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登泰华山":我真心地希望登上泰华山,
# 泰华山:华山,亦称太华山,为中国五岳之西岳,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的华阴县境内。
"神人共远游":和神仙一起远游。
# 神人:神和人。
"愿登泰华山":我真心地希望登上泰华山,
# 泰华山:华山,亦称太华山,为中国五岳之西岳,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的华阴县境内。
"神人共远游":和神仙一起远游。
# 神人:神和人。
"经历昆仑山":经过昆仑山,
# 昆仑山:在新疆西藏之间,西接帕米尔高原,东延入青海境内。势极高峻,多雪峰冰川。最高峰达七七一九米。古代神话传说,昆仑山是仙人所居,上有瑶池、阆苑、增城、悬圃等仙境。
"到蓬莱":来到蓬莱仙山。
# 蓬莱:东海中的蓬莱山,古代传说中的神山名。亦常泛指仙境。
"飘飖八极":在天空中遨游八方。
# 八极:八方极远之地。,飘飖:飞扬。风吹貌。
"与神人俱":和神仙们一起。
# 俱:一起。在一起。
"思得神药":我想得到长生不老的神药,
# 思得:想得到。
"万岁为期":活到一万岁。
"歌以言志":用诗歌表达心意。
# 言志:表明心志。
"愿登泰华山":我愿登上高高的泰华山。
"天地何长久":天地是多么地长久,
# 何:多么。为何。
"人道居之短":与之相比,人生是多么地短暂。
# 居之:居天地之间。,人道:为人之道,人的道路。
"天地何长久":天地是多么地长久,
"人道居之短":与之相比,人生是多么地短暂。
"世言伯阳":世人都说老子清静淡泊,
# 伯阳:道教创始人老子的字。,世言:世人说道。
"殊不知老":从来都不知道年岁已老。
# 殊不知:犹言竟不知。
"赤松王乔":又说赤松子和王子乔得道成仙。
# 王乔:王子乔。.传说中的仙人。汉刘向《列仙传·王子乔》:“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间,道士浮丘公接上嵩高山。三十馀年后,求之於山上,见柏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於缑氏山巅。’至时,果乘鹤驻山头,望之不可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赤松:赤松子。亦称“赤诵子”、“赤松子舆”。相传为上古时神仙。神农时为雨师,教神农入火。
"亦云得道":真正得道成仙的,
# 亦云:也说。
"得之未闻":没有听说过,
# 得之未闻:得知以前从未听说之事。
"庶以寿考":也许得道的人可以长寿延年。
# 寿考:寿命的考量。长寿。寿数,寿命。,以:得以。,庶:但愿,或许。
"歌以言志":用诗歌来表达我的心意。
"天地何长久":天地是多么长久。
"明明日月光":光明的日月啊照耀四方,
# 明明:光明貌。
"何所不光昭":何处没有它们的光芒呢。
# 光昭:光照。照耀。彰明显扬;发扬光大。
"明明日月光":光明的日月啊照耀四方,
# 明明:光明貌。
"何所不光昭":何处没有它们的光芒呢。
"二仪合圣化":天地化育万物,
# 合圣化:合并圣化。,二仪:天地,日月。阴阳。父母。
"贵者独人不":最尊贵的难道不是人吗?
# 独人不:唯独人不是。,贵者:尊贵者。
"万国率土":各个诸侯管辖自己的封地,
# 率土:‘率土之滨’之省。谓境域之内。《诗·小雅·北山》:“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莫非王臣":难道他们不是天子的臣民吗?
"仁义为名":以施行仁义为本分,
"礼乐为荣":以遵行礼乐为荣耀。
"歌以言志":用诗歌表达心意,
"明明日月光":光明的日月啊照耀四方。
"四时更逝去":春夏秋冬交替远去,
# 更:更加。再。,四时:指一日的朝昼夕夜。指一年四季的农时。四季。
"昼夜以成岁":昼夜推移,成为一年。
# 成岁:成为一年。《书·尧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以:已经。
"四时更逝去":春夏秋冬交替远去,
"昼夜以成岁":昼夜推移,成为一年。
"大人先天":有德行的人遵从天意,
# 先天:以天为先。,大人:以人为大。
"而天弗违":所以他们行为始终与上天保持一致。
# 弗违:不要违逆。,而天:如天。
"不戚年往":他们从不忧虑年岁老去,
# 年往:年岁过去。年龄老去。,不戚:不悲伤。
"忧世不治":只会忧虑社会不安定。
# 不治:不能治理。不安定。,忧世:忧愁人世。
"存亡有命":生和死都由天命决定,
# 有命:有天命。,存亡:生存和灭亡。
"虑之为蚩":因此,担心生死是愚蠢的行为。
# 为蚩:为痴愚。蚩,白痴,无知。,虑之:忧虑这些。
"歌以言志":用诗歌来表达我的心意。
"四时更逝去":春夏秋冬交替远去。
"戚戚欲何念":忧伤的时候将有什么想法呢?
# 欲何念:打算顾念什么。所之:所去的地方。,戚戚:忧惧貌;忧伤貌。相亲貌。《诗·大雅·行苇》:“戚戚兄弟,莫远具尔。”
"欢笑意所之":让欢笑永随自己的心意。
"戚戚欲何念":忧伤的时候将有什么想法呢?
"欢笑意所之":让欢笑永随自己的心意。
"壮盛智惠":盛壮年华和聪明智慧,
# 智惠:智慧和恩惠。【汉典】见“智慧”。,壮盛:壮年盛年。
"殊不再来":将永远不会返回。
# 殊不:竟不。殊,很,甚。
"爱时进趣":珍惜时光,努力进取,
# 进趣:追求乐趣。【汉典】进趋。努力向上;立志有所作为。进取。追求;求取。,爱时:爱惜时光。
"将以惠谁":将有惠于谁呢?
# 惠谁:恩惠于谁。,将以:将此用以。惠谁:恩惠于谁。
"泛泛放逸":轻浮放荡,逸乐苟安,
# 放逸:放纵逸乐。豪放不羁。,泛泛:泛泛地。寻常地。简单地。泛舟一样地。
"亦同何为":又是怎样的行为呢?
# 亦同何为:也相同什么行为。又等同于什么。
"歌以言志":用诗歌表达心意,
"戚戚欲何念":忧伤的时候将有什么想法呢。
东汉末政治家、文学家
曹操(155~220),东汉末政治家、文学家。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初举孝廉,在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过程中扩充军事力量,后迎献帝都许,逐步削平各方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北部,在赤壁之战中战败。后曹丕代汉,追谥其为武帝,世称魏武帝。曹操尤善诗,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汉末人民苦难,善用乐府古题描写现实生活。散文清峻整洁,部分诏令真率自然,具有通脱之风。代表作品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著有《魏武帝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秋胡行・其二》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游仙题材诗。描绘了“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的游仙之愿,表达对长生的向往;以“世言伯阳,殊不知老”质疑神仙传说,显露理性态度;“二仪合圣化,贵者独人不”体现受儒家思想浸润,渴望以仁义礼乐实现政治抱负;“不戚年往,忧世不治”阐述超脱生死、心系天下的生命价值观;“戚戚欲何念?欢笑意所之”反思人生态度,倡导惜时进取、否定放纵逸乐。
2. 写作手法
想象:诗的开篇“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经历昆仑山,到蓬莱,飘飖八极,与神人俱。思得神药,万岁为期”,曹操突破现实局限,以超凡想象勾勒奇幻游仙图景。他幻想登上泰华山,与神人同游,途经昆仑山,抵达蓬莱仙境,在天地间自由飘荡,更冀望获取神药以得长生。这般想象营造出浪漫奇幻氛围,将读者带入超脱尘世的仙境,既展露诗人对长生的向往,也彰显其诗歌雄浑壮阔的气魄。夸张:开篇诗句也是夸张手法的绝佳范例。“飘飖八极,与神人俱”将游历范围夸大为天地八极,又言与神人相伴,远超现实可能;“思得神药,万岁为期”更是将对长寿的渴望推至极致。这些夸张表述增强诗歌感染力,凸显诗人对理想境界的强烈追求,让情感表达更为浓烈。虚实结合:“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世言伯阳,殊不知老。赤松王乔,亦云得道。得之未闻,庶以寿考”,诗人笔锋一转,从虚幻游仙转入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以“天地”长久与“人道”短暂对比,提及传说中的得道者,流露出对长生的怀疑。这种虚实转换堪称经典呈现,丰富了诗歌层次,深化了思想内涵。比兴:“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二仪合圣化,贵者独人不?仁义为名,礼乐为荣”,诗人由日月普照起兴,自然引出对人间社会的思考。将天地圣化与仁义礼乐关联,强调尊崇仁义、礼乐的重要性,过渡巧妙,是比兴手法的精妙示范,展现出曹操作为政治家的广阔视野。直抒胸臆:“不戚年往,忧世不治。存亡有命,虑之为蚩”,诗人直言不忧岁月流逝,只忧世道未治,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政治抱负与社会责任感,凸显其生命价值观,传递出慷慨悲凉之气,无疑是直抒胸臆手法运用的生动写照。
3. 分段赏析
第一解:“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经历昆仑山,到蓬莱,飘飖八极,与神人俱。思得神药,万岁为期。歌以言志。愿登泰华山”。诗人开篇便直抒胸臆,强烈表达出渴望登上泰华山,与神人携手远游,历经昆仑山、蓬莱仙山,在广袤天地间自由飘荡,并期望求得神药,实现长生不老的心愿。此解生动地展现出曹操对生命短暂的无奈与对永恒生命的热切向往,这种对长生的追求,反映出其对生命的珍视与对时光流逝的不甘。第二解:“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世言伯阳,殊不知老。赤松王乔,亦云得道。得之未闻,庶以寿考。歌以言志。天地何长久”。诗人由对长生的憧憬转入对现实的理性思考,感慨天地永恒而人生短暂。对于老子(伯阳)不知老以及赤松子、王子乔得道成仙的传说,曹操虽有所耳闻,但明确表示从未听闻有人真正得道,只是希望借此获得长寿。此解体现出曹操既向往长生,又对神仙传说持有怀疑态度的矛盾心理,反映出他作为政治家的理性思维,不盲目迷信虚幻的神异之事。第三解:“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二仪合圣化,贵者独人不。万国率土,莫非王臣。仁义为名,礼乐为荣。歌以言志。明明日月光”。诗歌笔锋一转,从虚幻的仙境回到现实社会。曹操指出日月的光辉普照大地,天地化育万物,人在其中最为尊贵。世间万国皆为天子臣民,人们应将施行仁义、遵循礼乐制度作为立身之本与荣耀之事。这充分显示出曹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渴望在现实中建立起以仁义礼乐为核心的社会秩序,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展现出其积极入世、治国安邦的宏大志向。第四解:“四时更逝去,昼夜以成岁。四时更逝去,昼夜以成岁。大人先天,而天弗违。不戚年往,忧世不治。存亡有命,虑之为蚩。歌以言志。四时更逝去”。曹操在此解中进一步阐述自己的生命价值观。他认为春夏秋冬四季更迭,昼夜交替构成一年,有德行的人能顺应天意,行事与上天的意志相符。他强调不应为岁月的流逝而悲伤,而应将忧虑的重点放在世道的治理上。生死由天命注定,为生死担忧是不明智的行为。此解体现出曹操超脱生死的豁达胸怀,以及以天下为己任,致力于国家安定与发展的使命感,凸显出他作为杰出政治家的高远境界。第五解:“戚戚欲何念?欢笑意所之。戚戚欲何念?欢笑意所之。壮盛智惠,殊不再来。爱时进趣,将以惠谁?泛泛放逸,亦同何为?歌以言志。戚戚欲何念”。诗人在这一解中对人生态度展开深刻反思。他意识到壮年时的智慧与活力一去不复返,因此倡导珍惜时光,积极进取。同时,对放纵逸乐、无所作为的生活方式予以否定。曹操通过这几句诗,表达出对人生意义的深入思考,以及对积极向上人生态度的执着追求,即使在面对生命的有限与时光的流逝时,也依然保持着昂扬的斗志和进取精神。
4. 作品点评
《秋胡行・其二》是曹操乐府诗的代表之作,在文学史上地位独特。诗中借游仙题材融入曹操对生命、政治、人生态度的多元思考,既展现其对长生的渴望与对神仙传说的理性质疑,又通过“仁义为名,礼乐为荣”等句表达儒家思想影响下构建理想社会秩序的政治抱负,以“不戚年往,忧世不治”彰显超脱生死、心怀天下的使命感,还以诗末反思倡导积极进取、批判放纵逸乐。艺术上结构层层递进,从虚幻仙境自然过渡到现实思考,语言质朴刚健,体现“以气为主”的特点,既呈现曹操复杂人格,又为后世研究建安文学及曹操思想提供珍贵样本,具极高文学价值与思想深度。
# 不特句法高迈,而识趣近于有道,可谓文奸也已。
明杨慎《升庵诗话》卷三
上一篇:汉·孙皓《尔汝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