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án
zèng
xiōng
xiù
cái
jūn
shī
shí
shǒu
shí

朝代:魏晋作者:嵇康浏览量:2
lán
huà
shān
liú
píng
gāo
chuí
lún
cháng
chuān
sòng
guī
hóng
鸿
shǒu
huī
xián
yǎng
yóu
xīn
tài
xuán
jiā
diào
sǒu
wàng
quán
yǐng
rén
shì
shuí
jìn
yán

译文

我们的部队于兰圃休息在青草丰茂的山坡喂马。在水边的原野用石弹打鸟,在长河里钓鱼。一边目送着南归的鸿雁,一边信手挥弹五弦琴。一举一动都悠然自得,对大自然的奥妙之道能够心领神会。不禁赞赏《庄子》中那位渔翁捕到了鱼,忘掉了捕鱼工具的风神。自己的知音已经去世,还有谁可以对他倾诉呢。

逐句剖析

"息徒兰圃":我们的部队于兰圃休息

# 兰圃:有兰草的野地。

"秣马华山":在青草丰茂的山坡喂马。

# 秣马:饲马。

"流磻平皋":在水边的原野用石弹打鸟,

# 皋:水边地。这句是说在皋泽之地弋鸟。,磻:用生丝做绳系在箭上射鸟叫做弋,在系箭的丝绳上加系石块叫做磻。

"垂纶长川":在长河里钓鱼。

# 纶:指钓丝。

"目送归鸿":一边目送着南归的鸿雁,

"手挥五弦":一边信手挥弹五弦琴。

# 五弦:乐器名,似琵琶而略小。

"俯仰自得":一举一动都悠然自得,

"游心太玄":对大自然的奥妙之道能够心领神会。

# 太玄:就是大道。

"嘉彼钓叟":不禁赞赏《庄子》中那位渔翁捕到了鱼,

"得鱼忘筌":忘掉了捕鱼工具的风神。

# 筌:捕鱼竹器名。

"郢人逝矣":自己的知音已经去世,

# 郢:古地名,春秋楚国的都城。

"谁与尽言":还有谁可以对他倾诉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其十四)》魏晋时期文学家嵇康为兄长嵇喜从军所作的一组四言古诗中的一首。诗中描绘了行军途中“息徒兰圃,秣马华山”的休憩场景,以及“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闲适画面。诗人借《庄子》典故,将日常活动写得超然脱俗,在送别之情中流露出对自在生活的眷恋。全诗语言质朴,意境清远,既见兄弟情谊,又显文人雅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三国时曹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

嵇康(223?~262?),三国时曹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字叔夜,谯郡铚(今安徽宿州)人。官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嵇康与阮籍、山涛、向秀等有“竹林七贤”之称。其文“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诗长于四言,风格清峻。所撰《声无哀乐论》意在否定当时统治者推行的礼乐教化思想。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并曾作《琴赋》,对琴的奏法和表现力,作了细致而生动的描写。在哲学上,他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代表作品有《明胆论》《与山巨源绝交书》《赠兄秀才从军》《幽愤诗》等。著有《嵇中散集》。今人有《嵇康集校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古诗,也是一首送别诗。诗中描绘了哥哥从军途中休憩、射猎、垂钓的闲适场景,通过兰圃喂马、河畔弹琴等细节,既流露出对兄长的不舍,又展现了向往自然的生活态度。全诗语言质朴,在送别之情中透露出对自在生活的眷恋。

2. 写作手法

用典:末句“郢人逝矣,谁与尽言”巧妙引用《庄子》中匠石斫垩的典故,原指知音难觅,诗人借此表达兄长远行后无人畅谈的怅惘之情。想象:全诗通过“息徒兰圃,秣马华山”等行军休憩场景的想象,既展现山水之乐,又暗含对兄长的不舍,虚实相生,情致隽永。

3. 分段赏析

“息徒兰圃,秣马华山”这两句写行军途中的休整场景。“息徒”是说让士兵们在长满兰草的野地休息,“秣马”则描写在山花盛开的坡地喂马。兰草和鲜花点缀着行军的艰苦,透出一丝闲适的意味。“流磻平皋,垂纶长川”转向描写休闲活动。“流磻”指在平坦的沼泽射箭,“垂纶”是在长河边钓鱼。这些本是文人雅士的消遣,此刻却出现在军旅途中,形成一种特别的对比。“目送归鸿,手挥五弦”捕捉了两个细微动作。“目送归鸿”是望着北飞的大雁,“手挥五弦”是随手拨弄琴弦。大雁归去与琴声飘散,都带着几分出尘的意境。“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写心境变化。“俯仰”是低头与抬头的动作,“自得”是说在这简单的动作间体会到了乐趣。“游心太玄”则是心神遨游于天地大道,显得超脱自在。“嘉彼钓叟,得鱼忘筌”借钓鱼老翁说理。“嘉”是赞美的意思,“得鱼忘筌”用《庄子》的典故,说捕到鱼就忘了渔具,暗喻超脱外物的境界。“郢人逝矣,谁与尽言”结尾抒发感慨。“郢人”指知音,用《庄子》匠石的典故,说懂自己的人远去了,再无人畅谈,流露出对兄长的不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孙楚《征西官属送于陟阳候作诗》

下一篇:魏晋·陶渊明《停云·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