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行雨步":云朵飘动,雨水洒落,
# 雨步:雨在下。下雨称步。
"超越九江之皋":行军超越了九江的水边高地。
# 皋:水边高地。,九江:这里指荆州一带。
"临观异同":来到此地观察不同的情况,
# 异同:不同的意见。指曹操的部下对于南征刘表还是北征乌桓意见不统一。曹操当时处于两难境地:一是北征乌桓,其部将担心刘表使刘备乘机袭许昌,二是南征荆楚的刘表和投奔刘表的刘备,其部将担心乌桓会乘机反扑。曹操谋士郭嘉认为,刘表只是夸夸其谈,对刘备表面上要加以利用,实际上是要防着他,因此不可能听刘备的话,出征北伐。郭嘉劝曹操速北征乌桓。,观:观察形势。,临:临行。
"心意怀游豫":心中怀着犹豫不决的情绪,
# 游豫:同“犹豫”,拿不定主意,指曹操最初在是南征还是北伐的问题上拿不定主意。一作犹豫。
"不知当复何从":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呢?
"经过至我碣石":行军经过我的碣石之地,
# 碣石:山名。一说在今河北昌黎北十五里。从碣石山上可登临观海。山顶有巨石,高约十丈,被称为“碣石”。一说骊成(今河北乐亭西南)有大碣石山,位于滦河入海口的东面,今已沉入渤海中。
"心惆怅我东海":心中对着东海涌起惆怅之情。
# 惆怅:伤感。
东汉末政治家、文学家
曹操(155~220),东汉末政治家、文学家。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初举孝廉,在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过程中扩充军事力量,后迎献帝都许,逐步削平各方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北部,在赤壁之战中战败。后曹丕代汉,追谥其为武帝,世称魏武帝。曹操尤善诗,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汉末人民苦难,善用乐府古题描写现实生活。散文清峻整洁,部分诏令真率自然,具有通脱之风。代表作品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著有《魏武帝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属于行军抒怀题材。这组诗以乐府旧题展现当下时事,涵盖内容丰富多元。本部分看似为征战前序言,实则蕴含深刻情感与复杂思绪。曹操在行军途中将所见之景、所感之情融入其中,既描绘了大气磅礴的沿途风光,又抒发了内心深处的忧虑与憧憬。其诗歌风格豪迈中带着细腻,展现出曹操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
2. 写作手法
烘托:以“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描绘宏大行军场景,烘托曹操行军时的气势;用“临观异同”的复杂局势,烘托其内心的犹豫不决。
3. 分段赏析
“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此句从宏观角度描绘行军途中的情景。“云行雨步”描绘出云在飘动、雨如人行走般的动态景象,展现出一种生动的画面感,“超越九江之皋”明确行军路线,表明军队已经越过九江的水边高地,以宏大的视野展现行军的气势。“临观异同,心意怀游豫,不知当复何从”:这三句着重刻画曹操的内心世界。“临观异同”体现出曹操对周围情况的观察与思考,“心意怀游豫”直接表明他内心的犹豫不决,“不知当复何从”则进一步强调这种迷茫,反映出曹操在面对复杂局势时的慎重与思考。“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经过至我碣石”点明行军的地点,“心惆怅我东海”将曹操的惆怅情绪与大海相联系,大海的辽阔象征着未知的挑战与命运,他面对大海,心中涌起惆怅,可能包含着对未来的担忧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上一篇:汉·刘向《师旷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