiān
shòu
yāng
zéi
chén
chí
guó
bǐng
shā
zhǔ
miè
jīng
dàng
zōng
miào
fán
sàng
yuè
西
qiān
háo
ér
xíng
zhān
luò
chéng
guō
wēi
wèi
āi
shāng

译文

汉朝自建国到现在已是二十二世,所重任的人(何进)真是徒有其表。猴子虽穿衣戴帽,可究竟不是真人,没什么智慧却又想谋划诛杀宦官这等大事。做事犹豫不决不敢决断,弄得皇帝被张让等人挟持外出。白虹贯日是上天给人间的凶兆,这应验在君王身上,而(何进)自己也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乱臣贼子(董卓)乘着混乱之际操持国家大权,杀了汉少帝之后还把洛阳城也毁掉了。汉朝四百年的帝业由此倾覆,帝王的宗庙也在烈火中焚毁。(献帝)被迫着西迁至长安,一路上迁徙的百姓哭声不止。我瞻望着洛阳城内的惨状,就像当年微子面对着殷墟而悲伤不已。

逐句剖析

"惟汉廿二世":汉朝自建国到现在已是二十二世,

# 廿二世:二十二世,指东汉灵帝,他是汉朝第二十二代皇帝。

"所任诚不良":所重任的人(何进)真是徒有其表。

# 所任:所任用的人。这里指灵帝时大将军何进,他是灵帝何皇后之兄。

"沐猴而冠带":猴子虽穿衣戴帽,可究竟不是真人,

# 冠带:作动词用,戴着帽子系着带子。《史记项羽本纪》里有人曾骂项羽是沐猴而冠。沐猴而冠带,这里是用来讽刺何进,枉披人皮而没有实际本事。,沐猴:猕猴,这里是比喻何进。

"知小而谋强":没什么智慧却又想谋划诛杀宦官这等大事。

# 谋强:意谓谋划干大事。何进曾策划诛杀把持朝政的宦官张让等,结果因犹豫迟疑而失败。,知:同“智”,智慧,智谋。

"犹豫不敢断":做事犹豫不决不敢决断,

# 断:决断。

"因狩执君王":弄得皇帝被张让等人挟持外出。

# 执:捕捉,这里是劫持、挟持的意思。,狩:打猎,后借指天子出巡,这里讳称皇帝外逃避祸。

"白虹为贯日":白虹贯日是上天给人间的凶兆,

# 贯日:穿过太阳。古人迷信,认为白虹贯日是天子命绝、大臣为祸的征兆。据《后汉书·献帝纪》描述,初平二年(191)二月,白虹贯日,这年正月,董卓毒死被废为弘农王的少帝刘辩。,白虹:白色的虹霓。

"己亦先受殃":这应验在君王身上,而(何进)自己也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 己:指何进。

"贼臣持国柄":乱臣贼子(董卓)乘着混乱之际操持国家大权,

# 国柄:指朝政大权。,贼臣:指董卓。

"杀主灭宇京":杀了汉少帝之后还把洛阳城也毁掉了。

# 宇京:京城,这里指东汉京城洛阳。,杀主:指董卓杀少帝刘辩。

"荡覆帝基业":汉朝四百年的帝业由此倾覆,

"宗庙以燔丧":帝王的宗庙也在烈火中焚毁。

# 燔丧:烧毁。,宗庙:这里指东汉帝王的祖庙,象征着政权。

"播越西迁移":(献帝)被迫着西迁至长安,

# 播越:颠沛流离。这句指董卓挟持献帝西迁长安。

"号泣而且行":一路上迁徙的百姓哭声不止。

# 且:通“徂”,往,到。

"瞻彼洛城郭":我瞻望着洛阳城内的惨状,

"微子为哀伤":就像当年微子面对着殷墟而悲伤不已。

# 微子:殷纣王的兄长。诗人在此自比微子,以表达自己对洛阳的残破亦有无限感慨和哀伤。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薤露行》是东汉文学家曹操用乐府旧题所作的五言古诗。全诗结构分明:前四句为第一部分,聚焦外戚何进与宦官张让等人相互倾轧、同归于尽的历史惨剧;后四句为第二部分,直击董卓弑君乱政、致使宗庙倾颓的滔天罪恶。全诗语言质朴无华,情感沉郁悲怆,深刻展现了曹操作为政治家和文学家对国家倾覆的深重忧患与无尽哀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汉末政治家、文学家

曹操(155~220),东汉末政治家、文学家。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初举孝廉,在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过程中扩充军事力量,后迎献帝都许,逐步削平各方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北部,在赤壁之战中战败。后曹丕代汉,追谥其为武帝,世称魏武帝。曹操尤善诗,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汉末人民苦难,善用乐府古题描写现实生活。散文清峻整洁,部分诏令真率自然,具有通脱之风。代表作品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著有《魏武帝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太子刘辩即位后,何太后临朝听政,朝政大权实则落入宦官张让、段珪等人之手。太后的兄长、大将军何进图谋诛除宦官,却因何太后的阻挠而犹豫不决。无奈之下,何进秘密召令凉州军阀董卓率兵入京,期望借其力量铲除宦官,夺回朝政。然而事机泄露,张让等人抢先发难,诛杀何进,继而劫持少帝刘辩与陈留王刘协逃往小平津。董卓闻讯,率军挺进京城,将少帝一行再度劫回。自此,董卓窃据国柄,掌控朝纲。他旋即废黜少帝为弘农王,不久便将其鸩杀,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为巩固统治根基,董卓更纵火焚毁洛阳故都,挟持献帝及百官黎庶,强行西迁长安。一时间哀鸿遍野,生灵涂炭。诗人目睹此人间惨剧,悲愤交集,遂挥毫写下了这首痛彻心扉的诗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咏史诗。它介绍了汉末董卓之乱的前因后果,描绘了一幅汉末的历史画卷,展现了当时重大的历史事变及社会生活纷繁复杂的具体面貌,体现了诗人深切的悲叹,营造了悲怆沉痛的历史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汉室倾覆、人民罹难的深切悲伤与无限感慨,表达了诗人对汉室倾覆,人民遭受乱离之苦的悲伤和感叹。

2. 分段赏析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这两句诗,首先点明了当时的背景:汉灵帝去世后,朝廷任用的官员实在不称职。宦官专权把持朝政,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而当时的大将军何进一心想收回权力,计划诛杀宦官。开头这两句既交代了历史背景,也指出了这场动乱的根源。“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这两句批评非常尖锐。曹操认为何进不过是个虚有其表的人——就像猴子戴帽子穿衣服,硬装成人样,终究成不了气候。他讽刺何进才智平庸却偏要谋划大事,最终只会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后面“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进一步指出何进的致命弱点:做事优柔寡断,结果导致少帝被宦官劫持。这几句刻画何进的无能,没有详细描述他如何谋划失误、如何犹豫不决,仅仅用四句话就把他的问题说透了。这种强烈的感情色彩,不仅表达了曹操对汉末局势的看法,也让诗句摆脱了史书那种客观记录的平淡,更有感染力。“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写的是不祥的天象,也预示了何进的结局——他自己最终也被杀害。前八句主要围绕何进展开,回顾了汉末这段历史。曹操讽刺何进胸无谋略、优柔寡断,虽然他想铲除宦官,结果反而误国殃民,自己还丢了性命,导致了皇帝被挟持、汉朝国运衰落的局面。这八句不只是记录历史,更融入了曹操对这段历史的鲜明态度,读起来像一篇深刻的史论。从“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开始,诗的内容转向了董卓之乱。“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这四句,把汉朝根基被颠覆、京城洛阳被烧毁、皇帝被挟持西迁、百姓一路哭喊逃难的惨状,都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出来。不得不佩服诗人用笔的简练和语言的驾驭能力,那种沉雄壮阔的气魄也很突出。这六句把董卓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彻底揭露了出来。最后“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曹操把自己的万千感慨浓缩在这十个字里,表达的是他对汉朝覆灭的深切悲痛与感叹。

3. 作品点评

总体而言,《薤露行》原本是古人举行丧礼时演唱的歌谣,曹操借用这一古调来书写当时的现实事件,开创了用古乐府形式表达新内容的创作风气。《薤露行》本身带有为王公贵族之死致哀的意味,曹操则借此诗哀叹国家动荡离乱、君主蒙难、百姓遭殃的惨状,正合"悲悼"的主题。这首诗的风格古朴厚重,没有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而是从宏观角度着笔,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将多年来的社会变迁浓缩在几十个字中,其艺术价值已可见一斑。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汉·嵇康《代秋胡歌诗 其四》

下一篇:汉·嵇康《六言诗十首 其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