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
xià
mén
xíng
·
·
tóng

朝代:汉作者:曹操浏览量:2
xiāng
tóng
shuò
lóng
hán
liú
piāo
zhōu
chuán
xíng
nán
zhuī
fēng
lài
shēn
ào
shuǐ
jié
liú
bīng
jiān
dǎo
shì
yǐn
zhě
pín
yǒng
xiá
qīng
fēi
xīn
cháng
tàn
yuàn
duō
bēi
xìng
shèn
zhì
zāi
yǒng
zhì

译文

各地的乡土不相同,黄河以北地区格外寒冷。流动的冰块四处漂浮,船只航行十分困难。锥子都无法刺入土地,蔓菁和藜草生长得茂密幽深。河水干涸不再流动,坚硬的冰层可以踩踏。隐居的士人生活贫困,勇武侠义之人轻视是非。心中常常叹息埋怨,忧愁悲伤情绪很多。庆幸到了极点啊!用歌声来抒发志向。

逐句剖析

"乡土不同":各地的乡土不相同,

"河朔隆寒":黄河以北地区格外寒冷。

# 寒:一作冬。,河朔:古代泛指黄河以北的地区。

"流澌浮漂":流动的冰块四处漂浮,

# 流澌:江河解冻时流动的冰块。

"舟船行难":船只航行十分困难。

"锥不入地":锥子都无法刺入土地,

"丰籁深奥":蔓菁和藜草生长得茂密幽深。

# 籁:即艾蒿。,丰:一作䒠。芜菁,一种草本植物,根肥大,有甜味,可作蔬菜。

"水竭不流":河水干涸不再流动,

"冰坚可蹈":坚硬的冰层可以踩踏。

# 蹈:踩。

"士隐者贫":隐居的士人生活贫困,

"勇侠轻非":勇武侠义之人轻视是非。

"心常叹怨":心中常常叹息埋怨,

"戚戚多悲":忧愁悲伤情绪很多。

# 戚戚:忧愁,悲哀。

"幸甚至哉":庆幸到了极点啊!

"歌以咏志":用歌声来抒发志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土不同》是东汉曹操所作的乐府诗,作为《步出夏门行》组诗的第三章,此篇聚焦河朔地区的风土人情展开描绘。开篇八句,诗人精心择取典型场景,生动勾勒出河朔严寒的气候特征。“流澌浮漂”“锥不入地”“冰坚可蹈”等描写,以极具画面感的笔触,将滴水成冰、冻土如铁的酷寒之境展现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心生寒意。诗中后两句笔锋一转,将视角投向当地的人文风貌,刻画了河朔士人困窘的生活境况,以及侠士意气用事、轻视律法的行事风格。这些社会现象引发了曹操深深的忧虑,也让他愈发意识到维护社会安定的紧迫性,同时凸显出此次北征行动对于稳定局势、匡正风气的关键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汉末政治家、文学家

曹操(155~220),东汉末政治家、文学家。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初举孝廉,在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过程中扩充军事力量,后迎献帝都许,逐步削平各方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北部,在赤壁之战中战败。后曹丕代汉,追谥其为武帝,世称魏武帝。曹操尤善诗,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汉末人民苦难,善用乐府古题描写现实生活。散文清峻整洁,部分诏令真率自然,具有通脱之风。代表作品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著有《魏武帝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步出夏门行》是汉末曹操借乐府旧题创作的经典组诗,成诗于建安十二年(207)其北征乌桓凯旋之际。这组诗结构严谨,开篇以序曲“艳”起兴,后续由《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章构成完整篇章。在诗中,曹操以雄浑笔触描绘河朔地区的风土景致,既有山川大海的磅礴气象,也有季节更迭的物候变化,更深入刻画了当地的人文风貌。同时,他将个人的远大抱负与壮志豪情熔铸于字里行间,无论是对宏图伟业的憧憬,还是对生命意义的思索,都彰显出一代枭雄睥睨天下、气吞山河的非凡气魄。这组诗意境宏阔辽远,笔力遒劲豪迈,尽显建安风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属于写景抒情题材。开篇便以凝练笔触直陈地域差异,点明河朔之地气候酷寒。这严寒之景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更隐喻着诗人所处时代的动荡与严峻。随后六句,诗人以细腻笔触展开描摹,从行船艰难到土地冻结、坚冰覆地,层层递进地渲染出河朔地区超乎寻常的凛冽寒意。诗的中段,笔锋转向人文风貌,描绘在恶劣环境下,士人生活困窘,侠义之士坚守正义、蔑视不义之举的情景。字里行间,曹操的悲叹与感慨溢于言表,既饱含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也流露出对世道纷乱的忧虑。结尾两句,诗人以深沉慨叹收束全篇,余韵悠长。整首诗以环境描写为发端,巧妙运用对比与象征手法,将严酷的自然景象与动荡的社会现实相勾连。曹操在诗中不仅抒发了对时局的忧虑,更寄寓了在困境中坚守理想信念的决心,同时也期待有志之士能够秉持高尚品格,共克时艰,展现出一代豪杰的胸襟与情怀。

2. 分段赏析

开篇两句道出妻儿远去、相见无期的境况,看似因久别而淡然,实则暗藏难以言说的牵挂。当归期渐近,重逢有望时,那份被压抑的思念之情便如潮水般奔涌而出。“去远”句不仅是诗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更透露出他面对现实的无奈与绝望——并非诗人对妻儿薄情寡义,而是在漫长等待中陷入了彻底的无助。“归近”一句,则生动展现出他对亲人难以抑制的深切眷恋。“儿女”二句聚焦初相见的场景。由于阔别长达四年,子女的面容已变得陌生。陈师道在《送外舅郭大夫概西川提刑》中曾感慨“何者最可怜,儿生未知父”,足见分别时孩子尚在襁褓。如今“眉目略不省”,不仅凸显了分离岁月的漫长,更暗含着骨肉至亲竟似路人的悲凉。“喜极”二句细腻刻画了重逢后的复杂心绪。久别重逢的刹那,惊喜交织着千言万语,却化作相对无言、泪落如雨,随后又破涕为笑,庆幸团圆。短短十字,将悲喜交加的矛盾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精准捕捉到情感在瞬间的微妙转变,将人物内心世界的波澜起伏娓娓道来。结尾“了知”二句更进一步,即便清醒地意识到并非梦境,诗人仍心生恍惚,难以确信眼前的团圆是真实存在。这种细腻的心理描写,入木三分。由此不难想象,过去四年间,诗人无数次在梦中与亲人相聚,可梦醒时分,只剩无尽的愁绪与苦涩。正因经历了太多的失望与幻想破灭,重逢时反而心生疑虑,深怕这又是一场虚幻。这份深沉的思念,在这曲折的心理变化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这两句化用杜甫《羌村》“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的意境,与司空曙“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晏几道“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等名句异曲同工。但陈师道并非简单模仿,而是在前人基础上推陈出新,赋予诗句独特的韵味与新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汉·嵇康《四言诗(其三)》

下一篇:汉·司马迁《管鲍之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