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满千里心":离家千里,心里充满了悲愁,
"日暖南山石":阳光融融,只温暖南山的石头。
# 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
"不谒承明庐":不想去长安求取一官半职,
# 承明庐:天子的居所,代指皇城。
"老作平原客":反来到赵地入幕,投靠朋友。
# 平原客:潞州在古之赵地,故自称平原客。平原指赵公子平原君。
"四时别家庙":一年四季不能回乡祭祖,
"三年去乡国":掐指算来已过了三个春秋。
"旅歌屡弹铗":屡屡弹铗唱归,却一再耽搁,
# 弹铗:借冯谖自比,见《史记·孟尝君列传》。
"归问时裂帛":只能勤写家书把亲人问候。
# 裂帛:写信。
中唐著名诗人,“诗鬼”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仕途偃蹇,仅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不应进士科考试。世称李昌谷、李长吉。后世称李贺为“诗鬼”,其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李贺的诗长于乐府,多表现人生不得意的悲愤,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实,也有所揭露、讽刺。又因其多病早衰,生活困顿,于世事沧桑、生死荣枯,感触尤多。善熔铸辞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诗境,在中唐时代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代表作品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秦王饮酒》等。有《昌谷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羁旅抒怀诗。作品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唐代寒士的宦游困境,体现了李贺诗歌融汇古今的创作特色,营造出时空交错的抒情境界,表达了游子仕途困顿与乡愁难遣的复杂情感。
2. 写作手法
对比:首联“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石”中,“千里”与“南山”构成广袤羁旅空间与故土定点意象的对比。游子漂泊的“悲”与故乡的“暖”形成冷暖色调的强烈冲撞。颈联“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以“四时”(循环)与“三年”(线性)的时间维度对比,既写季节更迭的永恒循环,又写客居岁月的漫长累积,使时间成为压迫性的存在,呼应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的时空焦虑。用典:尾联“屡弹铗”截取《战国策》冯谖典故,却刻意剥离原典中“食有鱼”“出有车”的递进式诉求,仅保留“弹铗而歌”的悲鸣片段。这一碎片化用典,将冯谖的主动求索转化为李贺式的被动哀叹,使剑鸣成为寒士失语的隐喻,与鲍照“对案不能食”的孤愤形成历史回响。
3. 分段赏析
首联“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石”,诗人客居异乡,心中满溢悲愁,可千里之外家乡的南山石,应正沐浴在温暖日光下。此处以乐景写哀情,内心悲凉与外界暖阳形成鲜明反差,强烈凸显出诗人孤寂哀伤之感。颔联“不谒承明庐,老作平原客”,“承明庐”本是文人谒见皇帝、施展抱负之处,诗人却未能前往,只能长久漂泊,在异乡作客。这两句直白道出他仕途失意,壮志难酬,只能无奈客居他乡的悲哀心境。颈联“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四季更迭,时光匆匆,诗人已三年远离家乡、辞别祖庙。长时间背井离乡,其思乡之情愈发浓烈,时间跨度之大,将这种思念辛酸展现得淋漓尽致。尾联“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诗人像冯谖那样多次弹铗而歌,渴望施展才华,却总事与愿违。无奈之下,只能常写信询问家中消息,迫切希望早日归乡,这份归心似箭的情感跃然纸上。
# 失意浪游,离家久客,时裂帛系书以寄乡信也。
清姚文燮《昌谷集注》