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xíng
·
·
èr

朝代:汉作者:曹操浏览量:1
yuàn
dēng
tài
huà
shān
shén
rén
gòng
yuǎn
yóu
yuàn
dēng
tài
huà
shān
shén
rén
gòng
yuǎn
yóu
jīng
kūn
lún
shān
dào
péng
lái
piāo
yáo
shén
rén
shén
yào
wàn
suì
wéi
yán
zhì
yuàn
dēng
tài
huà
shān
tiān
cháng
jiǔ
rén
dào
zhī
duǎn
tiān
cháng
jiǔ
rén
dào
zhī
duǎn
shì
yán
yáng
shū
zhī
lǎo
chì
sōng
wáng
qiáo
yún
dào
zhī
wèi
wén
shù
shòu
寿
kǎo
yán
zhì
tiān
cháng
jiǔ
míng
míng
yuè
guāng
suǒ
guāng
zhāo
míng
míng
yuè
guāng
suǒ
guāng
zhāo
èr
shèng
huà
guì
zhě
rén
fǒu
wàn
guó
fēi
wáng
chén
rén
wéi
míng
yuè
wéi
róng
yán
zhì
míng
míng
yuè
guāng
shí
gèng
shì
zhòu
chéng
suì
shí
gèng
shì
zhòu
chéng
suì
rén
xiān
tiān
ér
tiān
wéi
nián
wǎng
yōu
shì
zhì
cún
wáng
yǒu
mìng
zhī
wéi
chī
yán
zhì
shí
gèng
shì
niàn
huān
xiào
suǒ
zhī
niàn
huān
xiào
suǒ
zhī
zhuàng
shèng
zhì
huì
shū
zài
lái
ài
shí
jìn
jiāng
huì
shuí
fàn
fàn
fàng
tóng
wéi
yán
zhì
niàn

译文

我真心地希望登上泰华山,和神仙一起远游。我真心地希望登上泰华山,和神仙一起远游。经过昆仑山,来到蓬莱仙山。在天空中遨游八方。和神仙们一起。我想得到长生不老的神药,活到一万岁。用诗歌表达心意。我愿登上高高的泰华山。天地是多么地长久,与之相比,人生是多么地短暂。天地是多么地长久,与之相比,人生是多么地短暂。世人都说老子清静淡泊,从来都不知道年岁已老。又说赤松子和王子乔得道成仙。真正得道成仙的,没有听说过,也许得道的人可以长寿延年。用诗歌来表达我的心意。天地是多么长久。光明的日月啊照耀四方,何处没有它们的光芒呢。光明的日月啊照耀四方,何处没有它们的光芒呢。天地化育万物,最尊贵的难道不是人吗?各个诸侯管辖自己的封地,难道他们不是天子的臣民吗?以施行仁义为本分,以遵行礼乐为荣耀。用诗歌表达心意,光明的日月啊照耀四方。春夏秋冬交替远去,昼夜推移,成为一年。春夏秋冬交替远去,昼夜推移,成为一年。有德行的人遵从天意,所以他们行为始终与上天保持一致。他们从不忧虑年岁老去,只会忧虑社会不安定。生和死都由天命决定,因此,担心生死是愚蠢的行为。用诗歌来表达我的心意。春夏秋冬交替远去。忧伤的时候将有什么想法呢?让欢笑永随自己的心意。忧伤的时候将有什么想法呢?让欢笑永随自己的心意。盛壮年华和聪明智慧,将永远不会返回。珍惜时光,努力进取,将有惠于谁呢?轻浮放荡,逸乐苟安,又是怎样的行为呢?用诗歌表达心意,忧伤的时候将有什么想法呢。

逐句剖析

"愿登泰华山":我真心地希望登上泰华山,

# 泰华山:华山,亦称太华山,为中国五岳之西岳,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的华阴县境内。

"神人共远游":和神仙一起远游。

# 神人:神和人。

"愿登泰华山":我真心地希望登上泰华山,

# 泰华山:华山,亦称太华山,为中国五岳之西岳,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的华阴县境内。

"神人共远游":和神仙一起远游。

# 神人:神和人。

"经历昆仑山":经过昆仑山,

# 昆仑山:在新疆西藏之间,西接帕米尔高原,东延入青海境内。势极高峻,多雪峰冰川。最高峰达七七一九米。古代神话传说,昆仑山是仙人所居,上有瑶池、阆苑、增城、悬圃等仙境。

"到蓬莱":来到蓬莱仙山。

# 蓬莱:东海中的蓬莱山,古代传说中的神山名。亦常泛指仙境。

"飘飖八极":在天空中遨游八方。

# 八极:八方极远之地。,飘飖:飞扬。风吹貌。

"与神人俱":和神仙们一起。

# 俱:一起。在一起。

"思得神药":我想得到长生不老的神药,

# 思得:想得到。

"万岁为期":活到一万岁。

"歌以言志":用诗歌表达心意。

# 言志:表明心志。

"愿登泰华山":我愿登上高高的泰华山。

"天地何长久":天地是多么地长久,

# 何:多么。为何。

"人道居之短":与之相比,人生是多么地短暂。

# 居之:居天地之间。,人道:为人之道,人的道路。

"天地何长久":天地是多么地长久,

"人道居之短":与之相比,人生是多么地短暂。

"世言伯阳":世人都说老子清静淡泊,

# 伯阳:道教创始人老子的字。,世言:世人说道。

"殊不知老":从来都不知道年岁已老。

# 殊不知:犹言竟不知。

"赤松王乔":又说赤松子和王子乔得道成仙。

# 王乔:王子乔。.传说中的仙人。汉刘向《列仙传·王子乔》:“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间,道士浮丘公接上嵩高山。三十馀年后,求之於山上,见柏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於缑氏山巅。’至时,果乘鹤驻山头,望之不可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赤松:赤松子。亦称“赤诵子”、“赤松子舆”。相传为上古时神仙。神农时为雨师,教神农入火。

"亦云得道":真正得道成仙的,

# 亦云:也说。

"得之未闻":没有听说过,

# 得之未闻:得知以前从未听说之事。

"庶以寿考":也许得道的人可以长寿延年。

# 寿考:寿命的考量。长寿。寿数,寿命。,以:得以。,庶:但愿,或许。

"歌以言志":用诗歌来表达我的心意。

"天地何长久":天地是多么长久。

"明明日月光":光明的日月啊照耀四方,

# 明明:光明貌。

"何所不光昭":何处没有它们的光芒呢。

# 光昭:光照。照耀。彰明显扬;发扬光大。

"明明日月光":光明的日月啊照耀四方,

# 明明:光明貌。

"何所不光昭":何处没有它们的光芒呢。

"二仪合圣化":天地化育万物,

# 合圣化:合并圣化。,二仪:天地,日月。阴阳。父母。

"贵者独人不":最尊贵的难道不是人吗?

# 独人不:唯独人不是。,贵者:尊贵者。

"万国率土":各个诸侯管辖自己的封地,

# 率土:‘率土之滨’之省。谓境域之内。《诗·小雅·北山》:“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莫非王臣":难道他们不是天子的臣民吗?

"仁义为名":以施行仁义为本分,

"礼乐为荣":以遵行礼乐为荣耀。

"歌以言志":用诗歌表达心意,

"明明日月光":光明的日月啊照耀四方。

"四时更逝去":春夏秋冬交替远去,

# 更:更加。再。,四时:指一日的朝昼夕夜。指一年四季的农时。四季。

"昼夜以成岁":昼夜推移,成为一年。

# 成岁:成为一年。《书·尧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以:已经。

"四时更逝去":春夏秋冬交替远去,

"昼夜以成岁":昼夜推移,成为一年。

"大人先天":有德行的人遵从天意,

# 先天:以天为先。,大人:以人为大。

"而天弗违":所以他们行为始终与上天保持一致。

# 弗违:不要违逆。,而天:如天。

"不戚年往":他们从不忧虑年岁老去,

# 年往:年岁过去。年龄老去。,不戚:不悲伤。

"忧世不治":只会忧虑社会不安定。

# 不治:不能治理。不安定。,忧世:忧愁人世。

"存亡有命":生和死都由天命决定,

# 有命:有天命。,存亡:生存和灭亡。

"虑之为蚩":因此,担心生死是愚蠢的行为。

# 为蚩:为痴愚。蚩,白痴,无知。,虑之:忧虑这些。

"歌以言志":用诗歌来表达我的心意。

"四时更逝去":春夏秋冬交替远去。

"戚戚欲何念":忧伤的时候将有什么想法呢?

# 欲何念:打算顾念什么。所之:所去的地方。,戚戚:忧惧貌;忧伤貌。相亲貌。《诗·大雅·行苇》:“戚戚兄弟,莫远具尔。”

"欢笑意所之":让欢笑永随自己的心意。

"戚戚欲何念":忧伤的时候将有什么想法呢?

"欢笑意所之":让欢笑永随自己的心意。

"壮盛智惠":盛壮年华和聪明智慧,

# 智惠:智慧和恩惠。【汉典】见“智慧”。,壮盛:壮年盛年。

"殊不再来":将永远不会返回。

# 殊不:竟不。殊,很,甚。

"爱时进趣":珍惜时光,努力进取,

# 进趣:追求乐趣。【汉典】进趋。努力向上;立志有所作为。进取。追求;求取。,爱时:爱惜时光。

"将以惠谁":将有惠于谁呢?

# 惠谁:恩惠于谁。,将以:将此用以。惠谁:恩惠于谁。

"泛泛放逸":轻浮放荡,逸乐苟安,

# 放逸:放纵逸乐。豪放不羁。,泛泛:泛泛地。寻常地。简单地。泛舟一样地。

"亦同何为":又是怎样的行为呢?

# 亦同何为:也相同什么行为。又等同于什么。

"歌以言志":用诗歌表达心意,

"戚戚欲何念":忧伤的时候将有什么想法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胡行・其二》为东汉末年曹操所作的乐府诗,诗中曹操开篇表达对长生的向往,渴望与神人同游仙山、求得神药,尽显对生命短暂的无奈,同时又以理性态度对神仙得道之事存疑;后半部分他由虚幻仙境转向现实思考,既通过“仁义为名,礼乐为荣”展现出受儒家思想影响、期望以仁义礼乐构建社会秩序的政治抱负,又以“不戚年往,忧世不治”彰显超脱生死、心怀天下的使命感;诗末还反思人生,倡导珍惜时光、积极进取,批判放纵逸乐的生活方式。整首诗以游仙起笔,将想象与现实、抒情与议论相融合,层层递进,全面呈现出曹操多元的思想、积极的人生态度,充分彰显出建安文学慷慨悲凉、关注现实的独特风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汉末政治家、文学家

曹操(155~220),东汉末政治家、文学家。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初举孝廉,在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过程中扩充军事力量,后迎献帝都许,逐步削平各方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北部,在赤壁之战中战败。后曹丕代汉,追谥其为武帝,世称魏武帝。曹操尤善诗,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汉末人民苦难,善用乐府古题描写现实生活。散文清峻整洁,部分诏令真率自然,具有通脱之风。代表作品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著有《魏武帝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秋胡行・其二》为曹操晚年作品,约作于建安二十年(215年)经历散关之后。彼时曹操已六十一岁,一生功业大体成就。回顾往昔,他从汉末动荡中崛起,在与各政治、军事力量的激烈冲突中艰难前行,逐渐成为北方实际统治者,这一过程充满艰辛与危险,如写此诗前不久还发生了汉献帝伏皇后与父亲伏完谋杀他的事件。即便功成名就,曹操内心却未满足,反而更深刻感受到生命孤独、人生短暂与世事无常。基于此,他创作了此诗,借游仙的虚构内容,先表达对长生不老的向往,渴望与神仙远游、得神药延年;接着笔锋一转回到世俗人间,思考天地化育万物,强调人应施行仁义、遵行礼乐,抒发不忧年岁老却忧社会不安定的情怀;最后写出内心想放纵生活却又于心不安的矛盾心态,深刻反映出其复杂内心世界和作为杰出政治家独有的生命价值观。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秋胡行・其二》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游仙题材诗。描绘了“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的游仙之愿,表达对长生的向往;以“世言伯阳,殊不知老”质疑神仙传说,显露理性态度;“二仪合圣化,贵者独人不”体现受儒家思想浸润,渴望以仁义礼乐实现政治抱负;“不戚年往,忧世不治”阐述超脱生死、心系天下的生命价值观;“戚戚欲何念?欢笑意所之”反思人生态度,倡导惜时进取、否定放纵逸乐。

2. 写作手法

想象:诗的开篇“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经历昆仑山,到蓬莱,飘飖八极,与神人俱。思得神药,万岁为期”,曹操突破现实局限,以超凡想象勾勒奇幻游仙图景。他幻想登上泰华山,与神人同游,途经昆仑山,抵达蓬莱仙境,在天地间自由飘荡,更冀望获取神药以得长生。这般想象营造出浪漫奇幻氛围,将读者带入超脱尘世的仙境,既展露诗人对长生的向往,也彰显其诗歌雄浑壮阔的气魄。夸张:开篇诗句也是夸张手法的绝佳范例。“飘飖八极,与神人俱”将游历范围夸大为天地八极,又言与神人相伴,远超现实可能;“思得神药,万岁为期”更是将对长寿的渴望推至极致。这些夸张表述增强诗歌感染力,凸显诗人对理想境界的强烈追求,让情感表达更为浓烈。虚实结合:“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世言伯阳,殊不知老。赤松王乔,亦云得道。得之未闻,庶以寿考”,诗人笔锋一转,从虚幻游仙转入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以“天地”长久与“人道”短暂对比,提及传说中的得道者,流露出对长生的怀疑。这种虚实转换堪称经典呈现,丰富了诗歌层次,深化了思想内涵。比兴:“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二仪合圣化,贵者独人不?仁义为名,礼乐为荣”,诗人由日月普照起兴,自然引出对人间社会的思考。将天地圣化与仁义礼乐关联,强调尊崇仁义、礼乐的重要性,过渡巧妙,是比兴手法的精妙示范,展现出曹操作为政治家的广阔视野。直抒胸臆:“不戚年往,忧世不治。存亡有命,虑之为蚩”,诗人直言不忧岁月流逝,只忧世道未治,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政治抱负与社会责任感,凸显其生命价值观,传递出慷慨悲凉之气,无疑是直抒胸臆手法运用的生动写照。

3. 分段赏析

第一解:“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经历昆仑山,到蓬莱,飘飖八极,与神人俱。思得神药,万岁为期。歌以言志。愿登泰华山”。诗人开篇便直抒胸臆,强烈表达出渴望登上泰华山,与神人携手远游,历经昆仑山、蓬莱仙山,在广袤天地间自由飘荡,并期望求得神药,实现长生不老的心愿。此解生动地展现出曹操对生命短暂的无奈与对永恒生命的热切向往,这种对长生的追求,反映出其对生命的珍视与对时光流逝的不甘。​第二解:“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世言伯阳,殊不知老。赤松王乔,亦云得道。得之未闻,庶以寿考。歌以言志。天地何长久”。诗人由对长生的憧憬转入对现实的理性思考,感慨天地永恒而人生短暂。对于老子(伯阳)不知老以及赤松子、王子乔得道成仙的传说,曹操虽有所耳闻,但明确表示从未听闻有人真正得道,只是希望借此获得长寿。此解体现出曹操既向往长生,又对神仙传说持有怀疑态度的矛盾心理,反映出他作为政治家的理性思维,不盲目迷信虚幻的神异之事。​第三解:“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二仪合圣化,贵者独人不。万国率土,莫非王臣。仁义为名,礼乐为荣。歌以言志。明明日月光”。诗歌笔锋一转,从虚幻的仙境回到现实社会。曹操指出日月的光辉普照大地,天地化育万物,人在其中最为尊贵。世间万国皆为天子臣民,人们应将施行仁义、遵循礼乐制度作为立身之本与荣耀之事。这充分显示出曹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渴望在现实中建立起以仁义礼乐为核心的社会秩序,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展现出其积极入世、治国安邦的宏大志向。​第四解:“四时更逝去,昼夜以成岁。四时更逝去,昼夜以成岁。大人先天,而天弗违。不戚年往,忧世不治。存亡有命,虑之为蚩。歌以言志。四时更逝去”。曹操在此解中进一步阐述自己的生命价值观。他认为春夏秋冬四季更迭,昼夜交替构成一年,有德行的人能顺应天意,行事与上天的意志相符。他强调不应为岁月的流逝而悲伤,而应将忧虑的重点放在世道的治理上。生死由天命注定,为生死担忧是不明智的行为。此解体现出曹操超脱生死的豁达胸怀,以及以天下为己任,致力于国家安定与发展的使命感,凸显出他作为杰出政治家的高远境界。​第五解:“戚戚欲何念?欢笑意所之。戚戚欲何念?欢笑意所之。壮盛智惠,殊不再来。爱时进趣,将以惠谁?泛泛放逸,亦同何为?歌以言志。戚戚欲何念”。诗人在这一解中对人生态度展开深刻反思。他意识到壮年时的智慧与活力一去不复返,因此倡导珍惜时光,积极进取。同时,对放纵逸乐、无所作为的生活方式予以否定。曹操通过这几句诗,表达出对人生意义的深入思考,以及对积极向上人生态度的执着追求,即使在面对生命的有限与时光的流逝时,也依然保持着昂扬的斗志和进取精神。

4. 作品点评

《秋胡行・其二》是曹操乐府诗的代表之作,在文学史上地位独特。诗中借游仙题材融入曹操对生命、政治、人生态度的多元思考,既展现其对长生的渴望与对神仙传说的理性质疑,又通过“仁义为名,礼乐为荣”等句表达儒家思想影响下构建理想社会秩序的政治抱负,以“不戚年往,忧世不治”彰显超脱生死、心怀天下的使命感,还以诗末反思倡导积极进取、批判放纵逸乐。艺术上结构层层递进,从虚幻仙境自然过渡到现实思考,语言质朴刚健,体现“以气为主”的特点,既呈现曹操复杂人格,又为后世研究建安文学及曹操思想提供珍贵样本,具极高文学价值与思想深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不特句法高迈,而识趣近于有道,可谓文奸也已。

明杨慎《升庵诗话》卷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汉·孙皓《尔汝歌》

下一篇:汉·班固《论功歌诗二首 其二 嘉禾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