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不同":各地的乡土不相同,
"河朔隆寒":黄河以北地区格外寒冷。
# 寒:一作冬。,河朔:古代泛指黄河以北的地区。
"流澌浮漂":流动的冰块四处漂浮,
# 流澌:江河解冻时流动的冰块。
"舟船行难":船只航行十分困难。
"锥不入地":锥子都无法刺入土地,
"丰籁深奥":蔓菁和藜草生长得茂密幽深。
# 籁:即艾蒿。,丰:一作䒠。芜菁,一种草本植物,根肥大,有甜味,可作蔬菜。
"水竭不流":河水干涸不再流动,
"冰坚可蹈":坚硬的冰层可以踩踏。
# 蹈:踩。
"士隐者贫":隐居的士人生活贫困,
"勇侠轻非":勇武侠义之人轻视是非。
"心常叹怨":心中常常叹息埋怨,
"戚戚多悲":忧愁悲伤情绪很多。
# 戚戚:忧愁,悲哀。
"幸甚至哉":庆幸到了极点啊!
"歌以咏志":用歌声来抒发志向。
东汉末政治家、文学家
曹操(155~220),东汉末政治家、文学家。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初举孝廉,在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过程中扩充军事力量,后迎献帝都许,逐步削平各方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北部,在赤壁之战中战败。后曹丕代汉,追谥其为武帝,世称魏武帝。曹操尤善诗,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汉末人民苦难,善用乐府古题描写现实生活。散文清峻整洁,部分诏令真率自然,具有通脱之风。代表作品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著有《魏武帝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属于写景抒情题材。开篇便以凝练笔触直陈地域差异,点明河朔之地气候酷寒。这严寒之景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更隐喻着诗人所处时代的动荡与严峻。随后六句,诗人以细腻笔触展开描摹,从行船艰难到土地冻结、坚冰覆地,层层递进地渲染出河朔地区超乎寻常的凛冽寒意。诗的中段,笔锋转向人文风貌,描绘在恶劣环境下,士人生活困窘,侠义之士坚守正义、蔑视不义之举的情景。字里行间,曹操的悲叹与感慨溢于言表,既饱含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也流露出对世道纷乱的忧虑。结尾两句,诗人以深沉慨叹收束全篇,余韵悠长。整首诗以环境描写为发端,巧妙运用对比与象征手法,将严酷的自然景象与动荡的社会现实相勾连。曹操在诗中不仅抒发了对时局的忧虑,更寄寓了在困境中坚守理想信念的决心,同时也期待有志之士能够秉持高尚品格,共克时艰,展现出一代豪杰的胸襟与情怀。
2. 分段赏析
开篇两句道出妻儿远去、相见无期的境况,看似因久别而淡然,实则暗藏难以言说的牵挂。当归期渐近,重逢有望时,那份被压抑的思念之情便如潮水般奔涌而出。“去远”句不仅是诗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更透露出他面对现实的无奈与绝望——并非诗人对妻儿薄情寡义,而是在漫长等待中陷入了彻底的无助。“归近”一句,则生动展现出他对亲人难以抑制的深切眷恋。“儿女”二句聚焦初相见的场景。由于阔别长达四年,子女的面容已变得陌生。陈师道在《送外舅郭大夫概西川提刑》中曾感慨“何者最可怜,儿生未知父”,足见分别时孩子尚在襁褓。如今“眉目略不省”,不仅凸显了分离岁月的漫长,更暗含着骨肉至亲竟似路人的悲凉。“喜极”二句细腻刻画了重逢后的复杂心绪。久别重逢的刹那,惊喜交织着千言万语,却化作相对无言、泪落如雨,随后又破涕为笑,庆幸团圆。短短十字,将悲喜交加的矛盾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精准捕捉到情感在瞬间的微妙转变,将人物内心世界的波澜起伏娓娓道来。结尾“了知”二句更进一步,即便清醒地意识到并非梦境,诗人仍心生恍惚,难以确信眼前的团圆是真实存在。这种细腻的心理描写,入木三分。由此不难想象,过去四年间,诗人无数次在梦中与亲人相聚,可梦醒时分,只剩无尽的愁绪与苦涩。正因经历了太多的失望与幻想破灭,重逢时反而心生疑虑,深怕这又是一场虚幻。这份深沉的思念,在这曲折的心理变化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这两句化用杜甫《羌村》“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的意境,与司空曙“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晏几道“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等名句异曲同工。但陈师道并非简单模仿,而是在前人基础上推陈出新,赋予诗句独特的韵味与新意。
上一篇:汉·嵇康《四言诗(其三)》
下一篇:汉·司马迁《管鲍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